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必定是一場「痛苦」的經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讀博亦如是。
一名高校博導,結合自己十幾年帶學生的經驗,做出了這樣的總結:沒有痛苦的博士求學經歷是不完整的,最終成不了科研人才。
其為何這樣說?博士就一定要度過「痛苦」的求學經歷嗎?是不是博導為了讓學生為自己免費做科研而找的藉口?
有博士就直接怒斥:糟老頭子壞得很。痛苦也分兩種,有些痛苦是能幫助人成長、磨練人意志的,有的痛苦則是旁生枝節的,是扭曲心智的。
不過在辯駁之前,我們還是看看這名博導的內心獨白,看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腳。
當了多年的博導,手底下也畢業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個共性,就是這些學生大多數不願意吃苦,都覺得老師沒有給他們帶上輕鬆的路。他們巴不得老師給個題目,再給幾個想法,很快地寫幾篇高等級的論文,順利的畢業。
現實中確實有些學生就這麼畢業的,畢業成績看起來很亮麗,但是當他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個拿著博士學位卻沒有進入科研殿堂的人。就我個人的經歷,一個完美的博士求學過程必須是夾雜著痛苦的過程,不能是個一帆風順的過程。
我自己讀博士期間,有一次導師提了一個問題,快要吃晚飯的時候對我說,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到我還不熟悉的知識,於是我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英文專著,看了一個晚上,在早上7點多鐘的時候,我就明白那個問題是怎麼解答。當時我很抱怨,但是後來也明白了,這就是自我挑戰的過程。那本書至今只通讀過那一夜。
這名博導還對痛苦進行總結:痛苦意味著精力上的自我挑戰,痛苦意味著知識深度應用的挑戰,痛苦意味著知識領悟上的提高,痛苦意味著黑夜中摸索之後光明的到來,痛苦意味著自我承認的開始。
有博士對此表示認同,並列舉了自己讀博的經歷:沒有痛苦的經歷讀博士都是不合格的,還是很佩服自己導師的教育模式,把每位博士當成年輕教師培養,不只是寫文章,寫專利,項目,基金,每一項都必須參與,自己底下帶碩士,指導他們實驗,雖然過程異常痛苦難耐,但是現在畢業回頭看三年之路,值了。
很顯然,這名博導所指的痛苦是對科研追求的痛苦,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博士遭受的痛苦除了來自科研的壓力之外,更多的卻是導師個人強加的「痛苦」,這些本可以避免,卻成了導師「對付」 博士的手段。
比如下面這些吐槽的博士。
痛苦要看是哪方面的,要是先前大腦進水進了個小組,經費不夠,課題也是老闆拍拍腦袋隨便給一個,稍微花點錢就有意見,要求學生凡事都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不出來東西就說學生有問題,這樣的痛苦還是不要為好。
博士經歷磨礪痛苦是肯定有的,但導師也不是空有名卻不指導手下的學生,這樣只會給學生浪費更多無用功的時間和精力,有些人很善於用高大上的言論為不作為的導師辯解,好像學生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而導師不用盡任何的責任。
導師完全不管,恨不得學生除了跟民工一樣會幹活,最好啥都別找他煩他。很多博士考學時一腔熱情,不到一年就變得一腔怒火,說能力,現在幾個導師有能力,啥都不懂怎麼教學生?
導師必須講原則,別自己啥都不行,老要求學生這個那個的,國內多少自然基金是博士甚至碩士寫的?導師,請問你會啥?
學生自己努力是應該的,抱怨沒用,大家還是得盡力而為。不過,很多導師必須撤銷,不合格,現在很多導師自己貢獻幾乎為零,卻要求學生交100分答卷,沒有以身作則。我覺得博士應該是快樂的,至少心裡不應該有痛苦,身體累那不叫痛苦。
結語博導和博士,就像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一樣,存在對立的一面,尤其是現行科研壓力下,博士們的生存壓力也被放大了,博導要求學生做科研寫文章,多少夾雜著私心,博士豈能不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