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麼?一般認為,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文化,是我們的前輩,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理論。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中醫文化的,就是《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傷寒金匱》。
《黃帝內經》雖命名黃帝,但其實是岐伯所作,因為它的內容,大部分是岐伯回答黃帝請教岐伯有關醫藥問題的記錄。《黃帝內經》總結了上古時期有關醫藥衛生的經驗,創建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醫學模式,構建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黃帝內經》中的許多理論,例如「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的唯物論觀,「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的進取論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養生論觀,凡此等等,至今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神農即炎帝。「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說明了我們的先祖找尋藥物、發現藥物的艱辛。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藥物學知識,更是彌足珍貴。《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國家藥典——《新修本草》,宋代又有政府主持編制的《嘉佑本草》、《政和本草》,乃至明代《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到了現代的《中華本草》,載藥8900餘種,堪稱中華藥物學的寶庫。
傷寒金匱是漢代名醫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簡稱,前者為《傷寒論》,後者為《金匱要略》。張仲景所創製的六經辨證的辨證方法,至今為醫家所習用;張仲景所創製的方劑,流傳海內外,人們稱之為「經方」。
中醫人的思想,一為學術思想,一為醫德思想。
中醫的學術思想,概括而言,八個字:天人合一,辨證論治。天人合一是指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與自然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中醫的一切診療行為,都必須在這個前提下進行。辨證論治是指中醫認識疾病,不僅僅到病的層次,更要到證的層次。所謂辨證論治環環緊扣,理法方藥一線貫穿,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醫德思想是中醫的核心價值觀。古希臘有一位叫做希波格拉底的醫學家兼哲學家,曾寫了關於醫德修養的一段話,人稱希波格拉底誓言,一直作為醫學生入學、新醫生入職的誓詞。中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也有一段關於醫德修養的論述,從「凡大醫治病,必先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到「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凔。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做功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全文136個字,集中體現了中醫人的核心價值觀,堪稱中國的希波格拉底誓言。
中醫人應當有什麼樣的理想?有人說是「救死扶傷」。我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個提法顯然不夠了。現代人們對醫學的要求,已經從單純的治病療傷轉化到要求醫學幫助他們實現「生的好,病得晚,活得長,死得快」這四大願望。所以我認為,現代中醫人的理想,應當是做一個會治病,懂養生的健康促進者。
進一步講,中醫不僅僅是中國的,更應當是世界的。著名當代中醫學家黃竹齋先生曾經說:中華古醫學,世界當風行。我非常贊同這句話,我希望我們中國的傳統醫學,能夠自立於世界醫學之林,能夠為全人類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應有的、更大的貢獻。
西京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蘇禮
我衷心的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做一個有文化、有思想、有理想的中醫人,我們大家都一定能夠拿到那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