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抗擊疫情的情況下,嚴格規範處置醫廢已然成為抗擊疫情的一道重要防線
檢查醫廢暫存處。
法治周末記者 張貴志
「蘇師傅,一定要注意防護啊!」
早上5點半,天還沒亮,餘雙豔一邊將打包好的醫療廢物(以下簡稱醫廢)放入轉運桶,一邊囑咐正在進行二次打包的蘇明亮。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每天早上5點半,在醫廢轉運處準時將打包好的醫廢,轉交給保潔員蘇明亮進行二次打包,已成為了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中醫醫院護士長餘雙豔的日常工作。
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止醫廢二次環境汙染,阻斷病毒傳播渠道。在春節前夕,湖北各地即已全面展開對醫廢處置工作的管控。
危險的醫廢
每天早上5點,當人們還在夢鄉的時候,蘇明亮就起床了。記者問他,為什麼每天要這麼早起床去上班?他說:「擔心影響醫務人員的工作。」
蘇明亮今年已經60歲了,是荊州區中醫醫院外包保潔公司聘請的員工,一直在醫院從事保潔工作。在疫情發生後,醫院被定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很多保潔員都打了退堂鼓,中途撤退,加薪也無法挽留。唯獨蘇明亮堅定地站了出來,他不圖報酬,和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一起,堅守在醫廢處理崗位上。
原來醫院病房規定早晚各一次處理醫廢,為了不影響醫務人員正常工作,蘇明亮必須提前上班,推遲下班。每天早上5點起床做準備工作,晚上轉運完醫廢,蘇明亮還會把所有走過的地方、碰過的東西打掃乾淨,進行消毒,等忙完一天的工作,基本上都到晚上8點左右了。為了工作方便,蘇明亮就在辦公室旁邊搭了一張簡易床,吃住都在醫院。
為了保證安全,防止洩露,醫廢需打包三層。每天由護士將病房的醫療廢物鵝頸式扎口,每個病房一袋,進行第一次打包後放到病房樓道轉運處。蘇明亮把護士打包好的醫廢再次打包,然後拖運到醫院的醫廢轉運處,進行第三次打包,裝入專用轉運箱、稱重,最後協助轉運師傅裝車運走。
處理醫廢工作一般要進入到隔離病房,接觸的都是汙染垃圾,自身防護尤為重要。醫院要求進入隔離病區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穿隔離服,由於隔離服密不透風,穿著行動不便,而對醫廢要進行迅速打包,不然會增加感染風險,往往一個病區還沒收拾完,蘇明亮就已經氣喘籲籲。
醫廢,是病人在診斷、治療、護理等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醫廢可能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化學物質,甚至會有放射性和損傷性物質。若管理或處置不善,極易造成環境汙染,引起疾病傳播或公共衛生問題。
今年1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時,生態環境部和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相繼印發了《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環境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技術指南(試行)》《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及時、有序、高效、無害化處置新冠肺炎醫療廢物。
「我們要求醫療單位必須規範設置醫廢暫存場所,且必須是一個規範的密封場所,要做到『三防』(防風、防雨、防滲)。醫院要安排專人負責醫廢的收集工作,再運到暫存間進行暫存。每天收集了多少、轉移了多少,都應有臺帳記錄,然後由有醫廢處置資質的單位到暫存場所去轉移處置。」荊州市生態環境局荊州區分局局長陳紹榮稱,「自1月22日接到省、市環境部門關於加強醫廢監管,特別是新冠肺炎醫廢的管控通知後,我們就開始了巡查工作。」
堵住醫廢二次汙染
「在監管中,我們環保部門除了對醫療單位醫廢臺帳的檢查外,還對醫廢產生的量、暫存規範情況、轉移處置過程,全流程進行監管。」陳紹榮向記者介紹。
「我們基本是全局總動員下到了一線,我們排了巡查專班,兩人一組,一組兩天巡查。保證每天都有我們的環保巡查人員對現場巡查、管控。目前,重點監管是新冠肺炎定點醫療機構和新冠肺炎的留觀點。留觀點雖然不產生治療類的醫廢,但會產生口罩、防護服、腳套、頭套等,這也納入了我們醫廢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為防止新冠病毒的二次傳播和汙染,荊州區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大隊(以下簡稱衛健執法大隊)全面加強了對轄區醫療機構和醫學觀察隔離點的監督檢查,重點加強對醫療機構消毒、醫療廢物和醫療汙水處置監督檢查工作。
「從1月21日開始,我隊分兩個組不間斷地對轄區15家醫療機構(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醫院、專科醫院、民營醫院)預檢分診、發熱門診進行監督檢查,對醫務人員進行現場培訓,要求按照疫情防控非常時期高標準,嚴格做好感染控制、消毒及醫療廢物、醫療汙水處置工作,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具體整改措施、明確整改時限,下達衛生監督意見書。」衛健執法大隊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正式通知轄區130家個體診所、門診部、醫務室關門停業;對17家隔離點按照醫療機構的標準對醫務人員防護、消毒、醫廢和醫療汙水處置進行指導、監督檢查,要求每個隔離點建立消毒登記簿、醫廢處置交接登記簿、汙水處置投藥記錄登記簿;下達衛生監督意見書63份,全區各醫療機構和隔離點消毒和醫療廢物、醫療汙水處置工作有序開展,有效切斷了醫廢和醫療汙水二次傳播和汙染隱患。」
據了解,所有的醫廢先用雙層黃色專用醫療廢物垃圾袋裝袋扎口,然後貼標籤(註明新冠,產生的單位、時間),通過汙物通道離開病區,稱重記錄後,統一由荊州市中環環境整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荊州中環公司)收集後按照醫療廢物處置方法進行處理,實現日產日清。
醫療汙水和患者的排洩物進入汙水處理系統,如有容器裝的排洩物,需用含氯消毒劑浸泡半小時後進入汙水處理系統處理。
高標準處理新冠肺炎醫廢
「原來處理醫廢,蒸煮45分鐘就達到了處理標準,但新冠肺炎產生的醫廢,國家沒有出臺標準,我們就按最高標準處理,現在按90分鐘至120分鐘標準處理,達到了無害化。」中節能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荊州中環公司張姓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
中節能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醫廢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醫療廢物放入焚燒爐,在不低於850°C的高溫下進行焚燒處置,焚燒後的爐渣和飛灰固化後進行安全填埋;另一種是將醫療廢物送入高溫滅菌艙,經過高溫蒸汽(不低於134°C)60分鐘至90分鐘的消毒滅菌,醫療廢物實現無害化,破碎後進行焚燒或安全填埋處理。
荊州中環公司採取的是高溫滅菌處理醫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們現在都是滿負荷在運作。因消毒滅菌的時間延長,本來滿負荷運行日處理量可達到16噸,但現在滿負荷運行只能達到14噸,我們的工作時間也相應延長了。」荊州中環公司張姓負責人稱。
「現在醫廢的量增加很大,主要是疫情產生的口罩、防護服等,還有醫療觀察點產生的醫廢。原來每天處理7噸至8噸,現在一天14噸,天沒亮我們就開始開早會了。」中節能清潔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開發部業務經理應俊,雖然是從北京來荊州支援醫廢處理工作的,但他對荊州的醫廢處理情況卻是非常清楚,「每天我們都給出勤的員工量體溫,所有防護都是按一級的要求來做。在清運醫廢的過程中不能抽菸、不能飲食,要脫掉防護服、洗澡、消毒後才能吃飯。」
應俊告訴記者:「我們用黃色中轉箱去定點的醫療機構收醫廢,醫院專門負責收集醫廢的人員會把醫廢用顯示易傳染標識的兩層黃色袋子封口,再放進中轉箱,然後用專用轉運車運回來。我們按國家要求先將醫廢高溫蒸煮140鍾殺毒滅菌,再破碎,最後運到生活垃圾廠焚燒發電,或者填埋。」
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2月初在與湖北省各市州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的微信視頻會時強調:「做好醫療廢物處置工作是當前環保系統天大的事情。」
而加強對醫廢的處置監管,不僅只有湖北。記者梳理發現,在山東、廣東、上海、貴陽、瀋陽、浙江湖州等多地,均全線出擊加強對醫廢處置工作的監管。
有業內專家認為:在全民抗擊疫情的情況下,嚴格規範處置醫廢已然成為抗擊疫情的一道重要防線。
責編:王碩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