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獨立生活的未婚人士,與10年同比大概上升16%。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有超過5800萬未婚男女選擇獨居生活,現如今這個數據遠超於此。
即使與父母生活在同個城市,現在的年輕人也更願意選擇獨立生活。
一、父母的嘮叨
26歲的周先生,在深圳當任全職專車司機,雖然他父母在深圳工作,但是周先生沒有選擇與父母住一起,表示:
「每天超過9個小時坐在狹小空間的駕駛室,就是自己的工作空間,一天下來心情倍感壓抑,想有個屬於自己單獨安靜的空間。
以往回到家裡,時不時會受到父母的嘮叨,父母難以理解到自己的心情,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跟父母出現矛盾,真的有苦說不出」。
人的年齡接近60歲,內心孤單感會逐年增加,往往為了轉移這種孤單感,會通過自己身邊親近的人,傾述心事,但往往傾述的事情,更多包含消極的內容,很容易影響到傾聽者,久而久之會讓傾聽者倍感厭倦和壓力。
周先生與他父母就是這個例子,他父母就想跟自己孩子多溝通,在這個過程忽略孩子內心感受。
孩子則認為這是父母在嘮叨,如果不好好傾聽父母的話,就會覺得是不孝的表現,也擔心父母會感到不悅。
這種問題日積月累,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而避開這種矛盾進一步加深,孩子往往會選擇搬出去獨立生活的方式。
二、思維的衝突
在深圳科技園上班的劉某,今年24歲,有一年的工作經驗,最近想從父母家裡搬出來獨立生活。
雖然劉某的父母在深圳有一套三房兩廳的房子,但是劉某還是不想待在家裡與父母同住。
劉某表示:
「自己出來工作後,尤其從事網際網路行業,思維變得跟以往更加開闊,自主的形態意識更加堅定。逐漸跟家裡人的溝通方式和主見產生矛盾,父母更多通過經驗來說事,而自己更多通過分析的邏輯來論事。
因為思維不同,經常在家裡跟父母溝通不來,存在代溝,導致每次跟父母溝通話題經常會莫名其妙帶著情緒化。
有次跟父母在看電視,他們批評現在年輕人網購太過敗家,這種行為年輕人還沒有感到情況嚴重,不可理喻。
自己習慣於從一件事去分析深層面的原因,就跟父母說,這是大多年輕人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等原因,又缺少社交的方式,則通過網購找到緩解內心壓力的方式,在網購找到快感,心理會逐漸對其形成依賴。
而父母不認可我這樣說法,說我是狡辯,結果這次話題我跟父母不歡而散」。
每個人對外界接觸事物,汲取的知識,都會直接影響到思維方式。
父母畢竟年紀大,以往汲取的知識層面膚淺和常接觸的人相對是同等思維,就會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年輕人思維,接觸更多新時代的知識,以及更開放式去接受外界事物的變遷,思維方式比較理性和更具備邏輯分析。
所以舊思維與新思維觸碰在一起,就易形成排斥。
曾經我母親有件啼笑皆非的事情,她微信好友轉發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就會喊媽媽的視頻內容給她,我母親認為這個世界無奇不有,就相信這個視頻的內容是事實。世界再怎麼有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不可能有剛出生嬰兒就會叫媽媽的荒誕之事,具有邏輯思維,都能馬上斷定這個視頻的嬰兒聲音明顯就是語音合成。但是我母親沒有質疑這個視頻真假,反而質疑我的判斷,讓我無可奈何。
三、沒有自己的空間
黃為偉今年21歲,這段時間他談愛了。
黃為偉的家庭比較傳統,他的父母思想相對保守。
黃為偉每次在家裡跟女友通電話,會潛意識把說話音量特意壓低,內心莫名感到很不自在。
這種問題讓黃為偉感到很困擾,同時他女友意識這個情況,因此認為他在這份感情上不夠真誠。
這段時間黃為偉想搬出來住,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感情空間,擺脫家裡的束縛。
四、獨立生活後可能更加思念家人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想搬出來獨立生活,之所以有這樣想法,綜合上述,是產生很大的原因,分別是:
1、嫌父母的嘮叨;
2、與父母的思維產生矛盾;
3、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想搬出來獨立生活,都要深思熟慮。畢竟現在生活壓力那麼大,出來自己住自然多一份開銷,房租就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當然獨立生活,不僅讓人更早體驗到生活酸甜苦辣,也能促進對家人更加的思念,因為離開家人身邊越久思念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