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2020-12-08 騰訊網

臺灣現存的漢字活字印刷,是在日治時代由關西、九州島移民所帶進來的;不過,最早致力於開發漢字活字的卻是西方傳教士。在清末,隨著通商來華的傳教士,為了用漢文傳教,開始與當地華工前僕後繼地以西式活字鑄造法開發漢字活字。一開始由於遭到清廷政府的禁止與查緝,傳教士們繼而轉往南亞的新加坡、馬六甲、巴達維亞、檳榔嶼等地,進行漢字活字的開發,直到情勢穩定後,才又返回中國。

清乾隆年間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書頁

圖:Wikimedia Commons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他最早落腳於澳門,後轉往馬六甲成立英華書院,最後將書院遷至香港並落地生根,尤以使用在香港開發的漢字活字,所印製的聖經最具代表性。之後,上海美華書院的主任姜別利(William Gamble),不僅利用電鍍方式複製香港的漢字活字,也自行開發新的漢字活字,並制定號數,奠定了漢字活字的基礎。之後姜別利退休返美前,應日本活字印刷的先驅本木昌造之邀,至長崎傳授漢字活字印刷技術,開啟了日本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後來隨著日本殖民臺灣,前日本大阪府警務部長山下秀實,帶著大阪《雷鳴新聞》的活字印刷設備來臺,創立《臺灣新報》,並在1898年與《臺灣日報》合併為《臺灣日日新報》,也就是後來的《新生報》。《臺灣日日新報》當時位在臺北的榮町,也就是現在的中華路與衡陽路交叉口轉角處,與中山堂相鄰。因為《臺灣日日新報》的成立,附近紛紛成立報館與活字印刷相關行業,尤其以當時人力聚集的艋舺最為密集。曾聽老師傅說,很多在戰後被遣返回日本的《臺灣日日新報》的師傅,有時還會回來臺灣看看自己的徒弟,徒弟也會去日本拜訪自己的師傅;由此也可見《臺灣日日新報》對臺灣的漢字活字印刷的影響。

西式活字印刷在臺灣

其實早在荷蘭時期,臺灣就已出現以西拉雅語和古荷蘭語所組成的新港語所印製的活字印刷品,但印刷機具與技術並未跟著引入。於是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後,臺灣又回到了雕版印刷的時代。

直到1880年,傳教士馬雅各布(James Laidlaw Maxwell)從英國寄贈一臺活版印刷機來臺,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因而特地回到英國學習使用技術,並在1884年成立聚珍堂(當時因乾隆覺得活版二字不雅而改稱「聚珍版」,所以聚珍堂也就是印版店的意思),才利用西文活字印刷發行了臺灣的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當時的印刷採用的是臺語羅馬拼音,有一說是因為臺灣以閩南人居多,而閩南語比較難用漢字表達,加上一般民眾又大多不識字,所以最後選擇以口語發音傳教。也因為這樣的決定,當從1805年的馬禮遜開始一直到1895年,整個亞洲如火如荼地開發使用漢字活字之際,剛好位在這些漢字活字開發地理位置中心點的臺灣,卻在開發漢字活字上缺席。直到日本殖民臺灣,西式漢字活字印刷才正式進入臺灣,所以臺灣的活字印刷發展,可說與日本密不可分。

1833年臺約爾制金屬活字版馬太福音

圖:Wikimedia Commons

國民政府來臺後,雖然廈門風行鑄字行所帶來的上海華文楷體字造成風潮,並傳入了上海式字架等,在美援時期也獲得了一些設備,但基本上並未改變臺灣活字印刷的樣貌,反而因應臺灣的風土民情,改良出了一些適合本地需求的工具。中山堂旁的《臺灣日日新報》也就是後來的《臺灣新生報》,周邊報社紛紛成立;如康定路的《聯合報》、聯合報對面的《公論報》、永福街的《民族晚報》、大理街的《中國時報》等,也因為這些報社的發展,60年代左右整個萬華區出現超過三、四百家的活字印刷廠。

活字印刷在臺灣的經營型態

活字印刷的流程為:鑄字、檢字、排版、印刷,而店頭經營的類型,則大致分成鑄字店與印版店。

鑄字、檢字,是由鑄字行完成。活字印刷所使用的鉛字,是透過鑄字機和銅模造出來的,是將鉛、錫、銻等金屬加熱溶解,注入銅模後,冷卻成形。鉛字又稱活字,是活字印刷主要的工具,鑄字的場地,除了放置鑄字機之外,還需擺放大量的鉛字架與銅模等器具,所以鑄字與檢字通常獨立營業,也是一門獨立的技藝。臺灣過去的鑄字行,有秀明社鑄字廠、普文鑄字廠、華文社鑄字廠、中南社鑄字廠、協勝鑄字廠等。

古樸的鑄字行,門口擺放著一臺自動鑄字機,木架上整齊排著一個個鉛字塊。

排版、印刷,是在印版店完成的,印版店一詞也源自日本。一家印版店基本上都有活版車(平臺式活版印刷機)或圓盤機,然後有抽拉式多層式字架,跟排版工作桌與工具,主要是把檢好的字依顧客需求完成排版,再上機印刷。隨著活字印刷的沒落,現在的傳統印版店多改以小型快速印刷機維持生計,而活字印刷大部分都用來印製流水號跟明信(即騎縫線)。

雖然活字印刷大量印製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活字印刷在臺灣的產業鏈還算完整,從鑄字、檢字、排版、印刷都還存在,只是師傅們都年紀已高,如何存續是新一代值得思考的問題。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Typography 字志:Issue 06 活字的現在》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時間:2020年5月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

相關焦點

  • 臺灣活字印刷歷史:記述逐漸失傳的美麗工藝(圖)
    30多年,近年還偶爾擔任少數活字印刷書籍的檢字工作。(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現代計算機印刷便利又快速,很難想像在活字印刷的年代,燒燙的鉛字得先在電、火、水的交錯中製成,然後交到補字員手中,放進成排的字架,再由檢字師傅根據手稿明快地挑出整班鉛字,送達排版師傅排成活字版,最後上到印刷機。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如此這般,一頁才算印刷完成。印刷完成後,將所有活字拆解,更易於保存,下一頁內容又可以重複使用這些活字再撿字排版。四、泥、木活字為什麼沒有得到廣泛使用?北宋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再到木活字、銅活字的發明,再到轉輪排字法的應用成熟。為什麼直到明清時代廣泛使用的還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本呢?
  • 體驗活字印刷 青少年變身「小畢昇」
    日前,在南京莫愁湖街道水西門社區「傳統技藝活字印刷」少兒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上,一名五六歲的小朋友拿著自己剛完成的作品,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一次嘗試活字印刷,我要帶回去給爺爺奶奶看」。當天,社區組織13名青少年來到南京科舉博物館,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課正在這裡上演。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的起源、發展乃至變革,幾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起源越早越好」的預設更讓當代學者的結論與歷史的真實漸行漸遠。作者:宋晨希《鑄以代刻》 宋精 中華書局最近出版的兩部著作,卻逐漸廓清了印刷術發展史上的種種迷霧。其一是辛德勇的《中國印刷史研究》。根據該書的考證,中國印刷術起源於唐代中期,唐代末年到五代時期,印刷術從民間進入精英階層。
  • 讓人著迷的letterpress(凸版活字印刷)
    題外話:今天本想在網上查閱一些關於活字印刷術的資料尋找設計茶壺的靈感,無意間看到這篇文章和精美的凸版活字印刷紙張,想記住這個美麗的詞彙
  •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為豐富少兒讀者暑期文化生活,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及感悟,近日,白銀市圖書館與超星集團聯合舉辦「追溯活字印刷,感悟非遺魅力」少兒體驗活動,共有25組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現場,超星集團的指導老師通過播放視頻短片「活字印刷的起源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2007年2月13日,縉雲新屋村發生了一起離奇盜竊案,一村民放在家裡的一套800斤重的「活字印刷鋪」不翼而飛了!由此揭開了一個秘密:稀有的完整活字印刷鋪還「活」在縉雲!話說縉雲舒洪鎮新屋村的麻志榮家,以前是世代繼承編、印族譜生意的大戶人家。
  • 體驗活字印刷 傳承紙上千年之旅
    ……7月24日下午,宿遷市宿豫新華書店時空印記活字印刷體驗館內,來自全市的10位熱愛讀書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一起參加活字印刷體驗課程。宿遷市新華書店職工吳丁丁是這堂課的老師,課堂上,她通過視頻、圖片以及文字等形式,激起孩子們對文字以及圖書的興趣,「通過系統學習這些知識以後,再來感受古代的活字印刷術,既能讓孩子們印象深刻,又能鞏固前面的知識點。」課程之後,孩子們還現場體驗了活字印刷。
  • 熱詞解析:「活字印刷」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熱詞解析:「活字印刷」英語怎麼說 2010-09-26 11:07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鉛活字印刷術創始人:在歐洲最先印刷的書,是最漂亮的書籍之一
    谷登堡的關鍵性發明,就是他所特殊設計的模子,可用以迅速而大量地澆鑄出絲毫不差的同樣活字。這是一臺工作母機,是製造印刷用活字的工具。只要羅馬字母在其不同字體上稍作改進,它們便可使互換使用的活字和印刷機在西方文化上發揮其威力。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公元9~10世紀時,一種迅速而廉價地印刷某些已纂就文獻和圖像的方法之傳播,其影響在那裡似乎並不像是一種具有革命性質的事件,雖然從全面權衡,其後果從來都不比印刷術在歐洲傳播的意義小多少。但這種差異是完全有根據的。歐洲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代中,便從中世紀的那種在罕見而又珍貴的載體上的抄書,過渡到了刊印書。
  • 活字印刷術是雕版印刷的升級版,那它的優勢有哪些呢?
    但它仍然費時費力,印刷一頁書就要雕刻一塊版,雕印一部書,其製版工藝仍很費時,在總結前人和當時雕版印刷術經驗的基礎上,畢昇創造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畢昇的發明,在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記載。
  • 在活字印刷體驗館 體驗印刷手作的樂趣
    近日,180多個孩子聚集在長江日報印務工業園的活字體驗館裡,其笑晏晏、寂靜無聲,只聽見鉛字放進木盒的聲音,他們都來自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孩子們將所需的鉛字一個個揀出來,按順序排好,刷上油墨,覆上新聞紙。經過2個多小時的操作,一首首《詩經》裡的篇目就印到了紙上,做成了一份份獨一無二的小報紙。
  • 數位化浪潮下的活字印刷瀕臨消亡
    活版印刷技術採用金屬版和木版印刷,受到數位化浪潮的衝擊,瀕臨消亡,近年來,由於懷舊情懷和文化歷史意義,活版印刷技術得到了更新。儘管傳統活字工人稀少,但製造新型活字越來越困難,仍然有一群熱愛並投資於世界的藝術工匠。
  • 「活字生香」藝術展:感受「活字之美」,學習古琴減字譜
    很難想像,現在印刷在紙張上和用鍵盤敲在電腦裡的規整漢字,最初完全是由字體設計師手工繪製而成。如今漢字書籍印刷中通行的黑體、宋體、仿宋、楷體等字體,都是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在上世紀60年代之後創製。新中國第一代字體設計師確立字體標準,劃線打稿、勾邊填墨,創製出至今仍在廣泛使用的幾種標準字體。
  • 追溯漢字印刷體的「前世今生」——「活字生香」文化藝術展在上海...
    「漢字的印刷字體要有共性,尤其重心一致特別重要。年近九旬的徐學成24日在「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開幕式上說。上世紀60年代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成立印刷活字字體研究室,徐學成是第一批加入研究室的字體設計人員,這個研究室在當時完成了漢字印刷字體的規範化設計,創作設計出宋體、黑體、仿宋、楷體四款經典字體。
  • 活字印刷The adv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woodblock printing
    在這裡的展板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我國已經出現了兩種原始的複製技術,捺印和拓印技術。捺印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簡單說就是蓋章。拓印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它是把石頭上的文字,通過捶打的方式轉印到紙上。
  •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卻敗給了雕版印刷術,其印刷量只有2%
    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比歐洲早400年,它需要把幾百個單獨的活字拼到一起,而且需要字與字之間嚴絲合縫,避免出現版面的不平。活字印刷術在北宋被發明出來後,也在不斷地發展的。明朝中期的活字印刷術已出現銅活字技術,由於是統一鑄模,要比木活字精度高很多。
  • 圖說文博丨中國四大發明—活字印刷綻放新活力
    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閃亮登場便引來參觀者的關注。畢昇活字體驗館位於2號展館,負責人朱壽淼用十幾年的時間,從新喚醒這一古老的技藝。畢昇活字體驗館在文博會上主要展示的是上墨印刷。
  • 活字印刷體驗,找尋鉛字墨香上的記憶~
    撿字、上墨、鋪紙、印刷……這周末,跟著我們一起走進童學惠見證從活字印刷的神奇,動手體驗鉛字撿字印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