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相太殘酷時,你會不會選擇說「善意的謊言」,讓對方好受一些?
我們之所以會說善意的謊言,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誤以為,誠實並不總是唯一的、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出於私心,我們不想讓對方從我們的口中得知這個壞消息,怕他們會「恨屋及烏」,討厭起向他們傳遞壞消息的我們。
為了讓他們高興,不讓他們難過,我們會說很多「善意的謊言」。比如,當朋友問你「我的新髮型好看嗎」,即使你覺得新髮型特別怪異、特別土,你也會告訴他「很好看」;當朋友問你「我的成績考一本沒問題吧」,即使你覺得他考三本都難,你也會告訴他「考一本肯定沒問題」;當朋友問你「我做的菜好吃嗎」,即使你覺得難以下咽,不想再吃第二口,你也會告訴他「很好吃」…
然而,從心理學的層面分析,如果你說了善意的謊言,會使你認知失調,而為了調整認知失調,你會進一步做出一些維護這個謊言的離譜行為。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再說善意的謊言了,免得被有心人利用了你的善良。
下面就講一個善意被有心人利用的例子:
在美國,有兩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查:在餐館吃飯時,即使對服務員的服務不滿意,85%的顧客在結帳時被問及是否對服務滿意時,都會顧及服務員的感受,善意地說「滿意」,並且在說完這個善意的謊言後,會給服務員更多的小費。而從服務員的角度,95%的服務員都表示,他們知道顧客說了善意的謊言,也知道這意味著會獲得更多的小費。
於是,服務員們會利用顧客的善良,故意不好好服務,然後等結帳的時候詢問顧客是否滿意自己的服務,等到顧客說了「滿意」這個謊言後,就能從顧客那裡獲得更多的小費了。
在這個例子中,顧客為了顧及服務員的感受,說了謊。內心感受到的「不滿意」和嘴巴上說的「滿意」相衝突,導致了認知失調,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為了緩解心理壓力,顧客會用行動「付更多的小費」來向內心證明,確實服務得很好,沒有說謊。
最終的結果就是,善良的顧客被服務員利用,不但沒有獲得滿意的服務,反而還付出了更多的小費,相當於遭受了雙重傷害。
所以,善意的謊言不會讓你真正的開心,因為謊言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出於善意的考量。不要再說善意的謊言,如果你覺得真相實在是太殘酷了,你可以用下面3個方法對真相做一些包裝:
1.玩一些文字遊戲:不要說「你穿這件衣服不好看」,應該說「我更喜歡你昨天穿的那件衣服」;不要說「你的新髮型真醜」,應該說「天氣熱了,你可以試試別的髮型」…
2.搭配一個好消息:在說出壞消息後,立馬說一個好消息,來緩衝壞消息帶來的打擊。
3.忠言逆耳利於行:如果你的建議真的有利於對方,即使對方不喜歡聽,你也要指出來。畢竟忠言逆耳利於行,每個人最信任的朋友都是那些敢於講真話、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所以,不會發生因為你講出了有用的真相,而導致友盡的事情發生。如果友盡了,只能說明1)你們不適合做朋友,2)你的真相併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