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孩子應有盡有而又生活得蒼白單調,表面上他們是家庭的核心,他們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父母的神經。事實上,每當他們期待像大自然的寵兒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每當他們提出來要玩耍、交友、練習生活技能、結識陌生人,就會被父母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否決。孩子們早早失去了純真自然的童年,成為幼稚和世故的混合體。
這是著名教育學者孫雲曉對中國正在成長的孩子流露的深深憂慮。他認為這一代的孩子是「空前富裕又空前貧乏」的一代,其中,富裕的是物質生活,貧乏的是童年的感觸與感受。當代孩子的「童年缺失」反映了家長教育方式的偏差與不到位,而這種缺失又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不曉缺乏,也就談不上如何去正確教育。
缺乏基本生活技能的孩子
典型案例:
幼兒園給每個春遊的孩子發了雞蛋、麵包和桔子,結果發現不會剝桔子的孩子佔三分之一,不會剝雞蛋的孩子佔三分之二,有孩子困惑地問老師「為什麼我們家的桔子和雞蛋都沒有殼,幼兒園的卻有殼呢?」
專家解析:
為什麼孩子生活技能如此匱乏,仍擺出一副「理所應當」的神態?這與很多家長將孩子生活技能的學習視作「浪費時間」密切相關。孩子的懶散、眼高手低、不惜物、不感恩、隨手破壞他人(如清潔人員)的勞動成果而毫無內疚感,全是因為沒有機會體驗勞動的辛苦與美好,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精神造成的。而在生活上依賴家長的孩子,將來必定在學習和工作上依賴他人,所謂任性、傲慢、自私的習性,都是這樣慢慢養成的。別以為這些生活技能的培養對孩子的學習和品格養成毫無助益,早有教育人士指出,影響孩子成長的非智力因素,如毅力、恆心、責任心等,都是在幹家務活兒時鍛鍊出來的。
缺乏自由玩耍空間的孩子
典型案例:
5歲的小眉彈完鋼琴後,要求下樓玩一會兒,「樂樂他們在等我呢!」這樣的要求多半會被媽媽否決,媽媽認為她出去玩泥沙捉蟲子,「盡做些沒出息的事」。「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在家下圍棋,或者再看兩遍英語口語的影碟。」
專家解析: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離開了機關、工廠、部隊的宿舍大院,住進了高層樓盤,加上父母們嚴格講求孩子的知識灌輸,孩子們可以丟沙包、跳皮筋的自由空間和時間被一再擠壓。事實上,孩子的自由玩耍就是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與夥伴親密接觸,在不經意間體驗主動「發現」的過程,其觀察力、號召力、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都會得到長足進步。父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的過程,正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日益被動化的過程。其實,只有玩得盡興的孩子,學得才會主動和專注;老是被「圈」在家裡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有一顆「怎麼都玩不夠、坐不住」的浮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