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活字印刷歷史:記述逐漸失傳的美麗工藝(圖)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臺灣活字印刷歷史:記述逐漸失傳的美麗工藝(圖)

    阿珠姐在印刷行工作30多年,近年還偶爾擔任少數活字印刷書籍的檢字工作。(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現代計算機印刷便利又快速,很難想像在活字印刷的年代,燒燙的鉛字得先在電、火、水的交錯中製成,然後交到補字員手中,放進成排的字架,再由檢字師傅根據手稿明快地挑出整班鉛字,送達排版師傅排成活字版,最後上到印刷機。由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出版的《活字》一書,以豐富的照片與文章、訪談,重現活字印刷書籍的製程。

  書中拍攝近年積極搶救活字印刷聞名的「日星鑄字行」裡,各式帶有歷史古味與手感的機器、陳設與工作情景,並訪談鑄字、檢字、排版、印刷每個環節的師傅,生動呈現這個行業逐漸失傳的美麗工藝,和他們見證過的興衰。

  「我父親、公公那年代,做印刷才是真的前途光明,印刷業師傅們都打著領結、穿著西裝上工,下班後去舞廳唱歌、跳舞。那時啊,人們有句俗話說『若嫁印版工,沒吃聞也香』。」檢字師傅阿珠姐笑說,但到他們這一代,這話已變成「若嫁印版工,如同死了尪(指骨胳彎曲不正)。」

  但儘管如此,她和同行的先生仍經歷了末代榮光。她所在的臺北萬華永成鑄字行,不算前3大廠,卻已有4層樓廠房、70幾位師傅、10幾臺鑄字機。她回憶最忙碌時得一天站10幾個小時檢字,最喜歡檢小說的稿,「因一邊工作還可以一邊看小說,還有,周刊上的兇殺案報導也很精採!」

  就在她看好前景買了新房時,卻因計算機印刷盛行,鑄字行相繼倒閉,她也被資遣。然她開朗以對:「每個時代都有被淘汰的東西,計算機的功勞很大!」

  如今留存的活字印刷廠多靠表格、信封等生意維持。臺灣僅存的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近年成立「臺灣活版印刷文化保存協會」普查活字字型,計劃打樣復刻,並引進計算機數值控制技術刻造正體中文銅模,希望永久保存。

  張介冠表示,鑄字行因鉛字、銅模都脆弱,不開放進出,過去往往門口收稿、門內檢稿、門外等稿,「現在正是把門打開,請大家走進來的時刻。」

  《活字》書末另收錄近年以活字印刷出版的書籍、產品,並訪談走過活字印刷年代的洪範出版社,回顧當年文學書籍在版面、字體、印刷上的推敲與作法,深情記錄臺灣活字印刷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因為《臺灣日日新報》的成立,附近紛紛成立報館與活字印刷相關行業,尤其以當時人力聚集的艋舺最為密集。曾聽老師傅說,很多在戰後被遣返回日本的《臺灣日日新報》的師傅,有時還會回來臺灣看看自己的徒弟,徒弟也會去日本拜訪自己的師傅;由此也可見《臺灣日日新報》對臺灣的漢字活字印刷的影響。
  • 體驗活字印刷 青少年變身「小畢昇」
    社區供圖「好漂亮!太神奇了!」日前,在南京莫愁湖街道水西門社區「傳統技藝活字印刷」少兒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上,一名五六歲的小朋友拿著自己剛完成的作品,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一次嘗試活字印刷,我要帶回去給爺爺奶奶看」。
  • 北宋時期早已發明活字印刷術,為何到了明代人們仍熱衷於雕版印刷
    眾所周知,平民出身的畢昇在北宋時期率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歷時8年不斷完善其工藝,其效率與成本比之前使用的雕版印刷大為提升。泥活字印板不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活字印刷始終未能將更為古老的雕版印刷徹底取代,並且曾一度落入下風,甚至險些失傳,幸好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將畢昇泥活字的製作與使用方法詳細錄入到學術巨著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隨著時間的推移,麻家的「活字印刷所」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已90多歲的麻老先生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沒有能力再保管這寶貝了,於是就把這寶貝賣給了丁姓倆人。但沒多久,這寶貝就在丁家不翼而飛了。後查出,原來是被靖嶽村丁某、麻某、丁某某三人給偷走了。
  • 讓人著迷的letterpress(凸版活字印刷)
    題外話:今天本想在網上查閱一些關於活字印刷術的資料尋找設計茶壺的靈感,無意間看到這篇文章和精美的凸版活字印刷紙張,想記住這個美麗的詞彙
  • 數位化浪潮下的活字印刷瀕臨消亡
    活版印刷技術採用金屬版和木版印刷,受到數位化浪潮的衝擊,瀕臨消亡,近年來,由於懷舊情懷和文化歷史意義,活版印刷技術得到了更新。儘管傳統活字工人稀少,但製造新型活字越來越困難,仍然有一群熱愛並投資於世界的藝術工匠。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三、中國古代活字印刷01、刻活字簡單的說,就是將每一個文字雕刻成一枚方形的活字。這是其中種辦法,木活字基本是用這種工藝。但是後來有了泥活字,就是雕母模,母模是陰字就是向下凹的,而活字是凸出來。然後再將泥活字燒制,後來有金屬活字就要用銅母模了。找不到合適的圖,用現代的圖來代表一下吧。
  •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為豐富少兒讀者暑期文化生活,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及感悟,近日,白銀市圖書館與超星集團聯合舉辦「追溯活字印刷,感悟非遺魅力」少兒體驗活動,共有25組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現場,超星集團的指導老師通過播放視頻短片「活字印刷的起源
  • 看「活字」的前世今生
    「活字生香」展現場7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以「活字」為主題,通過解讀活字藝術背後的故事及系列互動,引發公眾對瀕臨失傳的中國古老工藝的關注。
  • 歷史上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術,那歐洲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
    對中國封建帝制的統治特點來說,讓奴僕去做不需要識字的雕版印刷,更加容易,也就使得到直到後來,對活字印刷術排字技術的改良:元代木活字的轉輪排字盤的創造,使得活字印刷開始大量出現。但中國活字印刷業真的開始大量普及,卻是在古德堡金屬鉛字印刷術的傳入清朝開始。
  • 朝陽這個地方,活字印刷上了文化牆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家長們發現,校門附近的各類餐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獨具特色的活字印刷文化牆,環境雅致了很多,而這樣的改變得益於小關街道將違建拆除,還路於民,留出空間,亮出美麗風景。由於歷史原因,該學校校門南側一直被烤鴨店、燒烤店、包子鋪佔據,隨著時間的推移,商戶們搭建違規建築,擠佔公共道路,原本並不寬敞的三岔路口變得更加擁擠,尤其到了上下學尖峰時段,時常發生交通擁堵的現象。「學校周圍就是惠新裡小區等眾多居民區,人員來往密集,車輛眾多,但商戶堵佔人行道,居民出行有些不便。」住在附近的彭先生說道。
  • 時代在更新,古老的文化正在慢慢退出,關於客家人自己的活字印刷
    大家好,關於活字印刷數,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每個地方都有關於自己的活字印刷技術以及起源歷史故事,那麼大家今天就和作者一起看看關於寧化客家人自己的活字印刷起源故事吧!由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現代活字印刷技術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在福建寧化、光澤至今仍有保存。在印刷業發達的明中葉時期,受到四保雕版印刷影響,寧化等地同時開始大量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
  • 熱詞解析:「活字印刷」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熱詞解析:「活字印刷」英語怎麼說 2010-09-26 11:07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活字印刷術是雕版印刷的升級版,那它的優勢有哪些呢?
    但它仍然費時費力,印刷一頁書就要雕刻一塊版,雕印一部書,其製版工藝仍很費時,在總結前人和當時雕版印刷術經驗的基礎上,畢昇創造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畢昇的發明,在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記載。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的起源、發展乃至變革,幾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起源越早越好」的預設更讓當代學者的結論與歷史的真實漸行漸遠。作者:宋晨希《鑄以代刻》 宋精 中華書局最近出版的兩部著作,卻逐漸廓清了印刷術發展史上的種種迷霧。其一是辛德勇的《中國印刷史研究》。根據該書的考證,中國印刷術起源於唐代中期,唐代末年到五代時期,印刷術從民間進入精英階層。
  • 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開館(圖)
    西夏泥活字的製作過程:印刷  西夏泥活字的發現與「復活」填補了我國泥活字版本的空白,在國際上為確立中國泥活字印刷的發明權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為「活字印刷,源於中國」爭取了話語權。後經研究發現,《維摩詰所說經》具有「行距不直、筆劃變形、著墨不均、偶有斷筆」等活字印品獨有的特徵,與雕版印品有明顯區別。孫壽齡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比對、辨析後判定:《維摩詰所說經》不僅是活字印刷品,而且是泥活字印刷品。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孫壽齡運用《夢溪筆談》中記述的方法,反覆摸索實驗,歷經3年多時間,終於成功燒制出泥活字,復原了有6400多字的泥活字印本《維摩詰所說經》(下卷)。
  • 進賢木板活字印譜 以古老技藝傳承家族文化
    如今,經過數百年時光的洗禮,這條書鋪街早已蕭條,隨著印書匠人的漸漸離去,當地的木版活字印書技藝也逐漸消失。不過,在昌撫交界處的進賢縣白圩鄉,卻有一種利用木版活字印譜的技藝,至今依然閃耀著歷史的光輝。 木板活字印譜誕生於明代 在各地譜牒界備受好評 歷史上,因為進賢縣靠近撫州地區,所以深受臨川文化的影響。元代,撫州金溪開始出現利用活字木版印刷術製作雕版印書,到明代才開始出現一些官刻的記載。明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量民間坊刻。
  • 四大發明:淺談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事實上,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發展在第二階段戛然而止。到明代中期,銅活字印刷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直到清代,印刷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方塊印刷。為什麼會這樣?01移動式印刷好嗎?首先,我們想談談它的前身,木版印刷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網際網路上有一句話說,雕版印刷有助於中國古代社會的飛躍。
  • 中華印刷博物館十周年,恢復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技藝
    「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清光緒二年,石版印刷術傳入中國。
  • 活字印刷體驗,找尋鉛字墨香上的記憶~
    撿字、上墨、鋪紙、印刷……這周末,跟著我們一起走進童學惠見證從活字印刷的神奇,動手體驗鉛字撿字印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