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一年半的香港虛擬銀行牌照,落地近在眼前,首批內地獲批運營商如何攻下「銀行多過米鋪」的香港,取得一席之地?
必爭之地
所謂虛擬銀行,香港金管局給出的定義是:主要通過網際網路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
蘇寧金融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虛擬銀行與內地的直銷銀行類似,與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已經成熟的業務模式高度雷同。」
消息稱,3月底前,香港將發出首批虛擬銀行牌照,預計騰訊財付通、螞蟻金服、小米、渣打銀行(香港)、香港電訊、眾安在線及其合作夥伴中信銀行六家運營商將獲得在港通過網際網路等電子渠道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資格。
這與香港首次提虛擬銀行,已經過去了18年。早在2000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簡稱「香港金管局」)首次發出了《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條件是有關申請機構必須符合適用於傳統銀行的審慎準則,並於2012年進行更新,對是否決定發牌與虛擬銀行在香港經營的原則進行再度闡釋。2018年5月香港金管局發布的《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也是在2000年頒布基礎上修訂的。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分析認為,香港金管局修訂虛擬銀行指引和接受牌照申請,可能基於兩大背景:一是內地無物理網點的純網際網路銀行(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百信銀行等)運營效果良好,虛擬銀行的商業模式已然清晰,可資借鑑;二是近來國際金融中心競相發力金融科技,香港亦不甘於人後。
香港金管局方面表示,自牌照開放消息公布後,至少有逾50家海外及本地機構對牌照有意。據公開信息統計顯示,內地非銀行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對於這塊牌照表現熱情度更高。
香港外資銀行林立,但在申請虛擬牌照的機構中,外資銀行卻並不多,只有渣打銀行明確宣布有意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對於外資銀行和香港本土機構動力不強的原因,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香港金融從業人員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現在香港的外資銀行基本都有網上理財、移動服務平臺服務客戶。」
恒生銀行方面曾對媒體表態,「不敢說成本一定能便宜多少,成本原因使得虛擬銀行很難對傳統銀行構成多少威脅。」
薛洪言認為,對於非持牌機構而言,首先是牌照價值;對於當地銀行持牌機構而言,牌照價值有限,更多可視作金融科技的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告訴本報記者:「虛擬銀行對香港金融業來說是一種創新,業務範圍主要是零售銀行業務,而內地的網際網路銀行、直銷銀行主要集中在零售銀行業務,但也可以做一部分對公業務。儘管它的功能還沒有內地直銷銀行、網際網路銀行大,但其基於網際網路和新技術來運行,植根於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香港是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天然門戶,早已成為全球大型金融機構開拓亞太市場、輻射全球的必爭之地,同樣對於內地金融機構輻射海外市場也有重要意義。
「對拿到牌照的內地非銀行機構意義還是比較大的,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牌照有一定的含金量,進入香港市場,有助於這些機構擴大業務範圍,並向海外延伸觸角。」董希淼告訴本報記者。
打通要隘
有香港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香港市場由3家或4家最大的銀行主導,其中部分銀行還處在「安逸」狀態。這些銀行已經為其他銀行建立了一系列數字銀行系統,並佔據了市場上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很難去動搖其市場地位。這也說明了,如果運用正確的話,數字銀行可能會帶來變革,帶來「鯰魚效應」。
但內地的金融科技模式想融入香港社會也絕非易事。相信每一位到過香港的人都有感觸,在內地已經使用非常普遍的支付寶、微信等行動支付方式,在全球排名前三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卻很少見,在香港消費還是以信用卡、現金、八通卡為主。
「知道微信、支付寶,但不用。」上述香港金融從業人員告訴本報記者,他身邊金融圈的人都很少用。
「香港早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西式銀行系統,香港人也不太接受內地推廣的東西。相比微信、支付寶,香港人更願意接受APPY PAY。」一位香港券商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香港居民對虛擬銀行概念的接受度也並不高。機構曾報導過一組數據,受訪的800家中小企業中只有46%的人聽說過虛擬銀行,其中23%表明不會使用,感興趣的公司則對網絡安全和系統穩定性很敏感。
但香港的西方銀行系統也並非固若金湯。2018年5月發布的《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中明確規定「不得對客戶提出最低帳戶餘額要求或就低餘額加收帳戶管理費的要求。」
本報記者曾調研過滙豐、花旗、中銀香港等多家香港銀行,香港銀行都會對帳戶餘額有最低要求,如果低於標準,會根據不同帳戶類型收取管理費用。例如,滙豐銀行的明智理財帳戶,平均每日最低結餘5000港幣,不足者收取60港幣/月;卓越理財帳戶,平均每日最低結餘100萬港幣,不足者收取380港幣/月。中銀香港自在理財帳戶要求平均每日最低結餘1萬港幣,不足者按季度收取60港幣;中銀理財帳戶要求平均每日最低結餘100萬港幣,不足者按季度收取280港幣。
本報記者做了一個小調查,隨機問了10位在香港工作生活的市民,如果按照《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中虛擬銀行不對最低銀行餘額做要求,也不加收低餘額帳戶管理費,是否願意把錢放在虛擬銀行,10人均表示「願意」。
可見,不做最低帳戶餘額要求是內地運營商攻下香港市場的「殺手鐧」之一。
中國的頭部金融科技與支付企業將迎來一次和全球最大的銀行正面交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