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然而臨近端午節,在各種社交網絡上大多會出現「端午節快樂」和「端午節安康」兩種祝福語的爭論。那麼對於端午節這個起源悠久,歷史文化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在現代看來節日的祝福語究竟是快樂還是安康呢?
說端午節安康
根據史書與民間傳統,端午是夏季(午月)的開端,陰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為是「惡月」,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包括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和艾草、拴五色絲線、掛五毒圖、掛鍾馗像等都有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所以就有人認為端午節設立的原因是為了驅邪避惡,所以在這一天要互相祝願「安康」說快樂則是一種不合適的用語。
另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殉國,吳楚之地的百姓在這一天為了紀念屈原,甚至划龍舟、包粽子這些習俗也是因為紀念屈原而逐漸形成的。所以,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說「快樂」就顯得不吉利和對古人的不尊重。其實端午節祭祀的不止是屈原一個人,也有說是吳起、介子推、曹娥的。
說端午節快樂
根據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序記載,當時在端午『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快樂在端午,連詩聖杜甫都有詩吟誦皇帝在端午賜衣的快樂。」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所以隨著時間的發展與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發展,無論端午節起源於什麼,它在此後的時代儼然成了人們歡慶熱鬧的日子,在社會的發展進步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諸多的、因地而異的風俗習慣。所以,在端午節說快樂其實也是來源於傳統,但沒有什麼不好的特殊意義。
在上面的敘述中,提到端午節是個時令,也是為驅邪避惡而設置的一個節日,所以它本身並不包括祭祀後人的意義。至於端午節祭祀屈原是真正的歷史現實還是後人的附會傳說,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從端午節的源頭來說,說「快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再者,端午節的歷史已經有上千年,在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南北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影響,甚至南北獨樹一幟,也甚至南北交融。總之,就算有某個地區相信端午節是為了祭祀屈原,當年也有在每年的端午節進行祭祀屈原的習俗,但在如今端午節習俗因地而異的情況下,這並不能代表什麼。所以端午節說快樂沒有任何問題。
綜上,其實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不過是一個噱頭而已,端午節在今天已然是一個團聚快樂的日子,而不是一個只能說安康的節日。當然,端午節無論是說安康還是快樂都是我們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願,都是整個中華民族在歡慶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筆者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不是在爭論到底是說快樂還安康,而是在於整個民族好好地傳承和發展這個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佳節,當年韓國鳩佔鵲巢,顛倒黑白將端午節申請成他們的文化遺產是事件還歷歷在目。這是一個民族的傷痛和悲慘教訓,絕對不能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