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細胞如何分工 這張圖譜帶來新的認識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近日公布。科學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定義了許多之前未知的細胞種類。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團隊公布繪製成功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上的這項研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系統性地繪製了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建立了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了人體100多種細胞大類和800多種細胞亞類,研究團隊還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

迄今為止,全球還有哪些關於人類細胞圖譜的研究計劃?人類細胞圖譜與人類基因組圖譜有關嗎?繪製人類細胞圖譜面臨哪些挑戰和困難?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用數字矩陣描述每一個細胞的特徵

郭國驥曾介紹,人類細胞圖譜就是人體細胞的數位化。它用數字矩陣描述每一個細胞的特徵,並對它們進行系統性的分類。郭國驥表示:「我們定義了許多之前未知的細胞種類,還發現了一些特殊的表達模式。比如多種成人的上皮、內皮和基質細胞在組織中似乎扮演著免疫細胞的角色。這些非專職的免疫細胞也在兼職幹著免疫的活,我們認為成年人非免疫細胞的廣泛免疫激活是人體區域免疫的一種重要調節機制。」

目前,全球還在進行哪些人類細胞圖譜的研究計劃?溫州醫科大學基因研究院教授吳金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共有上百個細胞圖譜項目在持續推進中。從2017年開始,全球開始大規模的相互協作,我國學者也深入參與,新成果不斷湧現。

比如在2018年,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研究取得了進展。許多疾病起源於人體的早期發育,詳細理解發育過程是解釋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關鍵。來自英國惠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處於發育中的人體組織的25萬多個細胞中,收集基因數據。這些數據將顯示哪些基因在細胞中開啟,有助於解釋發育期間的重要過程。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斯德哥爾摩大學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則合作研究大腦、肺部和心臟的發育以及孕育3個月的胚胎發育,以便了解正常人體發育並深入認識發育障礙等。

人類細胞圖譜(HCA)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惠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細胞遺傳學主任莎拉古田認為,我們對人類發育的理解將被人類發育細胞圖譜項目改變,期待這項基礎研究能提供廣泛的重要見解,包括更好理解流產和遺傳發育障礙發生的原因,以及理解兒童癌症在發育上的起源以及癌細胞在成年人中使用的發育通路。

可鑑別疾病有關異常細胞類型

每個細胞都攜帶有機體的一套基因組,有了基因序列圖譜,研究者就有機會從中找到與各種疾病和表型相關的「密碼」,加快對疾病發生、發展的理解,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和個體化治療。因此,人類基因組計劃有著「生命登月計劃」之稱,其內容是破譯人類分布在細胞核中23對染色體上的約30億個鹼基和約2萬個基因。

2000年6月,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製工作完成,並最終繪製了一張類似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人類基因組精確圖譜。2006年開始,一項被命名為「炎黃計劃」的研究項目在深圳展開,即通過對白、黃、黑三大人種進行大樣本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序列分析比較,探索人類基因組在不同人群中的多態性分布和變化規律。2008年11月,「炎黃計劃」 中國人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通過這些基因圖譜發現,不同人的基因組序列是高度相似的。針對同一個人,不同位置來源的細胞的基因組序列則相似度更高,有時還會完全一樣或存在為數不多的序列差異。」吳金雨說,通過描繪人類細胞圖譜,能揭示每一個細胞在特定時空的基因表達狀態,也許在未來,臨床醫生就可以從中鑑別異常的細胞類型和起源等,實現對各種疾病更早的診斷。

例如郭國驥團隊通過跨時期、跨組織和跨物種的細胞圖譜分析,揭示了一個普適性的哺乳動物細胞命運決定機制:幹細胞和祖細胞的轉錄狀態混雜且隨機,而分化和成熟細胞的轉錄狀態就變得分明且穩定,也就是說,細胞分化經歷了一個從混亂到有序的發展過程。

郭國驥表示:「我們的工作在測序深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完美版的人類細胞圖譜還應整合空間信息、多組學數據和人群分析,這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

單細胞測序技術是繪製圖譜的關鍵

吳金雨告訴記者,人類細胞圖譜的成功繪製,依靠的核心技術是單細胞測序技術。

過去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依靠細胞的若干表型特徵對自然界裡不同物種的細胞進行分類和鑑定。這些表型特徵的選取往往引入了較多的人為主觀性。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生命科學前沿技術,是把轉錄組測序應用到單個細胞層面,從而識別細胞的類型、功能,特定細胞狀態的變化,在單細胞水平揭示細胞各個基因表達狀態,反映細胞間的異質性。

吳金雨說,從目前情況看,單細胞測序技術還面臨一些問題。首先,比如一滴血,就有百萬級別數量的細胞。對於器官組織,各種細胞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何把這些細胞一個一個單獨分離出來又不造成大的細胞損耗是第一個難題。其次,這麼多的細胞每一個都需要被高深度測序,費用非常高。再次,如何高效挖掘高通量測序產生的海量數據,又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目前,由於樣品準備複雜,測序費用高、周期長,與直接的臨床應用還存在一定差距。

單細胞測序技術在腫瘤、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應用價值可以通過渦蟲這個有意思的例子來展現。渦蟲是一種比蘋果種子還小的生物,雖然小,它卻有一項令其它動物都羨慕的能力。如果把一條渦蟲切成若干段,每一段都會重新生長成一條完整的渦蟲。早在幾十年前,研究人員就知道幫助渦蟲再生的是一組被稱為neoblast的非特異性幹細胞,但具體是哪一種neoblast細胞發揮作用卻不得而知。美國密蘇裡州堪薩斯城斯託爾斯醫學研究所的亞歷杭德羅·桑切斯·阿爾瓦拉多,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成功分離出被稱為neoblast2號亞型(Nb2)的細胞類型,通過切割渦蟲並觀察傷口發展時發現,Nb2細胞數量迅速增加,使渦蟲身上的傷口癒合;瀕死渦蟲被注射單個Nb2細胞,Nb2細胞大量繁殖分化拯救了瀕死渦蟲。

吳金雨說,就如渦蟲Nb2細胞類型這樣重大的發現,現在說這些發現可用於治療、器官再生、重建人體部分還為時過早,「但發現自然再生的機制是一個好的開始」。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繪製細胞圖譜,或能幫助我們打開人類生老病死的「黑匣子」,引領眾多可用於臨床的重大發現。(記者 李 禾)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繪出人類細胞圖譜 涵蓋八大系統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人類細胞圖譜日前問世。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
  • 專訪清華教授張學工:入選扎克伯格人類細胞圖譜計劃首批項目
    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因單元。「人類細胞圖譜計劃(Human Cell Atlas,HCA)」所設想的是系統地描繪人體細胞圖譜,對人體中所有(約37萬億個)細胞進行分類和測序,並通過這把鑰匙,來加深對疾病診斷、監測、治療的了解。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涵蓋八大系統
    新華社杭州3月2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用自主研發的分析平臺,繪製出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這項成果26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在過去,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依靠若干表型特徵對自然界裡不同物種的細胞進行分類和鑑定。
  • Science:首張免疫細胞起源圖問世
    這張人類胸腺圖譜揭示出新的細胞類型,並識別出告訴未成熟的免疫細胞如何發育成T細胞的信號。該圖譜還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影響T細胞發育的疾病,如重症綜合性免疫缺陷(SCID),並為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繪製整個人體「Google Map」)提供了新的信息。
  • 人類胸腺單細胞圖譜助力腫瘤免疫治療
    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人體胸腺中的早期免疫前體細胞如何發育為T細胞。儘管已通過各種動物模型對胸腺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還未有詳細的人類胸腺細胞圖譜得以報導。Institute)、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於2020年2月21日,在Science發表了以 A cell atlas of human thymic development defines T cell repertoire formation為題的研究文章,首次繪製了發育中的人類胸腺細胞的完整圖譜
  • 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
    2020年2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繪製出胸腺組織在人類一生中的圖譜,以了解它如何發育和產生重要的稱為T細胞的免疫細胞。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分享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對於破譯這種自然遺傳變異如何影響免疫系統保護我們健康的能力至關重要。他們正在通過一個新的資料庫DICE(Database of Immune Cell Expression, Express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Epigenomics, 即免疫細胞表達、數量性狀座位表達和表觀基因組學資料庫)來分享他們的發現,這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輕鬆地探究這些數據,這是因為它們與基因、細胞類型或者疾病存在關聯。
  • 人體腸微生物組藥物代謝圖譜問世
    人體腸微生物組藥物代謝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13:20:35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ohamed S.
  • 科學家繪製人類胸腺細胞圖譜
    科學家繪製人類胸腺細胞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55:25 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Sarah A.Teichmann、Muzlifah Haniffa和比利時根特大學Tom Taghon課題組合作提出人類胸腺發育的細胞圖譜定義T細胞庫的形成。
  • 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大腦圖譜!顯示了果蠅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
    詳細繪製人類大腦圖譜有助於解開其中的一些謎團,但我們自己的大腦是如此令人驚嘆的複雜器官,以至於我們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朝著這個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一個團隊剛剛創造出了一種更小的3D圖像——果蠅的大腦。它展示了大腦10萬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這是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大腦圖譜。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
  • 納粹人體構造圖譜的邪惡黑歷史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奮戰,在畫家們的配合下,彭科夫搞出了800多張人體組織器官,每一張都十分精細,器官的經脈紋路清晰可見。在彭科夫眼中,這都是他的「藝術品」。很快就有出版商意識到彭科夫這800多張人體器官圖的價值,要把這些圖做成圖譜出書。出版商在廣告宣傳中甚至說這本圖譜對醫學的貢獻將與維薩裡的《人體的構造》、達爾文的人體素描圖同等地位。在出版商的張羅下,《彭科夫解剖圖譜》就這樣出版了。
  • 中山大學團隊首次對人體15個器官測序,共繪製了252種細胞
    成年人類細胞圖譜描繪了252種亞型的細胞,包括主要的細胞類型,例如T,B,髓樣,上皮和基質細胞,以及新型COCH +成纖維細胞和FibSmo細胞,每種細胞均具有多種標記基因和轉錄功能資料。這些共同促進了主要人體器官的異質性。
  • 《自然》:迄今最詳細的人類心臟細胞圖譜誕生,了解心臟細節的信息...
    :「這是第一次,我們可以確切地看到每個細胞在人類心臟中的活動。」 這份圖譜顯示,心臟的細胞多樣性超出了過去的認識,6個區域包含11種不同的細胞類型。其中,心肌細胞、周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三個主要類型有顯著的異質性。而且,不同區域的細胞存在明顯差異,突出了不同的發育起源和對治療的不同反應。
  • /喬傑/高歌等繪製人類中期妊娠胎兒組織細胞的基因組結構圖譜
    與普通測序不同,單細胞測序規避了細胞異質性帶來問題,科學家們可以通過該技術表徵單個細胞的基因組概況(例如基因組、轉錄組、甲基化組、染色質結構等),從而對生物組織中的細胞進行分型。然而,儘管單細胞RNA-seq技術人們已經獲得了包括人類在內的不同生物的細胞圖譜()【1,2】,但由於單細胞RNA-seq的RNA檢測能力較低,限制了單個細胞中能夠檢測到的基因數量,現有方法幾乎無法提供有關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和調控網絡的信息【3】。單細胞ATAC-seq也已廣泛用於細胞分型,科學家創建了果蠅和小鼠等整個生物體的順式調控圖譜【4,5】。
  • 人體圖譜:解剖學 組織學 病理學
    推薦閱讀《人體圖譜:解剖學 組織學 病理學》是一本享譽國際的人體圖譜,由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帶領國內15所重點醫學院校解剖專業負責人擔綱翻譯的鴻篇巨製。《人體圖譜--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引自歐洲,由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李雲慶教授帶領國內15所重點醫學院校解剖教研室負責人翻譯,為了方便國際學術交流,每個解剖名詞後都保留了的英文。作為一部人體圖譜,本書的圖片質量超越了其他同類書。285×340的超大尺寸,使圖片給人過目不忘的視覺效果;充滿歐洲藝術氣息的大幅手繪圖,讓閱讀和學習成為享受。
  • 「靈長類細胞解碼計劃」探尋生命真相
    近日,以「靈長類細胞解碼」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51次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召開,中科院院士季維智表示,通過對包括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細胞解碼計劃,可以使得生命科學離生命真相更近一步。「利用新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開展靈長類細胞多組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利於我們深入了解人類本身,為解決相關疾病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靶點。」中科院院士陳潤生如是說。
  • 首次實現人體器官透明化!這詭異的圖譜,其實有一個偉大的使命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使完整的人體器官透明化。他們利用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細胞水平上透明器官的複雜底層結構。由此生成的器官圖可用作3D生物列印技術的模板。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細胞》雜誌上。透明的人腦影像圖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眼見為實」。由於缺乏在細胞水平上對器官成像的技術,破譯人體器官的結構複雜性一直是一個重大挑戰。在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獲得了透明小鼠器官在細胞水平上的完整3D視圖,但該方法並不適用於人體器官。
  • 單細胞測序繪製人類肺組織細胞圖譜
    同時作者利用多用細胞注釋分析方法,全面分析肺部不同細胞類型的組成、功能、細胞間相互通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類肺組織細胞類型和轉錄組圖譜。通過小鼠肺組織細胞進行同源比對,解析了肺組織在進化上的改變情況,並探討了在醫學研究中的意義。
  • 「T細胞戰備資源」分布圖:指引疫苗研發新方向
    新聞背景:據生物通網站報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UMC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器官捐贈者的組織,建立了首張人體T細胞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