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於活字印刷數,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每個地方都有關於自己的活字印刷技術以及起源歷史故事,那麼大家今天就和作者一起看看關於寧化客家人自己的活字印刷起源故事吧!
以前作者本人其實也接觸過活字印刷的人,是不是非常厲害呢,想當初那個時候還小也就七八歲的時候,自己村裡就有老先生會刻這樣的字,提供給一些老舊的印刷廠,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文案打版,文字模板。
那個時候作者剛剛學會了認字,也剛剛上了小學一年級,對於文字也是在一個饑渴的探索中。在我們上學的必經之路上有一位老人家經常坐在門口給一個小長條形狀的東西刻字,後來才知道他們家裡就靠給縣城的一些印刷廠做雕刻過活,我們呢小時候皮,就覺得很稀奇,經常路過的時候就會停下來看他刻一會字,後來慢慢的我們就發現了老人家經常把刻好的字在墨水上沾一沾,印在白紙上,看是否刻畫完整了,看完了他用一個小木條就能在把字印在了白紙上我們就很好奇,決定自己也試試,就回家也找了一些小木條,可是那是還小不知道什麼是凹什麼是凸,就把字刻凹進去了,怎麼也印不出字來,我們就一直好奇怎麼才能印出字來。
後來我們在一次路過老人家門前的時候看見了老人家把刻好的木條放在門口沒有人看著,因為一直想印字,確始終不會刻字的我們因為好奇心就趨使了我們幹壞事的心裡,我們偷偷的把老人家刻好的字,挑出我們認識的字的給偷走了,後來我們慢慢學的字多了,去偷偷拿的次數與數量就多了,終於有一天還是被家裡人給發現了,帶著我們親自把字還給了老人家,後來老人家和我們說我們拿字其實他都知道,因為每次看見我們偷字的時候都是偷自己認識的字,從來不偷不認識的字,所以老人家就沒有怪罪我們了,後來時代在慢慢更新,縣城的印刷廠慢慢也改成了用模板刻字,我們也就沒有在看見老人家刻字了。
由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現代活字印刷技術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在福建寧化、光澤至今仍有保存。在印刷業發達的明中葉時期,受到四保雕版印刷影響,寧化等地同時開始大量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據史料記載,除了族譜、蒙書、佛經道藏外,寧化在道光六年(1826)以木活字印有李世熊著的《錢神志》7卷,次年印有李世熊所著《寒支初集》10卷,同治十年(1871),寧化縣署重印《錢神志》。而光澤的木活字印刷也有悠久的歷史。
寧化、光澤等地的木活字印刷術主要包括木雕活字字模的製作、印刷工具種類和製作、印刷程序和裝訂工藝,其在字模製作、畫像雕版、排字、紙張墨水選擇乃至刷墨等工藝上都有獨特的講究。在寧化、光澤等地的木活字印刷工序中,一套字盤基本為三萬至四萬個木活字,排版時一人念稿排版,一人取字供應,藝人需要熟練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筆書寫、刻制、揀字、排版、校對、刷印、裝幀等技藝。
得益於當地一些宗族編修族譜、廟宇印製經本和紙質敬神用品的需求,寧化目前保存有新舊木活字近四十萬枚,活字取材多用梨木、荷木。寧化民間稱刻印藝人為「譜師」,其各自以「堂」為單位,一般四五人一堂,現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齋堂」等。光澤縣寨裡至今保留有一家木活字印刷小作坊,其傳承人為年逾70的邱盛衍。
寧化、光澤的木活字印刷術不僅是歷史的遺存,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作為一種仍舊活躍在當下的手工技藝,對於研究與保存當地文化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現在關於活字印刷的刻字文版,因為現在都用不上了,所以都給寧化博物館的人收入在了客家祖地博物館和寧化博物館裡,有興趣的小夥伴來寧化遊玩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今天作者就講到這裡了,喜歡的可以在關注收藏,或者可以在下方評論你介意。
小編有個問題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評論留言,就是關於冬天到了,大家本地喜歡喝什麼酒過冬呢,寧化有寧化酒釀,你們有什麼特色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