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南昌市進賢縣白圩鄉的木版活字印譜出現於明代,曾在周邊數個縣市廣為流傳,至今尚存三套完整的常用印譜木活字,總計21萬個以上。其採用的是明代官方字體——老宋體,印於宣紙之上,美觀大氣。
木版活字印譜有利於家族文化的傳承。
晨報記者 謝舒婷
在江西,有這麼一句民間諺語:「臨川才子金溪書。」其中的「金溪書」指的就是聞名全國的金溪雕版印書。在金溪,有一條長200多米的書鋪老街,曾是金溪雕版印書的「中心」所在。鼎盛時期,這條街車水馬龍,來自不同地區的各類書商奔走於此,街頭巷尾都住著身懷絕技的刻書匠。如今,經過數百年時光的洗禮,這條書鋪街早已蕭條,隨著印書匠人的漸漸離去,當地的木版活字印書技藝也逐漸消失。不過,在昌撫交界處的進賢縣白圩鄉,卻有一種利用木版活字印譜的技藝,至今依然閃耀著歷史的光輝。
木板活字印譜誕生於明代
在各地譜牒界備受好評
歷史上,因為進賢縣靠近撫州地區,所以深受臨川文化的影響。元代,撫州金溪開始出現利用活字木版印刷術製作雕版印書,到明代才開始出現一些官刻的記載。明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量民間坊刻。這一時期,進賢縣也漸漸出現了民間坊刻,但不一樣的是,進賢民間宗族觀念極強,坊刻印的不是書,而是族譜。
進賢縣居於水陸交通要衝,加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就是從事印譜生意的商人比較鍾情的地方,當地許多商賈與周邊省份印業作坊時常會有生意往來。
進賢縣文廣新旅局辦公室主任徐展璋告訴記者:「明末時期,周邊許多縣市的族譜紛紛流入進賢,在這裡進行印刷、裝訂。特別是清末民國時期,這裡的木板活字印譜術更是名噪一時,不僅從業人員眾多,甚至還出現了十多個專業的譜師團隊在外從事印譜。」
記者了解到,這些譜師團隊因印譜技藝一流、價格公道而聲名遠播,不論是在省內的南昌、撫州、吉安、宜春、贛州,還是在省外的福建三明、龍巖、邵武等地,都受到了譜牒界的一致好評。
印譜工藝複雜而繁瑣
包括十五道工序
進賢木版活字印譜的工序複雜而繁瑣,要求非常精細,即便是專業的能工巧匠,也需耗時大半年(短則兩三月)才能製作出一套精妙印譜。張振芳是進賢白圩鄉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木版活字印譜從選材到成形都有嚴格要求,在使用工具方面,雕刀、雕座、印板、棕手刷、白蠟都是不可或缺的。「印譜共分為15道工序:雕字(像)、磨子、布子、檢子、排版、校對、鋪紙、上墨、揭譜、晾譜、折譜、疊譜、裁切、裝訂。」張振芳說,「看似簡單,實則很難操作,稍不留神便會功虧一簣。」
徐展璋介紹稱,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採用的是明代官方字體——老宋體,印於宣紙之上,美觀大氣。印製的主要方法是在板上刻好陽文反字之後,鋸成單字,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後排字,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用小竹片墊平並塞緊後塗墨,鋪紙印刷。「其他工序暫且不提,就檢字排版而言,就是一項大工程,譜師要在160多個字盤、上萬個字模中迅速準確地找出所需的字,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迅速上手的,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徐展璋說。
印譜檢字口訣
如同一首朗朗上口的律詩
白圩木版活字印譜技藝中的檢字排版雖然繁瑣,但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記者了解到,過去長期從事印譜工作的譜師在日常工作中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規律,並將這些規律編成朗朗上口的口訣。
這些檢字口訣有按偏旁部首歸類的,如「金、木、水、火、土、言、絲、走、草、竹」等,也有按歷史年號順序搭配的,還有按天幹地支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依次輪流搭配歸類的,有平有仄,如同一首古代律詩。
據了解,張振芳使用的是他祖輩譜師自創的一百五十八字檢字口訣:「君王立殿堂,朝輔盡純良,庶民如律禮,平大淨封張……」這些檢字口訣可有效減少印譜過程中不必要的麻煩,提升檢字速度,因而至今仍在使用。
採訪過程中,恰巧遇上張振芳在檢字排版,他將幾套檢字口訣熟記於心,只見他左手在上百個字模拼盤中來回遊動,右手則迅速地在幾萬個字模中檢字歸版,手法之熟練讓記者目不暇接。
高素質從業者重「耕讀詩禮」
有助於家族文化傳播
張振芳告訴記者,木版活字印譜通常以連史紙、毛邊紙、宣紙等紙張進行印刷,使用的工具雖然與其他地方的印譜沒有多大差別,但白圩鄉木版活字印譜技藝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高。
「過去,從事木版活字印譜的譜師都是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他們十分重視『耕讀詩禮』,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在文化氛圍的薰陶下,他們對印譜的內容和質量要求都非常高,比如在修譜檢字排版過程中會分清中文繁體字的具體用法等。」徐展璋說。
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流程複雜而繁瑣。
記者了解到,自明清以來,進賢民間的宗族觀念非常強,許多頗具名望的家族都會將家族歷史編入族譜、家譜之中,進賢木版活字印譜無疑為這些族譜、家譜的傳播提供了許多便利。
此外,族譜、家譜通常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家規家風等,因此,印譜也有利於家族文化的傳承。
受先進印刷技術衝擊
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幾近失傳
自明代流傳至今的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技藝,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也面臨著傳承問題。「其實,進賢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在上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走下坡路的趨勢,當時從事印譜的人數、團隊與繁盛時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徐展璋介紹道。
據了解,進賢木版活字印譜由於周期長、效率低、變現速度慢等因素,導致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繼承祖輩的手藝。不僅如此,隨著先進印刷技術的傳入,使得我國傳統的印刷行業受到了很大衝擊,進賢木版活字印譜也不例外。行業的逐漸不景氣,令越來越多譜師不得不轉行,或改用電腦進行制譜。現如今,依然在進賢白圩鄉從事木版活字印譜的僅剩張振芳及其團隊。
為了保護好這項傳統技藝,讓其更好地傳承下去,進賢縣相關政府部門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進賢白圩鄉木版活字印譜技藝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又將迸發出新的活力。」徐展璋滿懷信心地說。
往
期
回
故
執行主編:康 婧
責任編輯:塗曉珺
編 輯:陳 磊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