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更新,古老的文化正在慢慢退出,關於客家人自己的活字印刷

2020-12-20 旭陽自媒體

大家好,關於活字印刷數,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每個地方都有關於自己的活字印刷技術以及起源歷史故事,那麼大家今天就和作者一起看看關於寧化客家人自己的活字印刷起源故事吧!

以前作者本人其實也接觸過活字印刷的人,是不是非常厲害呢,想當初那個時候還小也就七八歲的時候,自己村裡就有老先生會刻這樣的字,提供給一些老舊的印刷廠,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文案打版,文字模板。

那個時候作者剛剛學會了認字,也剛剛上了小學一年級,對於文字也是在一個饑渴的探索中。在我們上學的必經之路上有一位老人家經常坐在門口給一個小長條形狀的東西刻字,後來才知道他們家裡就靠給縣城的一些印刷廠做雕刻過活,我們呢小時候皮,就覺得很稀奇,經常路過的時候就會停下來看他刻一會字,後來慢慢的我們就發現了老人家經常把刻好的字在墨水上沾一沾,印在白紙上,看是否刻畫完整了,看完了他用一個小木條就能在把字印在了白紙上我們就很好奇,決定自己也試試,就回家也找了一些小木條,可是那是還小不知道什麼是凹什麼是凸,就把字刻凹進去了,怎麼也印不出字來,我們就一直好奇怎麼才能印出字來。

後來我們在一次路過老人家門前的時候看見了老人家把刻好的木條放在門口沒有人看著,因為一直想印字,確始終不會刻字的我們因為好奇心就趨使了我們幹壞事的心裡,我們偷偷的把老人家刻好的字,挑出我們認識的字的給偷走了,後來我們慢慢學的字多了,去偷偷拿的次數與數量就多了,終於有一天還是被家裡人給發現了,帶著我們親自把字還給了老人家,後來老人家和我們說我們拿字其實他都知道,因為每次看見我們偷字的時候都是偷自己認識的字,從來不偷不認識的字,所以老人家就沒有怪罪我們了,後來時代在慢慢更新,縣城的印刷廠慢慢也改成了用模板刻字,我們也就沒有在看見老人家刻字了。

由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現代活字印刷技術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在福建寧化、光澤至今仍有保存。在印刷業發達的明中葉時期,受到四保雕版印刷影響,寧化等地同時開始大量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據史料記載,除了族譜、蒙書、佛經道藏外,寧化在道光六年(1826)以木活字印有李世熊著的《錢神志》7卷,次年印有李世熊所著《寒支初集》10卷,同治十年(1871),寧化縣署重印《錢神志》。而光澤的木活字印刷也有悠久的歷史。

寧化、光澤等地的木活字印刷術主要包括木雕活字字模的製作、印刷工具種類和製作、印刷程序和裝訂工藝,其在字模製作、畫像雕版、排字、紙張墨水選擇乃至刷墨等工藝上都有獨特的講究。在寧化、光澤等地的木活字印刷工序中,一套字盤基本為三萬至四萬個木活字,排版時一人念稿排版,一人取字供應,藝人需要熟練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筆書寫、刻制、揀字、排版、校對、刷印、裝幀等技藝。

得益於當地一些宗族編修族譜、廟宇印製經本和紙質敬神用品的需求,寧化目前保存有新舊木活字近四十萬枚,活字取材多用梨木、荷木。寧化民間稱刻印藝人為「譜師」,其各自以「堂」為單位,一般四五人一堂,現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齋堂」等。光澤縣寨裡至今保留有一家木活字印刷小作坊,其傳承人為年逾70的邱盛衍。

寧化、光澤的木活字印刷術不僅是歷史的遺存,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作為一種仍舊活躍在當下的手工技藝,對於研究與保存當地文化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現在關於活字印刷的刻字文版,因為現在都用不上了,所以都給寧化博物館的人收入在了客家祖地博物館和寧化博物館裡,有興趣的小夥伴來寧化遊玩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今天作者就講到這裡了,喜歡的可以在關注收藏,或者可以在下方評論你介意。

小編有個問題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評論留言,就是關於冬天到了,大家本地喜歡喝什麼酒過冬呢,寧化有寧化酒釀,你們有什麼特色酒呢?

相關焦點

  • 體驗活字印刷 青少年變身「小畢昇」
    日前,在南京莫愁湖街道水西門社區「傳統技藝活字印刷」少兒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上,一名五六歲的小朋友拿著自己剛完成的作品,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一次嘗試活字印刷,我要帶回去給爺爺奶奶看」。當天,社區組織13名青少年來到南京科舉博物館,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課正在這裡上演。
  • 傳承國學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市圖書館開展少兒讀者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為豐富少兒讀者暑期文化生活,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及感悟,近日,白銀市圖書館與超星集團聯合舉辦「追溯活字印刷,感悟非遺魅力」少兒體驗活動,共有25組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講解木活字印刷的歷史來源、製作工序流程,分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等方式引導孩子們對文字的興趣,帶領大家一同踏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的體驗之旅。
  • 印刷術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卻很少有人知道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自從漢朝發明了紙以後,書寫材料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更新,曾經的甲骨、簡牘、金石還有縑帛退出了歷史舞臺。紙雖然輕便和經濟,但是抄寫書籍卻是一件勞苦費工的活兒,單純靠人工抄寫是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印刷術的發明解決了這個難題。說到印刷術,在絕大數人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術,卻很少有人提及到在印刷史上素有「活化石」之稱——雕版印刷。
  • 圖說文博丨中國四大發明—活字印刷綻放新活力
    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閃亮登場便引來參觀者的關注。畢昇活字體驗館位於2號展館,負責人朱壽淼用十幾年的時間,從新喚醒這一古老的技藝。畢昇活字體驗館在文博會上主要展示的是上墨印刷。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臺灣現存的漢字活字印刷,是在日治時代由關西、九州島移民所帶進來的之後,上海美華書院的主任姜別利(William Gamble),不僅利用電鍍方式複製香港的漢字活字,也自行開發新的漢字活字,並制定號數,奠定了漢字活字的基礎。之後姜別利退休返美前,應日本活字印刷的先驅本木昌造之邀,至長崎傳授漢字活字印刷技術,開啟了日本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 籽學南山書院傳統文化進校園,將活字印刷帶進高新國際小學
    活動伊始,籽學南山書院的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活字印刷的歷史,同學們都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聽得津津有味,生怕自己錯過了什麼有趣的知識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雕版。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歐洲在12世紀時,才熟知從伊斯蘭地區進口的紙張,但於13世紀末便開始自己在義大利造紙,而於1380年左右又非常熱烈地歡迎雕版印刷術,並於1430~1460年間成功地使用了最早的活字印刷術。可中國社會卻經歷了一種既進步得很快,而又性質不同的發展。
  • 在活字印刷體驗館 體驗印刷手作的樂趣
    近日,180多個孩子聚集在長江日報印務工業園的活字體驗館裡,其笑晏晏、寂靜無聲,只聽見鉛字放進木盒的聲音,他們都來自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孩子們將所需的鉛字一個個揀出來,按順序排好,刷上油墨,覆上新聞紙。經過2個多小時的操作,一首首《詩經》裡的篇目就印到了紙上,做成了一份份獨一無二的小報紙。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2007年2月13日,縉雲新屋村發生了一起離奇盜竊案,一村民放在家裡的一套800斤重的「活字印刷鋪」不翼而飛了!由此揭開了一個秘密:稀有的完整活字印刷鋪還「活」在縉雲!話說縉雲舒洪鎮新屋村的麻志榮家,以前是世代繼承編、印族譜生意的大戶人家。
  • 孫寶林:印刷文化的使者
    大喘氣之後,還有一句:「印刷術的文化傳承傳播。」孫寶林毫不掩飾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是事業的驕傲。  通過親身體驗,試圖沿著歷史的脈搏,探尋中國古老印刷術發明的奇蹟所在。  力求打通古今,讓塵封在博物館中的印刷文物,在從技術到文化的轉變中「活」起來、「火」起來。  堅決闖出一條中外交流的通道,講述印刷中的中國故事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我們要公正地說,宋代是值得尊重的一個偉大時代,救助民眾、慈善、助學、積極做文化事業。如此這般,一頁才算印刷完成。印刷完成後,將所有活字拆解,更易於保存,下一頁內容又可以重複使用這些活字再撿字排版。四、泥、木活字為什麼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 進賢木板活字印譜 以古老技藝傳承家族文化
    進賢縣居於水陸交通要衝,加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就是從事印譜生意的商人比較鍾情的地方,當地許多商賈與周邊省份印業作坊時常會有生意往來。 進賢縣文廣新旅局辦公室主任徐展璋告訴記者:「明末時期,周邊許多縣市的族譜紛紛流入進賢,在這裡進行印刷、裝訂。
  • 數位化浪潮下的活字印刷瀕臨消亡
    活版印刷技術採用金屬版和木版印刷,受到數位化浪潮的衝擊,瀕臨消亡,近年來,由於懷舊情懷和文化歷史意義,活版印刷技術得到了更新。儘管傳統活字工人稀少,但製造新型活字越來越困難,仍然有一群熱愛並投資於世界的藝術工匠。
  • 北宋時期早已發明活字印刷術,為何到了明代人們仍熱衷於雕版印刷
    眾所周知,平民出身的畢昇在北宋時期率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歷時8年不斷完善其工藝,其效率與成本比之前使用的雕版印刷大為提升。泥活字印板不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活字印刷始終未能將更為古老的雕版印刷徹底取代,並且曾一度落入下風,甚至險些失傳,幸好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將畢昇泥活字的製作與使用方法詳細錄入到學術巨著
  • 讓人著迷的letterpress(凸版活字印刷)
    題外話:今天本想在網上查閱一些關於活字印刷術的資料尋找設計茶壺的靈感,無意間看到這篇文章和精美的凸版活字印刷紙張,想記住這個美麗的詞彙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辛德勇指出,中國沒有誕生銅活字印刷,「這樣的看法,很多中國人可能在情感上不願意接受」,但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近代以來西方印刷術對中國的影響,同時也能理解,「中國從『傳統書業』至『現代出版』的轉變,進一步引發圖書文化一連串的變動,導致了印刷、裝訂等方面區別於古代出版的一系列技術變革」。
  • 臺灣活字印刷歷史:記述逐漸失傳的美麗工藝(圖)
    30多年,近年還偶爾擔任少數活字印刷書籍的檢字工作。(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現代計算機印刷便利又快速,很難想像在活字印刷的年代,燒燙的鉛字得先在電、火、水的交錯中製成,然後交到補字員手中,放進成排的字架,再由檢字師傅根據手稿明快地挑出整班鉛字,送達排版師傅排成活字版,最後上到印刷機。
  • 鉛活字印刷術創始人:在歐洲最先印刷的書,是最漂亮的書籍之一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發明鉛活字版的人——約翰·古登堡。在近代史上的傑出人物中,幾乎沒有人能比約翰·谷登堡更為模糊不清的了。不過儘管他的風貌模糊不清,他的事業卻不如此。他的作品是處於其他許多人從事此業的頂峰。他將別人沒有整理成功的經驗結合成為整體,他自己也做過各種各樣的試驗。
  • 體驗活字印刷 傳承紙上千年之旅
    ……7月24日下午,宿遷市宿豫新華書店時空印記活字印刷體驗館內,來自全市的10位熱愛讀書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一起參加活字印刷體驗課程。宿遷市新華書店職工吳丁丁是這堂課的老師,課堂上,她通過視頻、圖片以及文字等形式,激起孩子們對文字以及圖書的興趣,「通過系統學習這些知識以後,再來感受古代的活字印刷術,既能讓孩子們印象深刻,又能鞏固前面的知識點。」課程之後,孩子們還現場體驗了活字印刷。
  • 活字印刷術現在還有人用嗎?
    說到活字印刷術大家肯定不陌生,作為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大家一定很好奇這種近千年的技術現在還有人使用嗎?下面就跟隨印刷貓一起了解下吧!活字印刷術字模現代是高科技數碼時代,我們的印刷機也是數位化的,印刷效率能達到每小時上萬張了!這更是古老的活字印刷術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