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宇凡。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日常理財。工作十多年深刻感受到職場的艱辛,每月薪水往往都是沒有計劃的花出去了,房價、物價每年都在漲,生活成本非常高。現在流行的「月光族、高負債、零儲蓄」等現象令人擔憂。如何改善這些問題,在開闢一個副業增加收入的同時,學些理財知識,合理分配每月的薪水,上班族的你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理財是什麼?」理財不是指買某個銀行理財產品這麼簡單。它是一個系統工程。簡單說就是以「管錢「為中心,通過「攢錢」、「生錢」、「護錢」三個環節,讓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穩步、持續的增值。兜裡隨時都有錢花。用劉彥斌老師的水庫理論來描述非常形象,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理財就是開源結流,管好自家的水庫。下面來給大家分別介紹:
第一:合理分配收入 每月工資到手後,把收入分成三份。一份是必要開支,一份是必須攢的,還有一份是可花可不花。這三分錢的比例,要提前根據收支情況定好。做好預算,然後遵循這個比例花錢,如果實在超支嚴重,就要適當調整比例。堅持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能存下來不少錢。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少花一元錢相當於掙到一元錢,而少花一元錢要比掙到一元錢容易得多。
第二: 堅持記帳 當我們下決心開始記錄每日消費情況時,尤其對於那些動不動就消費的人,可以最有效理之前十分疑惑的關於錢花到哪裡去了的問題。一旦對這個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後,財務狀況就會慢慢發生改變了。沒有盲目購物的習慣就等於擁有一份收入。現在的記帳軟體很多,可以下載一個APP記錄收支情況。
第三:適度使用信用卡、消費貸等信貸工具,遠離非法集資和套路貸 當今是信用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用額度。金融機構的相關產品異常豐富,但要結合自身情況合理使用。給消費帶來便利的同時,不要過度負債。不要養成過度消費的習慣。
第四: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 理財方法不能「隨大流」。每人的性格特點、風險偏好、理財目標都是不同的。人家炒股我也炒股,人家買基金我也買基金。理財要自己做主,獨立思考。因此,重要的是認清自己,反覆權衡後做出適合自己的,要堅持執行。理財」就是「發財」這是一大誤區。永遠不要想著天上掉餡餅,做到未雨綢繆。讓你的的財務狀況更平穩。
最後,要克制自己這樣的心情,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投資理財的過程其實是管理自我情緒的過程,賠錢往往都是因為兩個字「衝動」。請記住「衝動是魔鬼」。錢生錢,才是躺賺。金錢永不眠,每一分不賺錢的人民幣都是浪費。理財的意識有時甚至是比賺錢的方法更重要。持續學習理財知識,對大家都有好處。畢竟,年輕的時候,苦就沒少吃。到年邁再吃苦,苦就格外不那麼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