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認了錯,卻不知錯在哪裡,父母要學會有效引導

2020-09-11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時候,家長容易掉入育兒陷阱,比如總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要求他認錯。可結果是,大部分孩子就會嘴上認錯,過幾天同樣的錯誤還會再有,甚至一而再再而三。

有家長在群裡問:孩子很聰明,嘴上答應悔改,結果還是會犯,是自控力不好還是記性不好?

其實這種情況,家長要先考慮自己的問題,你是想讓孩子真正知錯,還是嘴上說改行為接著錯,可能是你的側重點偏了。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家長的反應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反應。希望孩子對錯誤印象深刻的初衷是好的,但做法卻有所忽略,導致孩子犯了錯、認了錯,卻不知錯在哪裡。

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犯了以下錯誤?

孩子犯錯後家長的兩大錯誤對策

一.打罵

群裡有位家長,控制不住情緒時就會打孩子,衝著小屁股就是一巴掌,說疼倒也不疼。

可這孩子根本不長記性,越打越任性,最後還學會了還手,在幼兒園打小朋友,有次把小朋友推倒了還去了醫院。

其實,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認錯,是最不管用的,也是「後遺症」最嚴重的。

據調查顯示,被打認錯的孩子有40%不服氣,甚至抗拒,想報復;20.94%選擇忍耐,迴避,驚恐,14.8%想離家出走,甚至厭學厭世,只有極少部分的孩子有悔改。

可知,被打後孩子更容易負面情緒爆發,留下後患。

  • 經常遭打罵的孩子,會出現哪些問題?

1、親子關係疏遠

說到這想起去年的一則新聞,14歲女孩考試「失利」,又被發現有早戀現象,父母一氣之下動了手,她隨即離家出走,之後被發現墜樓身亡。

「當時她和以前一樣,什麼話也不說」,父母如是說道。

可見,儘管孩子不說,心裡還是有牴觸情緒的,加之能力還不能達到自我控制,容易釀成悲劇。

正面管教認為,懲罰只是權勢較大的人對權勢較小的人所採取的措施,希望造成一些行為上的改變,但它並不會使被懲罰者有益的技能和態度。

2、潛移默化地傳導暴力

校園霸凌一直備受大家關注,仔細了解不難發現,欺凌別人的孩子童年基本都受到了家長的暴力行為,心裡存在創傷。

因此,當他的能力達到可以欺負別人的地步,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以體現自己的力量。

3、抹殺自信心,阻礙自我意識發展

對父母的暴力選擇忍受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害怕隱藏自己的想法,自信心被抹殺,只知道照顧別人感受,慢慢迷失自己。

二.總問孩子錯在哪裡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成長過程中父母會這樣對自己說,長大後又會把其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大道理講完後就是一句:你錯哪裡了?

這樣的情形下,孩子的反應是怎麼樣的?基本可分為以下幾種:

1、孩子聽著家長的嘮叨,卻仍然想著自己的事情。

2、沒聽清家長問的是什麼,只會回答封閉式問題,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

3、出於不耐煩,表面答應心裡不服,聽不了規則,沒過多長時間還會再犯。

4、家長覺得自己很有權威,反覆說,孩子聽不完整,家長更鬧心。

父母要學會有效引導,才能讓孩子真正從精神上知錯,達到不再犯錯的目的。

積極暫停,是個不錯的應對方式:

孩子犯錯後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害怕,一種是慌亂。

害怕會讓孩子第一時間逃避問題,不正面回答,拒絕溝通;慌亂會讓孩子情緒失控,覺得自己不能控制局面,不會表達。

因此,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才能運用好技巧。

比起反覆詢問孩子錯沒錯,積極暫停更有效,比如和孩子約定一個手勢或暗號,只要說出,不管在做什麼都要停止。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先平和情緒,去冷靜空間休息一下,深呼吸、原地踏步等都可以緩解情緒。

這很考驗家長的情商,察覺孩子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

如果走不開,情緒也很難控制,不妨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比如我現在很生氣,我想冷靜一下,或者你先走開一會兒。

孩子0-5歲最重要的學習任務,就是情緒察覺和處理,能反省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傷害。

如果家長總是激進地問對錯,太過緊逼,會讓孩子沒有思考時間,內在動機被破壞了,你說再多也是徒勞。

孩子最先感受到的是家長的情緒,然後才是說了什麼,你若太過暴躁,講的大道理也就無用了。只有你先做到平和,孩子才不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尤其5歲前的孩子更喜歡察言觀色。

父母要學會有效引導孩子知錯

1、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價值

行為比語言更有效,很多孩子希望犯錯後有人指導接下來要怎麼做,而不是先被訓斥一通。

家長要做給孩子看,讓他知道即便錯了也可以再重新整理,冷靜處理以後的事情,問題不會憑空消失。

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得滿屋都是,就是不想收納,家長就帶他一起。如果孩子執意不放回,也不覺得自己不對,那就讓他承擔後果,比如不收玩具的直接後果或提前規定好的懲罰方式。

有的孩子明明已經知錯,但就是嘴硬,拒不認錯,家長可以耐心等一會,先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情緒平靜再解決遺留問題,這時強調規則才有價值。

孩子長大後身上都會有父母的影子,千萬不要只知道暴力,否則每次遇到問題,他的潛意識都會衝動、暴力。

2、遵循自然懲罰原則,不強調,不勉強

孩子需要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最好是自然懲罰,比如破壞玩具,不要總是讓他認錯,告訴他玩具壞了不能再玩,也不能再買新的,就好了。

再比如孩子傷害了別人,家長要第一時間帶著孩子道歉,同時告知孩子知道傷人的後果,比如小朋友不再和他玩,或者需要付出賠償。

家長不要強調哪裡錯,不勉強孩子認錯,他看到了自然就懂了。

比如如果孩子因為不想吃飯扔掉飯碗,很多家長的注意力都會放在摔碗上,但實際目的是讓孩子好好吃飯,因此最佳的方式是讓他餓一頓。

孩子犯錯是自我成長的過程,不一定全是壞事,你的應對態度則會直接決定他的思維認知。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孩子犯了錯、認了錯,卻不知錯在哪下次還犯?因為父母沒有效引導
    相信不少爸媽都碰到過這種令人無奈的情況,明明孩子犯了錯會乖乖認錯,但是很快就會再犯,真是妥妥的"我錯了但下次還敢"。孩子態度很乖,不頂嘴也有在認真聽爸媽教育,可就是不長記性,寶爸寶媽們也是很為難。
  • 孩子犯錯,父母的情緒決定他們是否有「有錯必改」的勇氣
    孩子小時候犯錯在所難免,這是每個人成長都必須經歷的階段,而犯錯之後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是家常便飯,犯了錯需要改正,但改正的方式卻因為父母的反應不同而有很大區別。在處理孩子犯錯這個問題上,很多父母都沒有辦法做到雲淡風輕,似乎不吼不罰就沒辦法讓孩子改正,認為只有狠狠地教育他們才能記住下次不犯。
  • 孩子犯了錯,父母如何做
    是的,都是平凡的人,怎麼會不犯錯。但孩子犯錯了,家長太多不會處理的了。犯錯的孩子實際上是最需要理解、最需要支持和幫助的,孩子犯錯,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機,如果處理得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實現重大轉折的「機遇」,就是在他犯了自認為不可饒恕的錯誤的時候。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採取不同的態度,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不能這麼做
    他們不知道自己在這樣大喊大叫的時候,臉上的神情是多麼地可怕。當然,他們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愛,所以才恨鐵不成剛。他們用這種方式,希望孩子能夠不再犯錯。這種方式或許有效,卻不知孩子這時候往往會覺得屈辱和恐懼,會覺得父母討厭自己。有很多孩子在外邊犯了錯或者出了什麼事情,都不敢對自己的父母坦誠相告, 就因為他害怕父母批評他。
  • 父母犯了錯 到底需不需要和孩子道歉嗎?
    我想在這裡做個小調查: 「如果你犯了錯,會跟孩子道歉嗎? 」我想,大部分父母會說: 「我跟他道歉,那我豈不是很沒面子!況且孩子那麼小懂什麼呀。」生活中,確實有不少家長其實都有這樣的想法。爸爸講得很帶勁,畢竟給孩子講題,很能滿足爸爸身為父親的滿足感和自豪感,然而爸爸正講得起勁時,小明突然說了一句,「爸爸,你這個等式列錯了。」 爸爸聽兒子這麼說,臉上就有些掛不住了:「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居然還給我挑起錯來了,你看清楚你沒弄懂的地方就好!」 小明也不高興,小聲咕嚕道:「本來就是你的錯,錯了還不認!」
  • 孩子犯了錯,你會打罵孩子還是誇獎孩子?聰明的媽媽這麼做
    導讀:孩子犯了錯,你會打罵孩子還是誇獎孩子?聰明的媽媽這麼做孩子犯錯是避免不了的,俗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是成年人也會犯錯,更何況是孩子呢。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犯錯的處理方法都是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其實父母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也想不出什麼更好的方法來處理,所以別無選擇。
  • 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怎麼做
    有的父母,當看到孩子在家做了錯事,或者接到老師投訴後,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輕則辱罵,重則體罰。其實孩子已經犯了錯,打罵只能讓孩子徒增恐懼。而且久而久之,這種打罵一旦成為習慣,根本就不起作用。其實,孩子在初犯錯誤時,情緒是低落的,他更需要大人的安撫。(哪怕我們成人也是如此。)因此,當得知孩子犯錯後,父母不僅要平定自己負面情緒,更要用耐心和愛心安撫孩子,讓孩子擺脫犯錯後的自責,勇敢面對現實。
  • 當孩子犯了錯,手足無措,他們需要的是安慰和引導
    媽媽看不下去,怕他太驕傲,當時就說:「不要驕傲啊,你弟弟妹妹是還小,長大了說不定比你還厲害。」兒子一聽這樣說,臉上瞬間沒有了笑容。「呦!還只能聽好話,媽媽這樣說你就不高興了,那怎麼得了啊」,她繼續說了這話。 這時兒子滿臉通紅,跑開了。她說當時沒有覺得自己的話有問題,父母提醒孩子不要驕傲,要謙虛。
  • 孩子犯了錯不要打罵,幫助孩子快樂成長
    ⑤ 產生免疫: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就打,打完孩子會覺得我已經挨過打了,這事兒就已經過去了,這不就是你的底線了麼,犯錯大不了就是挨頓打。弄髒了的牆面,也找了工人來清洗,整個過程都讓孩子看著,孩子曬得臉都通紅了,她也沒心軟留情讓孩子躲太陽。孩子的媽媽這樣做是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犯了錯就要及時道歉、承擔責任、挽回損失。如果孩子的母親當時只是以嚴厲的方式命令孩子:「快道歉!」孩子出於膽怯逃避的心理不肯道歉,她會怎麼辦?「快跟人家道歉,我說的話不管用了是吧?
  • 【學習】領導幹部要知錯認錯改錯
    一個人要完全避免犯錯,這是很難做到的。領導幹部也是人,毫不例外也會有出錯的時候。出了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錯卻不知錯、不認錯、不改錯。首先,是不知錯。有些同志由於不勤學習、不善思考、不重修養,自己明明犯了錯,也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有的甚至非常糊塗地把錯誤當成正確、把劣跡當成政績、把問題當作功勞、把毛病當作優點。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原則性、災難性的大錯誤。其次,是不認錯。
  • 「知道你哪裡錯了嗎?」父母對孩子的反問,只會讓孩子摸不著頭腦
    ,這只會讓孩子更聽不進去,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孩子會變得膽小怯弱,他們生怕犯一點錯,生怕再看到父母失望與嚴厲的態度,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只是不敢在父母面前說「不」,不敢提任何反對意見,長此以往,就會變得膽小怯弱。
  • 「你錯了沒?」讓孩子認錯不是目的,認識到錯在哪裡才是目的
    首先,可能是父母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一犯錯就對其進行打罵。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古老的教育方式至今仍然被人們推行,但是這種方式除了能逼孩子說一句"我錯了",其他的什麼也做不了,甚至起到反作用。
  • 「是我們家孩子不對」你還在替孩子道歉嗎,不要一錯再錯了
    教會孩子生活的本領,原本要比幫助孩子生活要好的多。如果孩子犯錯了,父母要學會讓孩子去主動認錯。並從在認錯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犯錯的原因,這樣才能讓孩子不斷的思考犯錯的原因,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避免出現這樣的錯誤。也能培養孩子勇於承擔的責任心。
  •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總逼迫孩子說「我錯了」,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
    這時候小麗非常的生氣,這可是她剛剛才收拾好的房間,之前也跟孩子說過,不要在洗澡的時候玩水,速戰速決,可是孩子就是不聽。 於是小麗就怒吼孩子讓孩子去房間面壁思過,等到吃飯的時候再去問孩子你知道你錯在哪裡嗎,下回還敢不敢?小麗的孩子也非常委屈和乖巧的說,我知道了,我再也不敢了。結果沒過了多久,小麗的孩子再一次犯了同樣的錯誤。
  • 丁俊暉賽中主動承認犯規,平昌裁判說說感受~孩子知錯就改的秘密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譬如去年出名的平昌冬季奧運會,那種對奧林匹克精神赤裸裸的挑戰的行為,整個世界都無語了~裁判是瞎的,但是不代表觀眾也是,連解說看到這些判決結果,只能無語地說,這就是平昌嘛。有的人明知故犯,明知不該為而為之,沒有自我控制能力,不計後果,必將付出代價,終會受到懲罰;有的人,掩飾錯誤,不敢承認錯誤,使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一錯再錯;有的人,知錯即改,顯示出強大的自控能力,使自己從此走上正道;有的人,改了又犯,沒有堅持,缺乏毅力,沒有形成習慣;有的人,死不悔改,最後只能親手葬送自己,走向滅亡。
  • 如果父母錯了,就向孩子好好說一句「對不起」吧
    雖然時代發展了,有些觀念也不再陌生,比如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比如做錯了應該向孩子道歉。但依然有不少父母不以為然,如果自己錯了,有些父母會不承認,有些父母會敷衍了事。敷衍了事的父母要麼是用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裝作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提;要麼用一兩句「行了行了,下次注意,不說了」進行強硬的結束。
  • 孩子犯了錯,讓他嘗嘗「自作自受」的滋味!
    所謂自然懲罰法則,就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他嘗一嘗「自作自受」的滋味,強化痛苦體驗,從而吸取教訓,改正錯誤。按照斯賓塞的說法,就是說,孩子犯了錯誤,造成一定的不良後果,別人不去批評、懲罰,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為所引起的必然反應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後果」,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從中得到不愉快的體驗,甚至得到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過失。這就是「自然後果的懲罰」。
  • 孩子從電瓶車跌落,被爸爸一腳踹翻,為什麼父母的錯讓孩子承受?
    那麼犯了錯的父母一定不要推卸責任,是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承認,不要認為自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沒有犯錯的時候。這樣的認知不僅會讓你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更會讓孩子也養成了遇事推卸責任的毛病。就像這位騎車帶孩子的父親,明明是自己錯了,不僅不承認,相反還動手打孩子。他的這一行為,就是推卸責任。父母錯了不推責,才是好父母!
  • 孩子不接受任何批評要打嗎?別急,這可能是父母的錯
    姐姐有時候會氣不成,伸手想要教訓侄子,但是好像對孩子一點用都沒有,他一點都沒有害怕或者改正的行為或者想法,每次都會一點沒有反映的對著即將打下來的巴掌。這真的是孩子的錯嗎?小編感覺這其中很多方面,也有父母的原因.1.
  • 孩子犯了錯,家長用這3招致勝
    孩子犯了錯,正是父母耐心引導的好機會。媽媽不是簡單粗暴地罵她一頓了事,而是教她學會懂得感恩。美國教育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孩子犯錯,是我們每個家長都不願看到的,但是,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關鍵是孩子犯了錯,家長要讓孩子從錯誤中得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