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印刷術的起源、發展乃至變革,幾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起源越早越好」的預設更讓當代學者的結論與歷史的真實漸行漸遠。

作者:宋晨希

《鑄以代刻》 宋精 中華書局

最近出版的兩部著作,卻逐漸廓清了印刷術發展史上的種種迷霧。其一是辛德勇的《中國印刷史研究》。根據該書的考證,中國印刷術起源於唐代中期,唐代末年到五代時期,印刷術從民間進入精英階層。這本書反駁了一個流行的觀念,即清代以前尤其是明代時期,已經出現了銅活字印刷術。而辛德勇認為其並未出現,只是在銅版紙片上放置泥活字、木活字或者錫活字。到了清代,因為解決了木質受潮的問題,且鑄造方便,成本低廉,中國都是以木板印刷為主。

辛德勇指出,中國沒有誕生銅活字印刷,「這樣的看法,很多中國人可能在情感上不願意接受」,但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近代以來西方印刷術對中國的影響,同時也能理解,「中國從『傳統書業』至『現代出版』的轉變,進一步引發圖書文化一連串的變動,導致了印刷、裝訂等方面區別於古代出版的一系列技術變革」。

另一本著作《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則以近代來華教士的活動為中心,通過廓清早期傳教士建立印刷所、書院、書館等機構的文化活動,探討西式活字印刷技術取代中國傳統的木刻印刷術的全過程,重現近代早期中國印刷的變局。其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作者蘇精曾負笈英國攻讀「書目、校勘與出版史」,這使他既有專業的研究方法,也有機會閱讀海外的英文檔案。

1807年1月31日,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離開倫敦,告別親友,繞道美國前往廣州。馬禮遜來華之時,清朝政府餘威猶在,天朝上國的自豪感使得外國人受到諸多限制。因此,馬禮遜為了完成「上帝的事業」傳播福音,不得不採取迂迴政策,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地區進行宗教書籍的印刷,然後再想辦法讓書籍流通到中國內地。

在印刷書籍的時候,出於成本的考量,馬禮遜捨棄了中國傳統的木刻印刷,開始改用西式的鑄造活字印刷。英文字母只有26個,只要將這些字母進行拼接,就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詞。但是,中文卻必須要每個字都進行雕刻,這也就導致鑄造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非常高昂。馬禮遜在澳門住宅成立了「馬家英式印刷所」,鑄造中文活字,印刷基督教小冊子和介紹知識、新聞的期刊。他開創了中文活字印刷的嘗試,同時也為後來者奠定了傳教和印刷事業的基礎。

為了滿足西方的商業利益,早先來華的傳教士必須印刷介紹中國語文字典和風土人情的圖書,以方便接近熟識政府官員和有地位的人。馬禮遜花費了五年的時間來編寫中英字典,並由東印度公司專門在澳門建立印刷所進行刊印。為了將中英文合在一起刊刻,印刷者不得不犧牲英文部分,遷就字體較大的中文文字,造成了空間的浪費。

為了向更多的人宣傳教義,傳教士必須對印刷的速度進行改良。在19世紀初年,巴黎的鑄字師傅李格昂在漢學家包鐵的協助下,打造出了一種按部首偏旁拼合漢字的方式,即只打造通用的偏旁部首,然後將其拼接。最終減少了字模,節省了成本與時間。

這樣的印刷方式,讓漢字並不好看,每個字的大小、部位和美觀上不成比例和勻稱,這無法讓中國人接受。因此,巴達維亞印刷所的臺約爾不得不繼續改進技術,打造一種臺約爾小字,既節省了印刷成本,也讓字體更加美觀。到了1850年,臺約爾共打造了5000個活字,深受中國人的歡迎,使用者還擴大至傳教士以外的報社、政府與民間印刷業,成為了後來一直使用的一種活字技術。19世紀中葉,倫敦會創立的墨海書館繼續改進臺約爾活字技術,增加活字字模,印書總數呈直線性上漲。「木刻和西式活字印刷的消長差距,在華人的驚嘆聲中又拉開了一大步」。

此後,西方的印刷機進一步在中國普及,讓中國徹底拋棄了傳統的木刻印刷技術。美國長老會所設立的美華書館進一步將機器印刷發揚光大,主任姜別利為配合中文印刷技術還發明了電鍍銅板。電鍍銅板類似於中國的木刻雕版,只不過它比木刻雕板更加便宜,鑄造起來也更為迅速,還能不斷複製。姜別利後來成功將西式設備、漢文活字和技術賣給上海道臺丁日昌。從丁日昌開始,美華書館的漢文活字陸續有了中國官商、海關與在華外人的顧客。

由此,西式活字終於在與木刻印刷的競爭中超越並取而代之。西式印刷術對中國人讀書習慣最重要的變革,就在於降低了圖書成本,使知識普及範圍空前拓展;其次,是圖書體積縮小,版面趨於簡化,之後又採用洋紙兩面印刷,圖書從此由線裝改為平裝或精裝,直立插架代替了平面存放,書脊朝外並印上書名作者。

《鑄以代刻》一書還原了近代「西學東漸」時代的印刷變局,也力圖將近代傳教士建立印刷機構的過程、運行方式、經費來源、人員紛爭、印刷品內容和傳播範圍等內容進行考證分析。其目的雖然是研究印刷問題,卻連帶將近代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也進行了詳細的敘述。不過,或許由於作者「野心太大」,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該書信息量繁雜,遮蔽了印刷變革的主線,增添了閱讀和理解的困難。

(原標題:西式活字印刷如何取代傳統木刻印刷?)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18

相關焦點

  • 活字印刷術是雕版印刷的升級版,那它的優勢有哪些呢?
    但它仍然費時費力,印刷一頁書就要雕刻一塊版,雕印一部書,其製版工藝仍很費時,在總結前人和當時雕版印刷術經驗的基礎上,畢昇創造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畢昇的發明,在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記載。
  •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卻敗給了雕版印刷術,其印刷量只有2%
    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比歐洲早400年,它需要把幾百個單獨的活字拼到一起,而且需要字與字之間嚴絲合縫,避免出現版面的不平。活字印刷術在北宋被發明出來後,也在不斷地發展的。明朝中期的活字印刷術已出現銅活字技術,由於是統一鑄模,要比木活字精度高很多。
  •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王建安 攝影)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我國發明了最早的木製和泥質活字印刷術,但是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版本發現於韓國,最早使用金屬活字的有可能是朝鮮人。
  • 北宋時期早已發明活字印刷術,為何到了明代人們仍熱衷於雕版印刷
    眾所周知,平民出身的畢昇在北宋時期率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歷時8年不斷完善其工藝,其效率與成本比之前使用的雕版印刷大為提升。泥活字印板不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活字印刷始終未能將更為古老的雕版印刷徹底取代,並且曾一度落入下風,甚至險些失傳,幸好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將畢昇泥活字的製作與使用方法詳細錄入到學術巨著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它可能在中華文明的所有地區(中國、日本、朝鮮、越南),都保持了一種優勢地位,一直到活字印刷術的產生,以及19世紀在西方發明的機械印刷術人華為止O然而,活字的發明在中國要比歐洲早得多,東亞國家可能在使用木雕版的同時,也使用了活字印刷術。中國對於活字的首次記載出現在一部筆記中,此書大部分內容都涉及到了科學和技術史,這就是1086年出版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隨著時間的推移,麻家的「活字印刷所」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已90多歲的麻老先生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沒有能力再保管這寶貝了,於是就把這寶貝賣給了丁姓倆人。但沒多久,這寶貝就在丁家不翼而飛了。後查出,原來是被靖嶽村丁某、麻某、丁某某三人給偷走了。
  • 也未艾VR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將每個字挑選出來,按順序排在字盤裡,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存至下次排版使用。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在清末,隨著通商來華的傳教士,為了用漢文傳教,開始與當地華工前僕後繼地以西式活字鑄造法開發漢字活字。一開始由於遭到清廷政府的禁止與查緝,傳教士們繼而轉往南亞的新加坡、馬六甲、巴達維亞、檳榔嶼等地,進行漢字活字的開發,直到情勢穩定後,才又返回中國。
  • 歷史上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術,那歐洲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
    對中國封建帝制的統治特點來說,讓奴僕去做不需要識字的雕版印刷,更加容易,也就使得到直到後來,對活字印刷術排字技術的改良:元代木活字的轉輪排字盤的創造,使得活字印刷開始大量出現。但中國活字印刷業真的開始大量普及,卻是在古德堡金屬鉛字印刷術的傳入清朝開始。
  •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為豐富少兒讀者暑期文化生活,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及感悟,近日,白銀市圖書館與超星集團聯合舉辦「追溯活字印刷,感悟非遺魅力」少兒體驗活動,共有25組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講解木活字印刷的歷史來源、製作工序流程,分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等方式引導孩子們對文字的興趣,帶領大家一同踏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的體驗之旅。
  • 韓國自稱發明活字印刷術,我國專家自製3000活字,韓國無言以對
    文丨開史說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由北宋畢昇發明,如今已經傳遍世界,成為了我國的驕傲。但是在2001年時,韓國卻稱自己的祖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甚至還給自己找了許多證據來證明,他們為何有如此「自信」呢?讓我們一起回到2001年,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 畢昇率先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何國際上公認的卻是德國人古登堡
    我國的四大發明中就有,紙張,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是我們國人的驕傲。然而這一重大發明,為何在國際上得不到廣泛的認可。反而後起之秀的德國人古登堡,卻被國際上認為是活字印刷之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是地理因素。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人在宋朝時的發明。
  • 活字印刷術現在還有人用嗎?
    說到活字印刷術大家肯定不陌生,作為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大家一定很好奇這種近千年的技術現在還有人使用嗎?下面就跟隨印刷貓一起了解下吧!活字印刷術字模現代是高科技數碼時代,我們的印刷機也是數位化的,印刷效率能達到每小時上萬張了!這更是古老的活字印刷術不可比擬的。
  • 「中國活字印刷術」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啟幕
    古村墨香悠然,活字光影流轉。11月28日、29日,「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浙江省「非遺主題小鎮」授牌儀式中國印刷博物館副館長龍文彬宣讀瑞安分館批覆文件中國印刷博物館瑞安分館授牌儀式浙江省非遺旅遊景區授牌儀式及中國印刷博物館瑞安分館授牌儀式相繼舉行,平陽坑鎮作為東源木活字印刷術非遺主題小鎮
  • 講座︱蘇精:傳教士如何改變近代中文書籍印刷局面
    傳教士與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鑄以代刻》探討了從1807年到1873年的六十六年中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發展西式中文活字印刷取代傳統木刻的過程,以及傳教士創立和經營中文印刷出版機構的經驗。出於傳教需要,傳教士在口說講道以外,又用了印刷出版、學校教育和醫療等三種工具輔助傳教,結果他們沒有達成把中國基督教化的目標,而印刷出版、學校教育和醫療卻在中國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和影響。蘇先生說,從1807年第一位傳教士來華,到1873年第一家傳教士印刷機構賣給了中國為止,傳教士們嘗試了多種印刷方法,包含了傳統的木刻、逐字雕刻活字、半中半西的活字、鑄版、石印和鑄造的西式活字,最後運用了鑄造的西式活字。
  • 活字印刷The adv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woodblock printing
    在這裡的展板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我國已經出現了兩種原始的複製技術,捺印和拓印技術。捺印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簡單說就是蓋章。拓印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它是把石頭上的文字,通過捶打的方式轉印到紙上。
  • 熱詞解析:「活字印刷」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熱詞解析:「活字印刷」英語怎麼說 2010-09-26 11:07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籽學南山書院傳統文化進校園,將活字印刷帶進高新國際小學
    2018年6月6日,籽學南山書院的老師走進了西安高新國際學校,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活字印刷」藝術體驗課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雕版。
  • 四大發明:淺談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當特斯拉3系電動車問世時,它的價格和傳統汽車差不多,但是電動車的好處就在那裡,推出後一周訂購20萬輛。事實上,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發展在第二階段戛然而止。到明代中期,銅活字印刷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直到清代,印刷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方塊印刷。為什麼會這樣?01移動式印刷好嗎?
  • 物以載道,撇捺之間展現「溫州經驗」——「中國活字印刷術」履約...
    揀字、排版、校對、研墨......指尖翻動,梨墨飄香,橫豎撇捺之間窺見木活字印刷技藝的傳奇魅力。11月28日、29日,「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