鄭起妙,1934年出生於福建永春,1955年畢業於鷺潮美術學校,師從楊夏林、張曉寒、李其錚,現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水彩畫會理事、全國首屆小幅水彩畫展評委、福建省水彩畫會顧問、廈門市水彩畫會會長、廈門市張曉寒美術研究會顧問。
關注繪畫藝術的人大多對中國畫、油畫等常見的形式比較熟悉,但對水彩畫則相對陌生一些。不過,在廈門,活躍著一群水彩畫專家,他們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了鮮豔淋漓的水彩畫作,在業界頗有名聲。廈門市水彩畫會會長鄭起妙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受家庭影響走上繪畫之路
鄭起妙是福建永春人,出生於1934年。他的父親早年就下南洋打工,母親則在其一歲時勞累病逝。從小,鄭起妙便與祖母相依為命。「父親通書法、重禮教,我的大哥鄭光漢也是通書法精繪畫,很早就是享譽上海灘的畫家了。三哥鄭光毅畢業於上海美專,曾任永春一中美術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鄭起妙說,他從小就在筆墨中成長,後來走上繪畫之路也算順理成章。
初中畢業後,鄭起妙投考廈門鷺潮美術學校,導師是水彩畫家李其錚、山水畫家楊夏林。在那裡,他接觸到了水彩畫。
用文具盒「改裝」水彩盒
「在此之前,我甚至連什麼叫水彩顏料、水彩盒都不知道。」鄭起妙說,為了更快融入學習,他去買了小學生用的文具盒,再拿到街上,讓補鍋匠焊格子刷上白漆,就成了水彩盒。
「顏料也只有那麼一點點,就像賓館裡那種小牙膏,而且買不到幾種,也沒有水彩紙。」鄭起妙說,每周一兩次課,他基本上都是用廢棄的感光相紙(背面)來作為水彩紙畫畫。
鄭起妙記得,有一次他在舊書攤上看到一張水彩畫,那張畫採用平塗、勾線,顏色單純強烈,他看了很激動,馬上跑到福州路,依樣畫葫蘆地寫生,畫得大紅大綠。鄭起妙說,從那時候起,他就喜歡上了水彩畫的鮮豔色彩。
他的畫很有「廈門性格」
在鄭起妙看來,畫好水彩畫要勤於寫生。「所謂寫生,是指要通過眼睛去看,然後用心去感受,再通過大腦規劃設計呈現。」鄭起妙說,這四個步驟裡,最關鍵的是「心」。「這跟每個人的閱歷、修養,甚至和當時的身體狀態、心情有關係。」
他同時也主張將中西方的繪畫技巧進行巧妙融合。「在大的方面,我們需要遵循西方畫的透視規律,但在具體的表現方法裡,我們也可以借鑑中國畫的技巧,譬如散點透視等,可以更突出畫面的意境。」
多年來,鄭起妙創作了許多題材,尤其是廈門的鼓浪嶼,在他筆下顯得鮮豔奪目。「鼓浪嶼的人文、建築、風景等,都給我提供了諸多創作素材,讓我感受到一種奇妙的美。」鄭起妙說,為了畫好鼓浪嶼,他在色彩上用了一種比較濃烈、亮麗、對比較強的畫法去表現,獲得了業界的認可。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徐裡評其作品:「鄭起妙的水彩畫很有廈門性格,尤其是鼓浪嶼題材作品,非常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