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他們都掙了錢,今年我家趕緊也包2個棚。」在商都縣希森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貧困戶王俊芝正在大棚裡忙著給馬鈴薯原原種苗覆土。
王俊芝是商都縣七臺鎮喇嘛板村農民,2016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閒暇時間,她掰著手指頭給我們算了一筆帳:「每個棚栽苗7萬株,能產原原種20多萬粒,忙乎100來天就能賣錢了,純利潤能有2萬多塊呢!」
去年,該基地共流轉農民土地240畝,每畝160元,僅流轉土地一項貧困戶收入可達1120元。今年初,合作社又流轉土地859畝,規劃新建溫室大棚328個,目前陸續交工的200多個大棚被100戶農戶承包一空,其中貧困戶44戶。
據希森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總經理黃兆文介紹,基地負責提供種苗、技術指導、監督管理和產品回收,每個大棚還補貼租金3700元,農戶只要按照標準進行田間作業管理即可獲得收益。希森集團擁有國內最大的馬鈴薯組培中心,最大產能年可繁育脫毒苗1.5億株,年產脫毒原原種4億粒,目前這400多個大棚遠遠不夠。
「土蛋蛋」成了「金豆豆」。如今,馬鈴薯產業成為該區域精準扶貧的主打產業,原原種等一系列高品質薯種成為脫貧路上的一塊金字招牌。
記者:施佳麗 韓雪茹
編輯:張豔利
校對:唐默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