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木板活字印譜 以古老技藝傳承家族文化

2020-12-11 騰訊網

南昌市進賢縣白圩鄉的木版活字印譜出現於明代,曾在周邊數個縣市廣為流傳,至今尚存三套完整的常用印譜木活字,總計21萬個以上。其採用的是明代官方字體——老宋體,印於宣紙之上,美觀大氣。

木版活字印譜有利於家族文化的傳承。

晨報記者 謝舒婷

在江西,有這麼一句民間諺語:「臨川才子金溪書。」其中的「金溪書」指的就是聞名全國的金溪雕版印書。在金溪,有一條長200多米的書鋪老街,曾是金溪雕版印書的「中心」所在。鼎盛時期,這條街車水馬龍,來自不同地區的各類書商奔走於此,街頭巷尾都住著身懷絕技的刻書匠。如今,經過數百年時光的洗禮,這條書鋪街早已蕭條,隨著印書匠人的漸漸離去,當地的木版活字印書技藝也逐漸消失。不過,在昌撫交界處的進賢縣白圩鄉,卻有一種利用木版活字印譜的技藝,至今依然閃耀著歷史的光輝。

木板活字印譜誕生於明代

在各地譜牒界備受好評

歷史上,因為進賢縣靠近撫州地區,所以深受臨川文化的影響。元代,撫州金溪開始出現利用活字木版印刷術製作雕版印書,到明代才開始出現一些官刻的記載。明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量民間坊刻。這一時期,進賢縣也漸漸出現了民間坊刻,但不一樣的是,進賢民間宗族觀念極強,坊刻印的不是書,而是族譜。

進賢縣居於水陸交通要衝,加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就是從事印譜生意的商人比較鍾情的地方,當地許多商賈與周邊省份印業作坊時常會有生意往來。

進賢縣文廣新旅局辦公室主任徐展璋告訴記者:「明末時期,周邊許多縣市的族譜紛紛流入進賢,在這裡進行印刷、裝訂。特別是清末民國時期,這裡的木板活字印譜術更是名噪一時,不僅從業人員眾多,甚至還出現了十多個專業的譜師團隊在外從事印譜。」

記者了解到,這些譜師團隊因印譜技藝一流、價格公道而聲名遠播,不論是在省內的南昌、撫州、吉安、宜春、贛州,還是在省外的福建三明、龍巖、邵武等地,都受到了譜牒界的一致好評。

印譜工藝複雜而繁瑣

包括十五道工序

進賢木版活字印譜的工序複雜而繁瑣,要求非常精細,即便是專業的能工巧匠,也需耗時大半年(短則兩三月)才能製作出一套精妙印譜。張振芳是進賢白圩鄉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木版活字印譜從選材到成形都有嚴格要求,在使用工具方面,雕刀、雕座、印板、棕手刷、白蠟都是不可或缺的。「印譜共分為15道工序:雕字(像)、磨子、布子、檢子、排版、校對、鋪紙、上墨、揭譜、晾譜、折譜、疊譜、裁切、裝訂。」張振芳說,「看似簡單,實則很難操作,稍不留神便會功虧一簣。」

徐展璋介紹稱,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採用的是明代官方字體——老宋體,印於宣紙之上,美觀大氣。印製的主要方法是在板上刻好陽文反字之後,鋸成單字,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後排字,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用小竹片墊平並塞緊後塗墨,鋪紙印刷。「其他工序暫且不提,就檢字排版而言,就是一項大工程,譜師要在160多個字盤、上萬個字模中迅速準確地找出所需的字,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迅速上手的,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徐展璋說。

印譜檢字口訣

如同一首朗朗上口的律詩

白圩木版活字印譜技藝中的檢字排版雖然繁瑣,但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記者了解到,過去長期從事印譜工作的譜師在日常工作中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規律,並將這些規律編成朗朗上口的口訣。

這些檢字口訣有按偏旁部首歸類的,如「金、木、水、火、土、言、絲、走、草、竹」等,也有按歷史年號順序搭配的,還有按天幹地支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依次輪流搭配歸類的,有平有仄,如同一首古代律詩。

據了解,張振芳使用的是他祖輩譜師自創的一百五十八字檢字口訣:「君王立殿堂,朝輔盡純良,庶民如律禮,平大淨封張……」這些檢字口訣可有效減少印譜過程中不必要的麻煩,提升檢字速度,因而至今仍在使用。

採訪過程中,恰巧遇上張振芳在檢字排版,他將幾套檢字口訣熟記於心,只見他左手在上百個字模拼盤中來回遊動,右手則迅速地在幾萬個字模中檢字歸版,手法之熟練讓記者目不暇接。

高素質從業者重「耕讀詩禮」

有助於家族文化傳播

張振芳告訴記者,木版活字印譜通常以連史紙、毛邊紙、宣紙等紙張進行印刷,使用的工具雖然與其他地方的印譜沒有多大差別,但白圩鄉木版活字印譜技藝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高。

「過去,從事木版活字印譜的譜師都是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他們十分重視『耕讀詩禮』,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在文化氛圍的薰陶下,他們對印譜的內容和質量要求都非常高,比如在修譜檢字排版過程中會分清中文繁體字的具體用法等。」徐展璋說。

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流程複雜而繁瑣。

記者了解到,自明清以來,進賢民間的宗族觀念非常強,許多頗具名望的家族都會將家族歷史編入族譜、家譜之中,進賢木版活字印譜無疑為這些族譜、家譜的傳播提供了許多便利。

此外,族譜、家譜通常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家規家風等,因此,印譜也有利於家族文化的傳承。

受先進印刷技術衝擊

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幾近失傳

自明代流傳至今的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技藝,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也面臨著傳承問題。「其實,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在上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走下坡路的趨勢,當時從事印譜的人數、團隊與繁盛時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徐展璋介紹道。

據了解,進賢木版活字印譜由於周期長、效率低、變現速度慢等因素,導致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繼承祖輩的手藝。不僅如此,隨著先進印刷技術的傳入,使得我國傳統的印刷行業受到了很大衝擊,進賢木版活字印譜也不例外。行業的逐漸不景氣,令越來越多譜師不得不轉行,或改用電腦進行制譜。現如今,依然在進賢白圩鄉從事木版活字印譜的僅剩張振芳及其團隊。

為了保護好這項傳統技藝,讓其更好地傳承下去,進賢縣相關政府部門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進賢白圩鄉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又將迸發出新的活力。」徐展璋滿懷信心地說。

執行主編:康 婧

責任編輯:塗曉珺

編 輯:陳 磊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時代在更新,古老的文化正在慢慢退出,關於客家人自己的活字印刷
    大家好,關於活字印刷數,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每個地方都有關於自己的活字印刷技術以及起源歷史故事,那麼大家今天就和作者一起看看關於寧化客家人自己的活字印刷起源故事吧!由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現代活字印刷技術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在福建寧化、光澤至今仍有保存。在印刷業發達的明中葉時期,受到四保雕版印刷影響,寧化等地同時開始大量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
  • 河北黃驊古老技藝「排船」將申報非遺(圖)
    今年58歲的村民楊明華就是這個漁村裡的一位普通漁民,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楊明華從其爺爺那輩兒開始算起,如今已經祖孫四代在傳承著一種古老的技藝———「排船」。排船就是手工製造以風力驅動的木船,其實在幾十年前海邊的漁民們還都靠著這樣的船養家餬口,世代相傳。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木船成了鐵殼船,曾經的槳聲帆影被隆隆的機器聲所取代。但令人感佩的是,這個家族仍在頑強地堅守著這份傳承。
  • 體驗活字印刷 青少年變身「小畢昇」
    日前,在南京莫愁湖街道水西門社區「傳統技藝活字印刷」少兒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上,一名五六歲的小朋友拿著自己剛完成的作品,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一次嘗試活字印刷,我要帶回去給爺爺奶奶看」。當天,社區組織13名青少年來到南京科舉博物館,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課正在這裡上演。
  • 學做進賢燈籠 傳承非遺文化
    >2020已經接近尾聲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桌非遺課程盛宴任君免費品嘗哦~各位殘友們快來領略一下進賢非遺的魅力吧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示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在溫州傳承800多年的「老宋體」將登陸word!背後有個了不起的故事
    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源於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套傳承古法的印刷技藝完整再現了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傳統工藝,迄今已傳承了800多年,具有極高的歷史和人文價值,堪稱遠古印刷術的「活化石」。2008年6月,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15日,以瑞安東源村為主題進行申報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真正在世界上得到認可。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對於翻印文獻是必不可缺的紙張,在中國從漢代末年起,就變成了文字的普通載體(中國最早的紙張,是從被斷代為公元2世紀的古老漢墓中發現的)。使用載有文字或圖案的石碑拓片(用溼紙作拓片,然後再曬乾、上墨和利用塗刷法在紙上翻印),在中國文明的所有地區,至今仍是獲得雕刻圖像,或著名書法作品的最真實而又廉價的複製手段,它主要發展於漢代和木版印刷術的初期。
  • 江西進賢文港毛筆:一筆傳承千年文化,四海遠銷深受歡迎
    之後,由鹹陽人郭解和朱興,從中原流入江西,他倆在文港一帶傳授毛筆的製作技藝。至此,文港的毛筆就慢慢地發展起來了,逐步形成了整理排列凌毛亂麻,然後鑑別長短,選揀毛峰,兼齊頓壓,確定筆形等製作工序,使毛筆質量有了很大提高。那時的毛筆又稱為「管城子」或「中書君」。
  • 黃道仁:痴心文化傳承 再現骨編技藝
    「一位退休的煤礦工人,經20年的潛心研究,重新再現了其祖上擁有的骨編技藝,痴心文化傳承……」這是一位友人給予記者的推薦。  電話相約之下,記者與這位骨編技藝傳承人在一家茶室見了面,也走進了他的骨編世界。  黃道仁,1956年出生在寶山區,中學畢業後在寶山煤礦做了一名礦工。上世紀80年代遷居綏化市,1997年遷居去了唐山市。
  •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為豐富少兒讀者暑期文化生活,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及感悟,近日,白銀市圖書館與超星集團聯合舉辦「追溯活字印刷,感悟非遺魅力」少兒體驗活動,共有25組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講解木活字印刷的歷史來源、製作工序流程,分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等方式引導孩子們對文字的興趣,帶領大家一同踏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的體驗之旅。
  • 看「活字」的前世今生
    千年傳承讓漢字這一神奇的方塊字既古老又年輕。從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到如今通過電腦實現雷射照排技術,黑、宋、仿、楷等字體「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成為如今的民族文化遺產。「活字生香」展現場7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
  • 古代的印刷技藝——雕版印刷
    其中印刷術的發明,更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最開始有紙的時候,人們是在書上手寫內容,十分麻煩,效率低下,但是自從有了雕版印刷技藝,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實際上雕版印刷有很多個步驟,要先將需要印刷在紙張之上,然後把紙張反貼在木板上,用刻刀沿著紙張上面寫好的字和畫好的圖案進行雕刻,把內容刻在木板上,再於印版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的圖文轉印於紙張,這才是雕版印刷技藝的完整工序。毫無疑問這一個過程是比較繁瑣的,但是做好了一塊雕版之後可以重複使用,不必人力書寫。
  • 【手工紙】寧化玉扣紙造紙絕技 傳承古老手工造紙技藝
    今年3月,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國家博物院等單位的專家組走進寧化,前往治平畲族鄉實地考察玉扣紙手工製作的流程,並就玉扣紙製作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探討當天上午,記者跟隨專家組來到治平畲族鄉下坪村茜坑組,探訪了寧化縣僅存的一家玉扣紙手工作坊,目睹了傳承近千年的造紙絕技。寧化治平畲族鄉地處閩贛兩省三縣交界處,距縣城53公裡,全鄉有毛竹15.9萬畝,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鄉。下坪村茜坑組離鄉本點15公裡,29戶人家散落於茫茫竹海中。沿途,廢棄的手工造紙棚隨處可見,給寂靜的山村平添了幾分滄桑。當地僅存的一座玉扣紙作坊就坐落在半山腰。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這套「活字印刷鋪」大約為清光緒年間所制,繁體漢字非常規範,印刷工具也很齊全。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宋代的畢昇。縉雲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傳統活字印刷工藝。縉雲木活字印刷術歷史:木活字印刷術是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創製的,到了明清,木活字技術逐漸普及並流行。
  • 追溯漢字印刷體的「前世今生」——「活字生香」文化藝術展在上海...
    新華社上海7月25日電 題:追溯漢字印刷體的「前世今生」——「活字生香」文化藝術展在上海舉行新華社記者黃揚、許曉青、任垚媞年近九旬的徐學成24日在「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開幕式上說。上世紀60年代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成立印刷活字字體研究室,徐學成是第一批加入研究室的字體設計人員,這個研究室在當時完成了漢字印刷字體的規範化設計,創作設計出宋體、黑體、仿宋、楷體四款經典字體。
  • 在活字印刷體驗館 體驗印刷手作的樂趣
    近日,180多個孩子聚集在長江日報印務工業園的活字體驗館裡,其笑晏晏、寂靜無聲,只聽見鉛字放進木盒的聲音,他們都來自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孩子們將所需的鉛字一個個揀出來,按順序排好,刷上油墨,覆上新聞紙。經過2個多小時的操作,一首首《詩經》裡的篇目就印到了紙上,做成了一份份獨一無二的小報紙。
  • 傳承了740多年的古老製鹽法,帶你了解福建非遺技藝「莆鹽文化」
    造鹽技術在經過一代代的改良,已經形成一套相對比較專業的製鹽技藝「鹽田法」,該製鹽方法一直流傳至今仍在使用。成品鹽堆垛「莆鹽文化」的傳承2018年,莆田鹽場打造了2000多平方米的莆鹽文化園,以製鹽為主題,開設了憶苦思甜展示區
  • 賞心悅木妙不刻言萊西孫元兵將現代刻字藝術融入傳統技藝傳承非遺
    木刻是在木材上刻畫刻字,具有獨特藝術韻味,集字、印、雕、色等工藝之大成的傳統技藝。 47歲的孫元兵是萊西木刻的第四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15年來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又融入現代刻字藝術,將這門傳統技藝做得有聲有色。日前,記者來到孫元兵工作室,聽他講述與木刻技藝的故事。
  • 最美是山「冬」|感受濰坊風箏與花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風箏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文化記憶,並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王永訓自行創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我們感受到了風箏手藝人的技藝、經驗和精神。在傳承基地我們隨處可見龍頭形態的風箏元素,龍頭蜈蚣風箏實際上是集龍頭和蜈蚣為一身的結合體,有精緻的外形和複雜的結構,能夠展示風箏扎制技藝的博大精深。王永訓製作的龍頭蜈蚣風箏在今年的風箏會比賽中獲得了金獎,這個風箏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中國龍」,長70米,由56節組成。王永訓告訴記者,「這些數字都是有寓意的,代表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56個民族大團結。」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傳承創新古老技藝,獲終身成就獎
    他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漆線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氏漆線雕也作為國賓禮,贈送給外賓。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漆線雕,在一代代工藝人手中精益求精、傳承發展,讓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國際舞臺上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