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時候,家長容易掉入育兒陷阱,比如總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要求他認錯。可結果是,大部分孩子就會嘴上認錯,過幾天同樣的錯誤還會再有,甚至一而再再而三。
有家長在群裡問:孩子很聰明,嘴上答應悔改,結果還是會犯,是自控力不好還是記性不好?
其實這種情況,家長要先考慮自己的問題,你是想讓孩子真正知錯,還是嘴上說改行為接著錯,可能是你的側重點偏了。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家長的反應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反應。希望孩子對錯誤印象深刻的初衷是好的,但做法卻有所忽略,導致孩子犯了錯、認了錯,卻不知錯在哪裡。
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犯了以下錯誤?
一.打罵
群裡有位家長,控制不住情緒時就會打孩子,衝著小屁股就是一巴掌,說疼倒也不疼。
可這孩子根本不長記性,越打越任性,最後還學會了還手,在幼兒園打小朋友,有次把小朋友推倒了還去了醫院。
其實,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認錯,是最不管用的,也是「後遺症」最嚴重的。
據調查顯示,被打認錯的孩子有40%不服氣,甚至抗拒,想報復;20.94%選擇忍耐,迴避,驚恐,14.8%想離家出走,甚至厭學厭世,只有極少部分的孩子有悔改。
可知,被打後孩子更容易負面情緒爆發,留下後患。
1、親子關係疏遠
說到這想起去年的一則新聞,14歲女孩考試「失利」,又被發現有早戀現象,父母一氣之下動了手,她隨即離家出走,之後被發現墜樓身亡。
「當時她和以前一樣,什麼話也不說」,父母如是說道。
可見,儘管孩子不說,心裡還是有牴觸情緒的,加之能力還不能達到自我控制,容易釀成悲劇。
正面管教認為,懲罰只是權勢較大的人對權勢較小的人所採取的措施,希望造成一些行為上的改變,但它並不會使被懲罰者有益的技能和態度。
2、潛移默化地傳導暴力
校園霸凌一直備受大家關注,仔細了解不難發現,欺凌別人的孩子童年基本都受到了家長的暴力行為,心裡存在創傷。
因此,當他的能力達到可以欺負別人的地步,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以體現自己的力量。
3、抹殺自信心,阻礙自我意識發展
對父母的暴力選擇忍受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害怕隱藏自己的想法,自信心被抹殺,只知道照顧別人感受,慢慢迷失自己。
二.總問孩子錯在哪裡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成長過程中父母會這樣對自己說,長大後又會把其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大道理講完後就是一句:你錯哪裡了?
這樣的情形下,孩子的反應是怎麼樣的?基本可分為以下幾種:
1、孩子聽著家長的嘮叨,卻仍然想著自己的事情。
2、沒聽清家長問的是什麼,只會回答封閉式問題,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
3、出於不耐煩,表面答應心裡不服,聽不了規則,沒過多長時間還會再犯。
4、家長覺得自己很有權威,反覆說,孩子聽不完整,家長更鬧心。
父母要學會有效引導,才能讓孩子真正從精神上知錯,達到不再犯錯的目的。
孩子犯錯後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害怕,一種是慌亂。
害怕會讓孩子第一時間逃避問題,不正面回答,拒絕溝通;慌亂會讓孩子情緒失控,覺得自己不能控制局面,不會表達。
因此,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才能運用好技巧。
比起反覆詢問孩子錯沒錯,積極暫停更有效,比如和孩子約定一個手勢或暗號,只要說出,不管在做什麼都要停止。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先平和情緒,去冷靜空間休息一下,深呼吸、原地踏步等都可以緩解情緒。
這很考驗家長的情商,察覺孩子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
如果走不開,情緒也很難控制,不妨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比如我現在很生氣,我想冷靜一下,或者你先走開一會兒。
孩子0-5歲最重要的學習任務,就是情緒察覺和處理,能反省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傷害。
如果家長總是激進地問對錯,太過緊逼,會讓孩子沒有思考時間,內在動機被破壞了,你說再多也是徒勞。
孩子最先感受到的是家長的情緒,然後才是說了什麼,你若太過暴躁,講的大道理也就無用了。只有你先做到平和,孩子才不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尤其5歲前的孩子更喜歡察言觀色。
1、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價值
行為比語言更有效,很多孩子希望犯錯後有人指導接下來要怎麼做,而不是先被訓斥一通。
家長要做給孩子看,讓他知道即便錯了也可以再重新整理,冷靜處理以後的事情,問題不會憑空消失。
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得滿屋都是,就是不想收納,家長就帶他一起。如果孩子執意不放回,也不覺得自己不對,那就讓他承擔後果,比如不收玩具的直接後果或提前規定好的懲罰方式。
有的孩子明明已經知錯,但就是嘴硬,拒不認錯,家長可以耐心等一會,先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情緒平靜再解決遺留問題,這時強調規則才有價值。
孩子長大後身上都會有父母的影子,千萬不要只知道暴力,否則每次遇到問題,他的潛意識都會衝動、暴力。
2、遵循自然懲罰原則,不強調,不勉強
孩子需要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最好是自然懲罰,比如破壞玩具,不要總是讓他認錯,告訴他玩具壞了不能再玩,也不能再買新的,就好了。
再比如孩子傷害了別人,家長要第一時間帶著孩子道歉,同時告知孩子知道傷人的後果,比如小朋友不再和他玩,或者需要付出賠償。
家長不要強調哪裡錯,不勉強孩子認錯,他看到了自然就懂了。
比如如果孩子因為不想吃飯扔掉飯碗,很多家長的注意力都會放在摔碗上,但實際目的是讓孩子好好吃飯,因此最佳的方式是讓他餓一頓。
孩子犯錯是自我成長的過程,不一定全是壞事,你的應對態度則會直接決定他的思維認知。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