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毛筆之鄉」,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文港毛筆,素以製作精湛、剛柔相應、書寫自如、經久耐用等特點,深受歷代書畫名家的喜愛和讚賞。
文港毛筆的製作技術據傳是從陝西傳來的。文港的毛筆工人尊奉秦時的大將軍蒙恬為祖師。相傳毛筆就是蒙恬發明的。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以後,決定修築萬裡長城,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大將軍蒙恬督修長城的時候,曾把民工宰殺羊只時丟掉的羊毛綁在柳條棍上,浸上石灰水,用來編號民工住居的公棚茅舍。這樣,最初的毛筆——「柳條筆」就此誕生了。由於柳條筆書寫起來速發快,而且製作方便,比起刀刻竹簡的辦法來,真是一大進步。因此,很快就在當時的秦國首都鹹陽城盛行開來,並且迅速地得到了改良和發展。
之後,由鹹陽人郭解和朱興,從中原流入江西,他倆在文港一帶傳授毛筆的製作技藝。至此,文港的毛筆就慢慢地發展起來了,逐步形成了整理排列凌毛亂麻,然後鑑別長短,選揀毛峰,兼齊頓壓,確定筆形等製作工序,使毛筆質量有了很大提高。那時的毛筆又稱為「管城子」或「中書君」。
文港毛筆取材於狼尾、馬尾、獾毛、羊毛、雞毛、兔皮和蓉麻等,麻毛混雜,相輔相成。它不但筆頭似筍,腰扣如鼓,毫光毛齊,鋒口有穎,而且寫起字來不開叉、不掉毛,堅固耐用,得心應手。因而深受歷代文入學者的喜愛和讚賞。
我國近代著名的書法藝術家王羲之,在任臨川內史時,他所用的毛筆就是文港毛筆。據說,他特別讚賞文港出產的一種號稱「純淨鼠須」的毛筆。文港毛筆與王羲之可謂緣分不淺。因為王羲之除了寫字還有養鵝的嗜好,所以流傳著他替道士寫經換走一筐白鵝的軼事。為此.文港毛筆工人曾經精心製作了《寫經換鵝》的優質名牌毛筆。
到了唐代,傑出的才子王勃在他美妙的「滕王閣序」中,曾以「光照臨川之筆」的佳句,盛讚臨川才子敏捷的才思和精妙的書法。文港毛筆也因此增色生輝,更加聲名顯赫。
明萬曆年間,進賢縣文港鎮周坊村人周虎臣製作毛筆,享譽京華。沿至清代,「周虎臣筆莊」因乾隆皇帝在上海為周虎臣後裔親題「周虎臣」匾額而名聲大振。鹹豐年間,進賢縣文港鎮前塘村人鄒發榮在漢口開設毛筆店鋪「鄒紫光閣」。中國近代四大名筆文港鎮佔有其二,即周虎臣和鄒紫光閣。
文港毛筆經歷代藝人千錘百鍊,精益求精,質量不斷提高。其選材精密,搭配均勻,吸墨飽滿,稱心應手,品種繁多,款式新穎。論裝潢,有黑、白、花、炕四管;論品類,有狼、紫、雞、羊、兼五毫;論筆峰,可辯紅、綠、黃、白、青、蘭、紫七色,一直暢銷國內外市場上。據縣誌記載,當時年產一般在40萬支左右,遠銷上海、北京,廣州重慶以及南洋諸島。
新中國成立以後,李渡毛筆得到了更加彭勃的發展,廣大制筆工人刻苦鑽研技術,努力改進工藝,使毛筆產量及品種不斷增加,質量顯著提高。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文港毛筆出口量已達到50多萬支。出口品種有「書家妙品」,「百花爭豔」、「進賢獨秀」、「極品純淨狼毫」、「白雲狼毫」、「羊毛小楷」等19個,文港毛筆的年產量達120萬支以上。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美、日、法、德、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深受這些國家人民的歡迎。
2003年文港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華夏筆都」,2004年中國楹聯協會授予文港鎮「中國楹聯之鄉」稱號,2006年文港毛筆製作技藝被列為江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進賢縣文港鎮擁有毛筆生產企業和作坊2600餘家,產品種類涵蓋多個系列和多種規格,還拓寬延伸到油畫筆、化妝筆等多種筆類,從事制筆及相關文化用品人員約2.2萬人,產品遠銷海內外市場。2018年,該鎮的毛筆產量達7.8億支,實現產值23.15億元。
如今,進賢縣在堅持傳承毛筆傳統文化基礎上,為適應市場需求,又增添了現代化的新元素,推動毛筆製作與文化、旅遊及電子商務等領域深度融合,著力將「文港毛筆」打造成為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