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趙志國、蔣舟 底線思維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趙志國、蔣舟
基層政府政研室工作、事業單位職員
晚上9點,市政府的機關大樓燈火通明。
在以往,這種情形是不太常見的,除非是遇到突發事件,或者急難險重的任務。但就近兩年的情況來看,大樓「熄燈指數」被拉得越來越晚。
熄燈指數是機關裡的年輕人發明的一個詞彙,和「指數」無關,和時間指針有關。熄燈指數越大,意味著政府大樓大面積熄燈時間越晚。通常情況下,在各種公考、遴選考試之前,大樓的熄燈指數會爆發式跳增,這種跳增,會在考後有個明顯的回落。但隨著機關裡的學歷越來越膨脹,熄燈指數的周期性震蕩趨勢已經越來越弱化,與此對應的是,機關大樓裡熄燈的時間也越來越晚。
一、考還是不考,這不是一個選擇題
政策研究室的小王,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小夥。五年前,剛來到這個單位,還是頗有點驕傲的感覺,畢竟自己是這個大樓裡為數不多的某老牌985高校的本碩連讀研究生。
憑藉著過硬的技術功底,一些頗有些技術難度的軟體如SPSS、STATA等運用得飛起,做出的各種數據分析圖那是相當專業,也正因為如此,備受領導器重,被委以重任。
然而他的這種驕傲感正在逐步消失。他發現,這五年來,自己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和他差不多條件的年輕人,有的甚至來自於常春藤。更令他驚奇和不安的是,一次某街道辦前來取件的辦事員,居然是畢業於美國名校的碩士。
晚上10點,小王合起那本厚厚的GRE核心詞彙,準備回家。他並不是要出國,更不是要考遴選,他準備再報考一個著名高校的在職博士,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學歷優勢——而那所學校,英語是出了名的難。
考還是不考,在小王眼裡,從來就不是一個選擇題。他表示,不斷膨脹的機關新入職人員的學歷,讓他越來越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他恐慌,更讓他惶恐。
二、名校進基層,鄉鎮不值得?
前段時間,清華北大畢業生就業杭州街道辦一事刷屏,引來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示,考不上清華北大,都進不了街道辦;還有人反彈琵琶,說考清華北大有什麼用,將來還不是要進街道辦?
當然,以上都是段子,不值得深究。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高等教育越來越親民,機關新入職人員的學歷也是水漲船高。
機關工作人員老張,一個70後的老大哥回憶道,上個世紀90年代,一個專科生都被稱為「大學生」,昂首挺胸地入職。老張也是那個時候以專科學歷被分配進來的。到了本世紀初,新入職的幹部幾乎清一色的本科以上學歷,而且是「逢進必考」。有時候一些名校的學生,考到了鄉鎮或者一些縣直單位去,市裡看到後起了惜才之心,還要想辦法把他們借調上來。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選擇「下基層」,市裡也就顧不上來了。「市裡已經習慣了」,老張言簡意賅,卻又意味深長地說道。
實際上,關於優秀人才赴基層就任,早已不是新聞。下圖是筆者找到的一張某鄉鎮政府於2013年擬錄取人員公示名單。這張圖片上赫然出現人民大學、耶魯大學這樣的名字。
關鍵問題是,對於這些名校畢業生來說,鄉鎮值不值得?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大可用「偉光正」的語調,強調「是金子在哪都可以發光」,也可以從「紮根基層,大有作為」的角度去詮釋這一社會現象。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名校高學歷畢業生湧進機關裡,以致於一些名校高學歷的優秀人才為了規避競爭風險,寧可「屈就」於鄉鎮基層,這個從更廣泛的視角去考察,究竟是市場資源的優化,還是人力資源的錯配?
坦率地講,我們也不知道答案。
三、他們,留得住嗎?
前文提到了熄燈指數,起源於每年的各種公考、遴選考試。每到招錄計劃公布的時候,也是機關裡人心思變、暗流湧動的時刻。大家嘴上不說,心裡在暗自較勁。
畢竟,有志青年們,都渴望到一個更大的舞臺、更高的平臺上去。
以前公務員招考不限制在職公務員報名,搞得一些低層級的機關怨聲載道:越到忙的時候越找不到幹部,大家都複習考試去了。後來這個政策收緊以後,機關裡還是有一些事業編制的同志,也還有參加公考的機會。至於遴選更是向所有在職公務員放開。
縣招商局的袁局長,有一次看到局裡的年輕人,人手抱著一本《半月談申論秘籍》,無奈地苦笑道:「咋了,這是都憋著勁不跟我幹了,準備集體跳槽是嗎?」
基層的優秀年輕人,有學歷,有履歷,自然是想「人往高處走」,這很正常。但另外一個客觀的數據,每次公務員的考錄比,大都在幾十比一,熱門崗位甚至要「萬裡挑一」。遴選也是一樣。年輕人有想法,有熱情,有衝勁,但更多情況下,他們都敗在了冰冷的概率數字面前。考錄比的基本面,居然成了基層單位人員穩定器的最主要砝碼。
然而令人憂慮的是,年輕人的激情和熱情,本來應該是用來幹事創業的,然而身處基層的年輕人,卻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到考取更高級別的崗位上,真需要幹事創業的時候,或者考驗他們處理事務能力的時候,他們卻很難表現出和考試能力一樣的優秀。
四、工作時間學習,違紀嗎?
「坦率地說,這屆年輕人,比前浪們上進多了。」70後的老張給我們介紹道,「不忙的時候看看書,怎麼著也比玩手機、鬥地主強吧?」
老張笑言,上個世紀90年代剛進入機關,工作紀律抓得不是那麼嚴格的時候,他們幾個小夥子湊一起就打撲克,臉上貼滿了紙條。現在這種情況肯定沒有了,但是和他年紀相仿的「老油條」們,還是會在閒暇之餘玩玩手機,看看股票,打打遊戲。老張覺得,只要不耽誤工作,不忙的時候看看書,充充電,這也是應有之義。畢竟將來工作中說不定都能用到那些知識。
與老張持積極態度不同,紀律部門對這個問題是比較持重的。根據紀委的一位同志介紹,從邏輯上來講,政府花錢僱傭職員工作,這些職員在工作時間就不應該從事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事情。而學習、充電這些舉動,本質上來說,是年輕同志為了考出去而進行的個人投資,應該屬於「私人事務」的範疇。所以從這個邏輯上來講,這種舉動有「摸魚」的嫌疑。但紀委也不能真的因為這種事去抓典型,有時會碰到比較尷尬的情況。
該幹部介紹道,如果巡查期間看到有人明目張胆地刷題備考公考、遴選,他們也會善意地提醒一下。對於這種現象,他們總體的思路是不提倡,一般也不處分。如果遇到看工具書的,比如外語資料,他們更是不會去幹涉,「更何況,你怎麼證明人家幹部學外語,將來工作上就一定用不到呢?」該幹部解釋道。
與大部分同齡人不同,小王從來沒有透露過要走的跡象,他學外語,也是為了考取在職博士,從而提升自己在機關內的競爭力。這種舉動,意外得到了領導的默許,甚至還在私下場合誇過他「上進有擔當」。但是小王還是比較謹慎,笑稱在不耽誤工作的前提下,「儘量在領導看不見的時候翻翻書」,避免讓領導看見,「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五、高學歷,究竟有什麼用?
高學歷究竟有什麼用?
面對我們這個問題,小王用力地想了想,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似乎沒什麼用。
根據機關選人用人的一些政策條例,對於博士研究生,享受副處級待遇(職級改革以後,改為三到四級調研員),碩士研究生享受正科級待遇(職級改革以後,改為一到二級主任科員)。但實際上,隨著學歷的膨脹,這些政策大都不能落實,或者縮水落實,比如博士給正科待遇,碩士給副科待遇。
而且,對於一些基層單位,比如說縣鄉兩級,碩士研究生太多了,不能一來就都給個領導位置吧?通常的變通政策,是工資待遇提高一點,職級還是按部就班來。
小王所在的單位層級,是地市級,提拔空間較大,自然也可容納下他這個博士副處的待遇。但實際上,即使他不考博士,四年以後按部就班地升遷,副處級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至於漲工資,幾乎和學歷沒有關聯,或者即使一些地方、一些單位有「土政策」,不同學歷的人收入差別也不是很大。「餘杭街道辦面向清華北大招聘碩博人員,並開高工資,那個是人才引進的特例,沒有典型代表性。」小王給我們解釋道。
那麼這個學歷,既不能提拔,收入增長又有限,考了這個博士,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上,小王凸顯出老牌985高校高材生的底蘊,非常哲學地回答道:「有些事情的意義,是不宜追問的。」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萬一將來有用呢?」
小王還給我們講了個機關裡的段子,說十年前有個組織bu的同志開玩笑,對著某個自學的同志喊道,「你的學歷夠提拔標準的了!」沒成想,後來該同志被提拔公示的時候,他的專科學歷在一大群本科、研究生的同輩周圍,顯得尤其「鶴立雞群」。
六、從學歷膨脹到學歷恐慌,時代背景下的摩擦性矛盾
學歷膨脹,本質上是什麼?本質上,大概是隨著全社會教育水平、教育層次的穩步提升,整個社會的平均學歷大幅攀升,不光是機關單位,很多鄉鎮民營企業,都吸納了一部分高層次、高學歷的人才。甚至還有一些博士,做起了淘寶電商。
學歷恐慌,本質上是什麼?本質上,大概是本領恐慌的變體形式。總書記提出領導幹部要克服本領恐慌的問題,尤其是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這個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可是本領恐慌怎麼克服?對於學霸級的年輕同志,似乎,考試能力成了有效抓手,這其實有點開錯方、抓錯藥的意思。
對於克服本領恐慌,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但學習並不意味著要「刷學歷」,更不是指「刷題」。刷題頂多練就紙上談兵的能力,而本領的塑造,除了理論體系的學習和研究,更多是要在實踐中進行領悟和創造。僅僅通過提升學歷,或者聚焦於提昇平臺,覺得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自身能力,這有點文不對題的感覺。
但不管怎麼說,學歷膨脹,對於我們的機關工作來說是好事,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有素質、有文化、有層次的年輕人,會運用更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去解決實際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是似乎我們在大量高學歷人才湧入社會以後,在選人用人上,沒有做好充分的銜接準備。
筆者認為,體制內的人才選拔和上升通道設計,和學歷之間、名校之間的勾連關係,還需要一個認真的梳理。
原標題:《機關也拼起高學歷,留得住人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