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無法預知的「黑天鵝」事件,讓整個教培行業的從業者們都面臨一場嚴重的生死考驗。我們是坐而論道的感慨世事無常,還是起而行之的大膽嘗試呢?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面對不確定,我們只有坦然的面對,才可能在不確定中獲益,因為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堅強。
面對疫情給學校造成的影響,我不得不思考如何把線下的課程轉到線上進行消課。在做整體的規劃時,我想有五個維度的問題是不得不去考慮的。現將我對線下課程轉線上需要考慮的五個問題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幫助。
一、教學對象
無論我們是從事文化課或者素質類課程的教學,首先在做課程研發的時候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對語言的接受範圍。
不同年齡段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是不同的,我們需要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的教授。我在看一些老師們給孩子們錄製的課程時,發現針對低幼段的孩子有老師口吐珠璣、出口成章,恨不得讓自己的語言表達能翩翩起舞。可作為一名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我深知,有些孩子甚至左右都不能很好地分清楚。我們講再多的之乎者也,也只能讓孩子的父母多花時間去陪孩子理解老師所講授的內容。
雖說認知模式的升級是通過打破原來的認知模式,順應且建構起新的認知模式,但超齡的認知可能會讓孩子們在一次次不解中懷疑自己。針對低幼段的孩子我們需要針對孩子們的年齡特徵,通過一些教學技巧來引導孩子們跟著我們的節奏進行學習。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結合孩子能夠聽懂且感興趣的語言去做知識的傳授。
其次我們要考慮教學對象對教授內容的接受程度。
我們的文化教育我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同時我們在做教學的時候也希望學生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強調重點。可實際上,孩子們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是需要重複性的強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且掌握我們所教授的內容。線下授課我們可以在課堂中發現孩子們有哪些知識點沒能掌握,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而線上授課我們很難了解屏幕前面的孩子們在做什麼以及在想什麼,所以最好我們可以把線下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拆解成兩節課或更多節課來進行教授以確保孩子們能真正理解且掌握我們要傳遞的知識。為了讓整個課程更加豐滿,我們可以多穿插一些互動環節和知識的延展。
舉個例子:我們線下一節課主要讓孩子掌握五線譜記錄1-7的音高在哪且如何唱譜。線上我們可以在第一節課中先讓孩子們熟悉1-7的唱名,其次再給孩子們聽一些經典音樂作品,最後和孩子們一起唱1首簡單曲子。等到第二節課我們先回顧一下第一節課的內容,再做深一步的教學延展,最後再唱1首第一節課唱過的曲子。以此類推。這樣的安排既是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更是為了保證孩子們能夠適應線上教學的模式。
二、教、學場景
線上授課一方面我們要考慮自己教學場景的搭建,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孩子們學習的場景是怎樣的。我們的教學場景的搭建首先最好能夠能還原教室的模型,因為這樣會讓孩子們更有熟悉感。如果是純色系直播或錄播背景,最好採用白色、藍色。白色和藍色在心理上會讓人覺得舒服。其次我們的場景最好能夠減少幹擾物的出現,每一聲的雞鳴狗吠都可能會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每一件非教具物品的出現都可能會使孩子們產生好奇。
對於孩子學習的場景我們要考慮孩子是用手機、平板學習還是電視學習,不同工具給孩子的體驗也是不同的。現在文化課教學的載體大多數是手機,可孩子成天看著手機,他們的視力誰來保護呢?所以,我們校外培訓機構不妨大膽的嘗試如何通過線上錄播視頻課+音頻課的方式來對孩子們進行知識的傳遞。視頻課展示那些必須得讓孩子通過看才能明白的知識點,而音頻課是一些需要孩子們跟著的老師的引導去實踐的內容。如:跟著老師一起朗讀、跟著老師一起做幾個八拍的動作等等。
三、教法
首先我們得備教案、備學案。
傳統的教案教學普遍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教學的單向性,以"教師為本",即以老師和課本為中心,更多是考慮教師如何把課本知識內容講得準確無誤,精彩完美,並重點突出,難點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閉性,即教案是老師自備,自用,是專為教師的"教"而設計.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缺少公開性和透明度.這樣學生在上課前對老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學生上課只能是一種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
"學案"建立在教案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而開發的一種學習方案。它能讓學生知道老師的授課目標,意圖,讓學生學習能有備而來,給學生以知情權,參與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不僅是組織者,引領者的角色,而且是整體活動進程的調節者和局部障礙的排除者角色。"學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導預習,也可用於課堂教學,並且系統的學案還是一份很好的學習資料。
其次我們得備教具。
教具的使用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會降低老師們的教學難度。《凱叔講故事》中上線的大多數課程,都會給孩子們配置教具。當線上的老師通過教具教,孩子們通過教具學的時候,老師和孩子們就通過教具建立起了連接的互動。很多老師們可能認為自己的課程不適合用教具或者說市面上沒有合適的教具。在此我認為沒有任何科目是不需要教具的,而且在教具的獲取上,我們除了可以在某寶上搜索科目+教具的方式外,更應該思考怎麼樣能夠把孩子家裡常用的物品「變」為教具。如:舞蹈用的方磚,能不能用形狀類似的物品包著衣服來使用;音樂用的沙錘,能不能用礦泉水瓶加一些碎石子來替代等等。目前我們在用的一些教具不可能是憑空出現,它一定是某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通過某種的教具的使用能夠提升教學的質量。而且我相信部分教具的雛形是很難量產的,只是某些商家對教具進行改良後才得以推廣。所以,作為資深的教師,趁著這個特殊的時期去研發一款以你名字命名的教具吧。
最後我們得備教學技巧。
線下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來進行授課,如:講授法、練習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點撥法、演示法、引導法等等,但線上卻不一定合適。如:在線下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講授法來進行內容傳遞,但線上我們是沒有辦法來確定孩子們是否跟著我們的節奏走的,所以相對而言講授法可能不太適合線上教學。線下我們可以採用討論法,但線上孩子們相互討論的難度係數就很很大。所以針對線上教學我建議我們可以更多地採用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法,讓孩子能夠和老師有效的建立互動。
情境教學法中創設情境的基本途徑主要分為六種:生活展示、實物演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線上教學我們可能通過生動的語言把孩子們代入到教學的情境當中去,然後在情境中尋找與孩子建立互動的機會。就像相聲裡抖包袱一樣,我們的設計在哪個環節和孩子互動會有效果。在線上授課時特別需要主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給孩子們明確且可量化的操作標準,切記給出模稜兩可的標準。如:讀多少次、寫多少字、練多少時間等等。
四、教學環節設置
教學環節主要是由備課、授課、作業、輔導、測試五個環節構成。線上授課特別需要注意的必備的環節是:教學、點評、測試。
教學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個人特別去做備課和授課。點評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和家長的粘合度,另一方面是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點評時首先要注意我們的點評是給孩子還是給家長,我發現很多老師在點評的時候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在班級群裡。我們先拋開孩子是否識字這一點,最關鍵的是我們語言點評能夠讓孩子們對我們的聲音產生記憶,讓孩子能夠通過聲音聯想出我們的形象,從而更好地與我們建立親切的師生關係。
其次,在點評時最好用過程性鼓勵,而非結果性讚美。如:誇寶貝好棒啊,一定不如誇寶貝你天天堅持練習的習慣好棒啊。前者說的是概括性結果讚美,而後者說的是行為。表揚孩子過程中好的行為,而不是事情的結果。這種表揚最有助於孩子恰當地評價自己,正確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從而增強能力和自信。測試一方面是為了針對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提供教學服務;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測試對某一階段的教學做個總結,方便下一期教學計劃的開展;還有一方面是希望通過證書的頒發來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當這三個環節能夠很好的閉環的話,我相信線上教學家長也是會認可的。
五、關於收費
目前大多數培訓機構都是以公益課的形式進行操作,我覺得在教學產品無法把控教學質量的時候可以免費,但如果可以保證教學效果也是可以收費的。目前很多頭部教育公司都已經陸續的把線下的課時轉到線上進行消課。消課的形式大概是線上的課程按60%-75%折算成線上課程。當然這些頭部的教育公司有強大的團隊來為教學支撐,我們中小型培訓機構不一定在課程質量的把控上有足夠的信心。
但是,我們第一期免費的課程就是在做實驗,我相信我們第二期的課程相對於第一期的課程在教學質量的把控上一定會有所提升。如果第一期的課程家長滿意度能達到70%左右,我建議我們可以私信家長提出線上課程要收費的原因以及後續的課程安排和課耗計劃。從目前我和幾個嘗試著做收費線上課程的培訓學校負責人反饋回來的數據,大概會有60%的家長會接受線上授課刷線下課時的安排的。所以說,我們現在還在提供免費教學服務的校長們,不妨嘗試和家長溝通看如何在線上消耗線下的課時。對於實在無法提供線上教學服務的學校,可以考慮通過加盟線上課程,由本校老師進行線上的家長維護工作。
任何付費的行為都是為價值買單,形式只是載體。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或許一切都充滿可能性。願我們都可以平穩地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