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炮局1862文創園策劃負責人介紹,這裡是重慶主城區28個傳統風貌街區之一,佔地面積約323畝,有29處區級文保建築,擬建成國內知名兵工主題旅遊目的地和國家級文創園。
A 獨特的「兵工」風
江北區北濱路上車水馬龍,經過嘉華大橋與正在建設中的紅巖村大橋路段,總能看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幾個醒目大字,立在一排老廠房上方。靠山一端,廢棄的兩根30米高煙囪格外引人注目。
這裡曾經是抗戰時期兩家兵工廠所在地,其中一家是第21兵工廠,前身可追溯到1862年清政府創辦的上海洋炮局,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工業企業,也是中國最早的兵工廠,新中國成立後改名長安機器製造廠;另外一家是第10兵工廠,新中國成立後改名江陵機器廠。1994年,兩廠合併為長安公司。
剛剛走進老廠區,重慶晚報記者便感受到一股獨特的「兵工」風。道路兩旁廢棄廠房圍牆上繪著飛機、自行車、摩託車等圖案。圖案上的機械曲線,看起來別開生面,一下子讓廠房有了文藝範。
洋炮局1862文創園就在這裡打造。文創園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保留大量原來的車間、廠房以及其他文保建築,用舊材料、老工藝改造,給予新的生命。
B 承載幾代人記憶
當年的江陵廠,西到盤溪河為界,東到貓兒石,南到嘉陵江邊,號稱十裡江陵。從大石壩一村到九村,幾代江陵人在這裡學習、工作和生活,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65歲的周學鋒,曾是江陵廠辦公室主任,時常回廠裡轉轉。他在廠裡出生、長大、工作,這裡有他最美好的回憶。
周學鋒父母和兄妹在江陵廠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他回憶,1965年以前嘉陵江上沒橋,過河都坐輪渡,那時候叫「磨兒機」。「父親就是第一代開磨兒機的人。在大營門、貓兒石、紅巖村三點之間,來來回回。」
那時廠裡有學校、醫院、食堂、電影院、運動場,每個車間有澡堂。「整個廠區到處是防空洞,挨著鴻恩寺的山都是空的。」周學鋒說。
C 園區共6大板塊
「一期工程計劃本月開工,主要是對舊廠房進行修繕改造,所有文保建築保留原有主體結構,由專業機構進行修繕、加固,園區內植被也將得到很好保護,計劃明年初完成。」洋炮局1862文創園策劃負責人說,兩根大煙囪也將保護加固,改造後增加一些燈光效果、文創元素,讓它們成為地標。
對於園區內的防空洞,尤其是靠近山體最大的一個防空洞,約1萬平方米,洞口到洞底徑深130米,10個洞口全是連通的。「我們希望把這裡打造成為主題遊樂場。」該負責人說。
目前,從北濱路進入洋炮局1862隻有一條老路,未來還將在北濱路新開3個通道口直達園區。整個項目總體分為6大板塊:展示區、兵工文化區、時尚音樂區、防空洞記憶區、特色民宿區、港灣休閒區。還有兵工博物館、劇場、濱江商業等業態。園區直達的忠恕沱碼頭將打造一個大型遊艇碼頭,融入到朝天門—磁器口兩江遊線路中。
備受注目的嘉陵江索道有望選址洋炮局1862。該負責人透露,正在積極爭取把嘉陵江索道復建北岸的位置選定在園區內。
連結
第一炮第一槍第一車 都是在這家工廠誕生
1862年,清政府在上海松江城創辦洋炮局,招募外國工匠,指導中國工人操作,仿造開花炮彈等軍工品。
1865年,上海洋炮局遷至南京,擴建為金陵製造局,後來製造出中國第一門輪式後膛炮和第一代重機槍。
1929年,金陵製造局更名金陵兵工廠。抗日戰爭期間,遷至重慶嘉陵江邊,更名第21兵工廠。同期,湖南株洲炮兵技術研究處也遷到這裡,更名第10兵工廠。抗戰期間,第21兵工廠承擔全國60%以上軍火生產,其中包括各類炮7500門,重機槍、輕機槍、步槍超過30萬支(挺)。
1951年,第21兵工廠更名456廠,第10兵工廠更名152廠。1957年,兩廠分別改名長安機器製造廠和江陵機器廠。1958年,中國第一輛吉普車——長江牌46型越野吉普車在長安廠誕生。 記者 吳娟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