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四個月前,當溫州民俗研究者餘璞用毛筆寫下「肉脹起豆腐乳個皮恁」時,他想不到這批溫州俚語會在微信朋友圈廣受追捧。至今,他已經寫下了200多幅「俚語書法」。
恢復書法的內容傳播功能
在餘璞看來,書法藝術首要的是內容,而不是書寫風格,風格只是副產品。寫字應該是所有古代使用漢字的人的日常生活。現代人因為書寫工具如電腦的應用,內容反而被輕視。書寫俚語,是對內容的回歸。
餘璞本身是學油畫的,對設計情有獨鍾,但對書法非常排斥。他認為當代人寫書法內容與形式都是割裂的,就如一些所謂攝影師,非要到麗江才能拍出所謂「唯美」作品,實際上非常空洞,如果書法缺乏當下能傳播的內容,那也會非常空洞。
在機緣巧合下,他和幾個朋友跟著一個書法家練字,其他幾個人停止後,他卻上癮了。他覺得書法就應該和內容結合,在日常中達到傳播價值,才算有價值的當代書法。他偶然寫下「肉脹起豆腐乳個皮恁」這句溫州俚語時,在朋友圈引發大量點讚,有很多人在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覺得這非常有趣,也覺得做這件事有價值。
從漫畫版俚語到書法版俚語
餘璞對俚語的痴迷並非從「書法」開始,早在2016年,他以俚語為底色的漫畫作品,滿屏都是溫州的氣息,「手指頭槍」、「腳窟頭滾」、「手肘骨突」……一幅幅幽默詼諧的漫畫風靡朋友圈。
當記者質疑他的俚語對應的漢字表達不準確時,他不以為然。「我做的不是方言辭典,有爭議很正常」。而且,他認為很多方言俚語,在不同專家那裡註解也有差異,「鄭張尚方老師、沈克成老師對某些方言的註解不同,專業人士、民間人士對俚語的解釋也存在差異,你不能說有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
在餘璞看來,溫州方言追溯到甌越語種,最早只有語音,沒有文字,因此在對應的漢字中自然會出現不同的諧音現象。
餘璞出生在永嘉甌北,童年成長於甌海瞿溪,他受益於甌江兩岸的山居生活——那些古老的俚語總在偏遠的山區頑固地被保存下來。
發現溫州俚語之美
「溫州方言有8個聲調,最近彩虹合唱團用溫州方言演唱的《阿妹》,網絡點擊量數百萬次,這就是溫州方言和俚語演繹的魅力,侗族大歌和溫州的《對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溫州方言有天然的音樂性,「說的比唱的好聽」,說唱一體,只要我們為說的加上伴奏,就可能就是很好的音樂作品。
在溫州俚語中,存有大量的民俗、智慧、哲理,但由於表達方式與當代藝術的割裂,使大量有信息文化含量的俚語沉睡在「工具書」中。餘璞還舉大地藝術向記者分析,有人就在景觀設計中,就會把古老的語言詩詞懸掛在空中,形成有內涵的裝置藝術。「對本土鄉土文化的消化,是當下很多設計師缺失的。」他順手拿出一本葉大兵編寫的《溫州竹枝詞》說,「這裡面有很多鄉土的內容,我們有責任通過新媒介讓他們復活,讓更多的人去接觸和傳播。」
在餘璞的「俚語書法」傳播過程中,甚至收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的溫州人後代的反饋,他們有些只會說溫州話,但不知道如何寫這些漢字,有些認識漢字,但不會說溫州話。
「俚語書法」現在已經製作成文化衫、手提袋等文創產品,接下來,餘璞會在系列產品上加上二維碼,只要掃一掃,就會聽到語音版的溫州俚語。「溫州俚語是個巨大的IP。」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施世潮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