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神奇的漢字》第二季立足於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通過年輕的視角和趣味性的綜藝表達,讓悠久深邃的漢字文化變得精彩動人,漢字新生們的思想、知識、智慧、觀點都呈現出榜樣的力量。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朝明
如今的電視綜藝螢屏上,一批文化類節目詮釋著「主流綜藝」的敘事樣貌,既有力回應著中國優秀文化發展繁榮的時代需求,又深度觀照了大眾對精神文化的迫切渴望,也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本土原創樹立根基。
近日,大型漢字益智挑戰節目《神奇的漢字》第二季在湖南衛視迎來決賽周,「史上最強漢字精英陣容」李佳傑、劉嘉森、程佳璇等六位年度冠軍挑戰者向冠軍之夜發起激烈角逐,讓賽程高潮迭起,從周冠軍爭奪到擂主挑戰,再到決戰漢字之巔,漢字新生們在分秒必爭中盡顯青春芳華,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朝氣。
同時,對於漢字這樣寶貴的文化素材,敏銳的電視人對內容和形式進行「精雕細琢」大膽創新,使傳統文化在新內涵、新形範式、新媒介下與觀眾形成互動,激發觀眾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感。
《神奇的漢字》第二季每期節目在全國網城域收視名列前茅,網端方面,截至目前,微博#神奇的漢字#閱讀量超過30億,討論超過300萬,#神奇的漢字陳學冬##神奇的漢字挑戰賽# #神奇的多音字# #孬巭奣兲怎麼讀# #陳學冬不按常理出題##做我的新華字典吧#等節目相關話題得到網友熱議。
自5月18日開播以來,《神奇的漢字》第二季立足於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通過年輕的視角和趣味性的綜藝表達,將選手風採、故事化敘事、賽場儀式感融入節目之中,讓悠久深邃的漢字文化變得精彩動人,每一場挑戰都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盛宴,而每一期節目中漢字新生們的思想、知識、智慧、觀點都呈現出榜樣的力量。
價值回歸,汲取營養
滿足年輕觀眾內在的精神需求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漢字文化耀眼奪目。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漢字之美,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內涵,作為五千年流傳下來中國傳統文化,漢字所涵蓋的語言之美、歷史典故、傳統智慧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神奇的漢字》第二季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與表達形式,深入挖掘漢字文化中契合社會發展進步的優秀因子,通過答題挑戰的方式來傳播漢字文化,不僅營造了別開生面的競賽場面,更為重要的是掀起了年輕一代深入漢字文化的新熱潮,讓年輕觀眾在識記、誦讀、解讀、釋義以及日常生活運用中感受到漢字文化的魅力,也對於漢字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如網友所說:「漢字能引起美妙的聯想,能激發人的興趣,引起人的探思」「經常看這檔綜藝,我居然學到了很多東西」 ,也有網友被節目「強」大的磁場所吸引:「超強大腦們好強,每天節目只有幾十分鐘,簡單、好看、趣味性強。」
文化類節目回歸大眾視野,折射出了代表主流價值的文化符號的回歸。《神奇的漢字》第二季邀請熱愛中華文化的年輕人作為漢字新生在答題過程中為觀眾深度解讀漢字魅力,以擂臺、答題、對決的形式,在緊張而有趣的比賽中,深入淺出的普及漢字文化,該節目總導演汪藝真希望通過節目讓漢字知識變的更有趣、更生動、更年輕,這份初心在於推廣漢字文化,點燃更多觀眾對漢字文化的熱情。
回顧整季節目,《神奇的漢字》第二季在出題思路、賽程設置、選手配置等方面都做了較大創新。首先,題庫容量升級,不再是單一的漢字題目,而是古今結合,力求每道題與當下聯繫,體現中華璀璨文化的傳承性,也注重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及歷史常識,讓所有題目都能貼近生活,更具有傳播性。
其次,節目在答題中增加的真人秀環節,多元化地展現出年輕選手的能力,體現著知識的儲備不止是脫口而出,最重要的是展現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魅力。而打擂、守擂「車輪戰」的賽制則充滿懸念感,無不考驗選手的臨場反應能力。
此外,《神奇的漢字》第二季酈波、王磊兩位專家「坐鎮」現場,他們以風趣幽默又不失水準的個性評語解讀漢字背後的故事,他們時常與漢字新生們「打成一片」,摒棄「說教式」的點評,以平等、平實的語境與選手對話交流,酈波也被選手們稱之為「酈問問」,在輕鬆、愉悅的點評中汲取知識營養,彰顯著漢字文化的親近感。
偶像引領
挖掘「後浪」青年榜樣的力量
前一段時間,「後浪」這個詞火了。所謂「長江後浪拍前浪」,這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語句用最為稀疏平常的自然現象深刻詮釋了時代發展的趨勢,一代又一代洋溢著青春力量的接棒者不斷走上時代舞臺。
《神奇的漢字》第二季集結了一批熱愛文化的年輕人,每周以漢字新生的名義,競爭登上「漢字精英閣」的名額,此外,本季節目陳學冬、胡一天、彭昱暢等藝人擔任節目的「新生舉薦官」,嘉賓的選擇上都是愛學習的年輕偶像。
在這個充滿知識的舞臺,滿腹經綸的人氣國學博主任自豪、有著「古詩詞活地圖」之稱的劉虎賁、漢字「秀才」李佳傑、95 後古建築守護人李超凡以及「巾幗不讓鬚眉」的程佳璇、「神奇的女漢子」章譽倬等一批學識淵博的青年湧現出來,成為「後浪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他們博學多聞、光鮮亮麗、自信滿滿的背後,實則需要在不斷的磨礪間成長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自身實力,才能夠在青春年華中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他們在節目裡所表現出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漢字文化的深入研究,既是對過往經歷的敬畏,也是對青春和機遇的尊重。
雖然有時他們也會答題出錯,也會遲遲答不上來,但他們認真的樣子、思考的畫面以及驚喜的模樣、遺憾的表情都讓我們印象深刻,這就是一幅幅激情澎湃的年輕面孔。他們的精彩表現也得到網友追捧,比如#李浩源知識在閃光#、#李佳傑為你寫詩#、#李超凡精準答題#、#章譽倬高效答題#、#張康樂弟弟有實力了#等微博話題更是引發網友討論。
《神奇的漢字》第二季的漢字新生們本身就具有引領和示範作用,一方面,通過節目傳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對於年輕一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年輕選手們的深厚文化積澱、團隊協作精神和臨場反應表現,也增強了電視文化節目的看點和亮點。
正如總導演汪藝真所說:《神奇的漢字》第二季邀請對象為對中國文化熱愛的漢字新生,通過他們對漢字文化的解讀,讓大家感受到漢字的魅力,並以他們為榜樣,更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漢字、了解漢字,打破漢字文化在當代年輕人心中枯燥無味的定義,樹立新一代青年偶像代表。
舉重若輕,有趣有味
找準了新的表達範式
每當談起文化類綜藝,不少人往往認為只有文化水平較高、年紀較長的人才會關注。但近年來,年輕觀眾日益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主要觀眾。「95後和00後,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聯合總導演白月看來,《神奇的漢字》第二季滿足著年輕人們的需求。
面對年輕受眾,如何吸引、留住他們並且讓年輕一代參與進來,是文化類節目面臨的重要命題。當代年輕人喜歡在富有新鮮感、「亦莊亦諧」的環境裡接受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也應適時作出相應改變。那麼,文化類節目如何找準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
《神奇的漢字》第二季在內容設置與傳播方式上都進行了有力創新,比如玩法賽制的全新升級、出題上的拓寬以及傳播渠道的多元,都讓文化類節目的可看性和傳播性得到了提升。
對於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平衡,一方面,漢字新生的比拼以及出題層面凸顯知識性,為了將漢字知識與時下熱點相結合節目將漢字的押韻運用到造句、即興說唱等,加入的陳學冬、彭昱暢等藝人隊長則讓緊張的比賽凸顯出活潑的元素。
《神奇的漢字》第二季由湖南衛視劉偉工作室、劉建立工作室聯合打造,節目將劉偉工作室代表節目《快樂大本營》所突出的「全民娛樂」與劉建立工作室代表節目《漢語橋》帶動的「漢語熱」相融合,將文化性與綜藝性相結合,凸顯文化綜藝新趨勢。
在汪藝真看來,在節目語言上,用綜藝感的表達方式貼近年輕人,同時在節目元素上,也為文化類節目注入了娛樂綜藝的活力,如此才能讓觀眾寓教於樂、趣味體驗中感受漢字的神奇力量。
融合傳播與觀眾互動方面,《神奇的漢字》第二季的思路也更加靈活,以「分享」的思維打通線上、線下和大小屏。比如在節目播出的同時,推出的「神奇的漢字挑戰賽」吸引了大批網友參與,節目還在網際網路開展「神奇的漢字線上直播」,邀請節目中的專家王磊老師進行漢字文化分享課堂,漢字新生紀向寧、李浩源也空降直播間與網友互動,累積觀眾超過10萬。
這充分說明尊重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和視聽習慣,自信、大膽地對節目進行創新,把「硬知識」軟化,確保節目的文化表達流暢而輕快,並結合當下新的傳播符號,以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利用多種綜藝表達形式,獲得年輕人的喜愛。
文化重在傳承,傳承重在創新。《神奇的漢字》第二季既傳播傳統文化的精神養分,又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年輕受眾產生文化共鳴,這也是充分發揮電視文化功能、提升大眾文化素養的有效傳播方式,也體現著湖南衛視深耕與打磨電視文化品牌持續不斷的創新與傳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