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興之墓誌》,筆畫挺直,如刀削狀,與王羲之天壤有別!

2020-12-11 意愛笑

《王興之墓誌》全稱《王興之夫婦墓誌》,是一塊墓石,這塊石頭兩面刻字,即分別刻夫婦兩志。一面刻於東晉鹹康六年(公元340年);另一面刻於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碑文共計203字。

王羲之的兄弟之墓

王興之為「書聖」王羲之從兄弟,這塊墓碑並沒有署名是誰刻的,有人推測是王興之的子女。此碑發現時還引起了強烈的討論,由此碑,說《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書法。部分碑文:

興之,徵西大將軍行參軍,鹹康六年卒,葬於丹楊建康之白石,刻石為識,藏之於墓。子閩之、祠之、鹹之、預之。宋和之(王興之的妻子),永和四年卒。合葬於君柩之右。

碑文主要是記錄了墓主是誰,以及埋葬的情況。

《王興之墓誌》稜角方整,如刀削狀,與王羲之天壤有別

《王興之墓誌》書法封著端整,字體的介於隸楷之間,平整均勻,接近楷書,簡化了隸書的一些波磔挑腳。

墓碑一面是永和四年刻的,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在永和九年寫的。但《蘭亭序》通篇遒媚飄逸,在平穩中寓有險絕,自然中兼具眾美。同為一家人,與其卻風格迥異,天壤有別。可見在同一個時期,當時流行的書風卻是風格多樣。

隸書、篆書,章草,楷書。人們寫作全憑個人喜好。喜好不同,追求不同,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書風。此碑從隸書簡化而來,由此還可以看出,隸書對楷書演變產生的巨大影響。

此墓誌,筆畫挺直,稜角方整,如刀削狀,有北朝碑刻厚重之風,倍受中外書法界人士的青睞。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歡迎關注意愛笑。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妻郗璿墓識真偽的考據
    確實,據筆者所見,原石寬度大於高度,但與《郗璿墓識》時代相近的墓碑實物和拓本,如西晉《石尠墓誌》(見趙萬裡《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等書)、王先生提到的東晉《王興之及妻宋和之墓誌》(見《文物》1965年第6期《南京人臺山東晉王興之夫婦墓發掘報告》等)、東晉《王建之墓誌》(見《文物》2000年第7期《南京象山8號、9號、10號墓發掘簡報》等)、王先生提到的南朝宋
  • 54年前,他全面否定了《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1965年,郭沫若發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從文章和書跡兩方面否定《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1964年、1965年,兩塊東晉墓誌先後於南京出土,即《謝鯤墓誌》及《王興之夫婦墓誌》。王興之夫婦墓誌王興之者,王羲之的堂兄,卒於公元341年,其夫人卒於公元348年,二人去世相隔8年,但墓誌為同一人所寫,同時,郭又根據碑文中的稱謂推斷書寫者當為興之的兄弟。
  • 《蘭亭序》真是王羲之寫的嗎?為何有這麼多人懷疑?
    如宋朝的姜夔說:「梁武(帝)收右軍帖二百七十餘軸,當時唯言《黃庭》、《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且古稱右軍善書,曰「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曰「銀鉤鐵畫」,故世無右軍之書則已,苟或有之,必其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後可。以東晉前書,與漢魏隸書相似。時代為之,不得作梁陳以後體也。然則《定武》雖佳,蓋足以與昭陵諸碑伯仲而已,隋唐間之佳書,不必右軍筆也。」
  • 王羲之不會寫楷書?你了解的楷書史,可能是錯的
    比如說王羲之《黃庭經》、王獻之《洛神賦》,我們看到唐代的張懷瓘、孫過庭在文章裡講的隸書還是指楷書。從漢代隸書到像王羲之一類的楷書發生變化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微妙的漸變過程,不是一天當中突然變的。就像以前的小女孩扎兩條辮子,什麼時候變成現在的扎一條辮子啦?不好講,因為現在還有扎兩條辮子的。
  • 毛筆進化史:東晉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毛筆,有哪些秘密
    《蘭亭集序》唐摹本東晉的王羲之就曾向宣州諸葛氏寫信求過筆,諸葛氏家族的後人將王羲之的求筆帖一直保存了唐代。那麼王羲之向諸葛氏家族所求的毛筆具體長什麼樣?兔毫就是野兔背脊上的毛聯想到唐代白居易的《紫毫筆》詩作: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
  • 書法珍品《王羲之行書字典》筆畫檢字表,更方便學習王羲之書法
    這是一本《王羲之行書字典》,以筆畫檢字表的形式來查找您要寫的字,非常的方便書友們學習,這本書幾乎囊括了王羲之全部書法作品中的字,全本459頁,分享前100頁,需要全本的可以私信我,關鍵字:字帖 王羲之,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東晉人,師從當時書法大家衛夫人,從張芝等大家吸取藝術養分,並開拓創新出了王氏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
  • 郭沫若:《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翻版。文章不是他寫的。你怎麼看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的書法擅長隸、草、楷、行,脫離了漢魏書風,影響深遠。其代表作《蘭亭序》被宋代的米芾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奠定了他"書聖"的絕對地位。《蘭亭序》是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位友人於農曆353年3月3日所作。
  • 高二適:《蘭亭序》就是王羲之寫的!郭沫若:我堅決反對!
    而郭的言論否認了唐人有王羲之書法的言論。郭認為王羲之書法當與《王謝墓誌》類似才對,要有「隸」意,史書記載唐以前的隸書就叫「楷書」,而隸書叫「八分」,孫過庭《書譜》中也有這方面的解釋,雖然楷書盛行於唐代,而從三國鍾繇開始楷書已經開始通行了。(高二適《蘭亭序的真偽駁議》這篇文章建議大家去網上看一看,文字太多,就不一一說明了。)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東晉末年,劉裕誅夷司馬氏,司馬楚之逃亡至河南汝、潁間,收眾萬餘人據長社,後降於山陽公奚斤,最終到達平城,入魏並封官拜爵,甚至娶河內公主為妻,與鮮卑貴族通婚,從而一躍成為北魏時期的顯貴。田行娶司馬氏為妻,與司馬家族聯姻,或也可從側面說明,田氏家族亦是當地的世家望族,應當具備相當規模的田產與資財,甚至也擁有自己的鄉兵和部曲。
  • 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橫法、豎法詳解
    筆畫在漢字當中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有橫、豎、撇、捺、點、鉤、折等七種形態。與楷書相比,行書筆畫之間時有藕斷絲連,筆連意不連。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必須注意三點:一是點畫要有力感,二是要有質感,三是點畫間的牽絲與折搭要自然流暢。接下來便詳細談論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橫法、豎法的詳細寫法。
  • 如何臨摹王羲之的字體,這些經驗或許對您有幫助
    很多書法高手,把王羲之的行書作為自己畢生的藝術信仰來追求,一生都在臨摹他的字體。我們先不去討論王羲之的字體如何,也不去探討王羲之的字體值不值得學習。今天我們重點來分享一下學習王羲之字體的一些心得體會。《蘭亭序》摹本01《蘭亭序》的前世今生據記載,《蘭亭序》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寫
  • 遊重慶和上海的博物館,看東晉到明代書畫!竟有王羲之的佳作!
    王羲之《上虞帖卷》,東晉。縱23.5釐米、橫26釐米。上海博物館藏。此為唐人摹本,7行共58字。《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見朋友一面,而寫的一封信。作品風格面貌屬於王羲之晚年書風。畫家以墨筆皴山畫樹,用青綠重彩渲染, 既有李成之清雅,又兼李思訓之富麗。巨然《萬壑松風圖軸》,北宋。縱200.1釐米、橫77.6釐米。上海博物館藏。此畫以水墨為基調,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蔥鬱氤氳。以全景高遠式構圖,體現出水深林密的意境。樹幹勾染多作屈曲之態,樹葉用濃淡相間的筆墨點簇。
  • 王羲之《蘭亭序》單字放大,有多美!(324字全文,值得收藏)
    羲之書 扇畫圖 (日)如拙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有記載唐太宗收了王義之3600帖的書法作品。褚遂良創作的《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右軍書記》等一共有465帖。上虞帖(唐摹本) 東晉 王羲之《上虞帖》上用的字體是草書,字體筆畫用的是筆勢靈動,姿態多變,結字布白,信手寫成。
  • 《蘭亭序》對王羲之「書聖」地位的造就
    此前,東晉雖有雅集的傳統,如庾亮在武昌的「南樓理詠」,但當時還只限於清談,沒有上升到文藝精神的層面。在蘭亭雅集中,諸名士仰觀俯察,飲酒作詩,已不僅僅是休閒和娛樂,而是具有一定主動性的文學創作活動。與會人員作出三十五首詩,多為四言或五言,主要描寫周圍風景,寄託個人情感,與此前之玄言詩大不相同,開山水詩之新境界。
  • 河北新出土一北魏墓誌,此作被埋藏1500多年,是魏楷中的「上品」
    晉楷,只是晉人所書寫的楷書字體,以衛夫人、王羲之為代表,貴在風韻,風流蘊藉;而魏楷,則是指魏碑,是我們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文字刻石的統稱,魏碑可以說是一種承上啟下,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的過渡性書體,對於之後唐楷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 王羲之書聖之名,實至名歸
    前言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在琅琊臨沂(現屬山東),後來搬到了山陰(現浙江紹興),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先後擔任過右軍將軍(所以也被人稱為王右軍)、秘書郎、寧遠將軍、會稽內史等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