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快,轉眼又是一年。
逛知乎看到一條提問:計劃趕不上變化,那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做計劃?
這應該是很多朋友共同的困惑,我本身也曾深受這個問題困擾。計劃這件事,堅持過,也曾放棄過。
堅持的時候可能沒有太多感悟,反而是放棄的那段時間,讓我徹底認識到計劃的重要性。
不少人都會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而且計劃浪費時間還過於機械,何不乾脆活得隨心隨性一點,就讓命運來安排這一切就好了。
艾力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是比認命更自暴自棄、更可悲的藉口。
1、計劃,不是列一份願望清單
蘇格拉底說,「不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同理,不經復盤的計劃不值得一做。
計劃肯定需要,但是得聰明的計劃。
計劃的作用有兩個:一是方向感,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去發展,避免空轉和迷茫;二是壓力感,讓自己看到時間的流逝,從而敦促自己的持續行動,不在原地逗留太久。
如果陷入到沒有完成的懊惱和制定計劃的自嗨之中,就背離計劃的本意了。
比如你月底想要買個 IphoneXR 給女朋友,但是口袋裡的錢不夠,因此你計劃在未來20天裡每天加班兩小時賺加班費,每天多打 50 個陌生電話衝業績,月底如果還不夠,就問老李借 3000元 。買 IphoneXR 是目標,加班、打電話、借錢是你為了要達成目標而計劃的行為,只有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稱之為計劃。
計劃,不是列一份願望清單,不是為了做而做,也不是有規律無意義的重複做。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那些所謂的計劃,要麼是只有目標沒有具體行動的願望清單,要麼是只有一個個待辦任務,而沒有目標的整天瞎忙...
以下三個做計劃的小技巧,希望能夠幫到你。
2、復盤反思,優化升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復盤,復盤是對自己的總結,有了總結就知道問題在哪裡,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需要優化,哪些做的好的地方需要繼續保持。
如果沒有復盤,那很難走出一條滿意的路來,因為你不知道從何而來,也不知道從哪裡去,在以前跌倒的地方繼續跌倒,就像聽了很多道理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做了無數次的計劃也跟沒做一樣。
官方的來講,計劃就是六個方面,簡稱為「5w1H」:
做什麼(What to do it)?
為什麼做(Why to do it)?
何時做(When to doit)
何地做(Where to do it)?
誰去做(Who to dolt)?
和怎麼做(How to dt)?
當我們了解這 5w1H 之後,那你應該知道,計劃應該是結果,是對之前的計劃進行反思之後的優化和完善。
看看哪些事情自己有進步,今年是繼續保持還是有更大的突破;哪些事情沒有自己預期完成,是準備優化、調整一下計劃,還是選擇放棄……
復盤的意義在於,看到結果背後的原因所在,並且將這份理解,運用到接下來的生活之中。
3、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
當你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你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賺到 100 萬。那麼下一步,你就需要對這個目標進行一次分解。為什麼?
因為,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看上去有點挑戰的目標時,你可能一下子想不出解決辦法,更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明天的工作安排是什麼。
因此,你需要先將它拆分成許多個小目標,讓每個小目標看上去都有可實現的路徑,然後,你再通過逐個擊破這些小目標來完成最終的那個大目標。
這樣,整個任務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容易了。
4、小步快跑,實踐調整
很多人常常會糾結:我這麼定計劃,能順利完成嗎?我定的內容是不是太多/少了,還要不要加/減點什麼東西?萬一出問題怎麼辦?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如果你在定計劃的時候因為這些事猶豫不決,那你就離真正有用的計劃越來越遠了。
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的問題都在於,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與其糾結在這些細節上,不如直接開始,在前進中根據反饋和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逐漸完善。
5、計劃要做,行動也不能少
最後想給大家推薦下尼爾·菲奧裡先生在《戰勝託拉》中提到的逆向時間規劃法。
它和傳統的行程表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娛樂休閒時間的規劃。
當我們看到計劃時,不再單單只是一項又一項繁重的工作,這份清單裡還有不少令我們怦然心動的休閒娛樂,從而多了一份期待,化被動為主動。
沒有落實的計劃如同放在書架上的書,不行動,不翻開閱讀終究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中看不中用。計劃要做,行動也不能少。
以上就是我關於為什麼要堅持做計劃的思考,願你我都可以做一個行動派,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