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發展現狀
從1995年廣發銀行推出我國首張參考國際標準的信用卡誕生伊始,到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信用卡業務在我國飛速發展,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信用卡的發行量已達到7.46億張,人均持卡量為0.53張,市場潛力巨大。
信用卡很大一部分的不良風險來自於信用卡用戶同時向多家機構或者借貸平臺借款,借東牆補西牆,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影響,部分信用卡用戶的收入不穩定,債務風險提高,產生了很多不良貸款。
今年的新冠疫情對整個信用卡市場業務鏈條都產生了較大的衝擊,根據招商銀行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招商銀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貸款240.75億元,同比增加107.98億元。截至9月末,信用卡貸款不良率為1.78%,較上年末上升0.43%個百分點。
銀行信用卡新增發卡量減少,意味著信用卡業務已經受到疫情影響。可以從信用卡貸款餘額的下滑中看到,線下消費金額在疫情中降低,同時信用卡用戶的消費也逐漸趨於理性。
但,即使沒有疫情影響,也能發現,各大銀行的信用卡發卡量增速也在下降。究其原因,很明顯,線上金融透支類支付產品,例如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等的快速發展對線下信用卡業務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同時由於我國信用卡市場逐的漸飽和,信用卡的附加優惠吸引力下降,導致信用卡增量在未來看似已經十分有限。
不過,隨著我國新冠疫情的防控態勢持續向好,以及包括對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係、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與國泰民安戰略的關係等各種認知的不斷成熟,各大銀行的信用卡貸款額或將開始逐步恢復增長。
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化進程
可以看到,從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以來,各大銀行都在推進信用卡的數位化進程,雲閃付、數字支付、網絡支付都在不斷地迭代更新,我們日常的網絡消費、行動支付消費大部分都支持了信用卡消費,而且很多銀行上線了各種無實體的數字信用卡。
根據北京銀行發布的2020年半年報顯示,北京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聯合京東商城等主流消費平臺展開了線上營銷模式,同時優化了網申模型,推出了自動分期業務,推廣i分期線上化和「碼上來客」進件模式,新增了6個網申渠道,信用卡網申累計拓展用戶同比提升10%。
當前,圍繞5G、AI等新技術,充分賦能銀行信用卡核心系統,全力推進銀行信用卡業務數位化轉型,加速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中信銀行2020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作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雲架構信用卡核心業務系統StarCard,在運行效率和智能風控方面都可圈可點。
隨著5G時代的到來,APP客戶端已經成為各大銀行搶佔市場的重要一環。APP是智能網際網路時代方便消費者使用信用卡的重要工具之一,如何利用APP讓信用卡用戶感受到信用卡的便利性,讓APP從輔助工具轉向核心數字平臺,構建數字智能化平臺提供金融生活服務是各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力數位化轉型的方向。
例如廣發銀行的「發現精彩」APP,月活用戶已經超過1800萬,著重打造的本地生活生態圈模式,利用APP將用戶的出行、購物、餐飲等領域一站式打通,成為囊括各種服務功能的一站式平臺。
結語
當今社會是資訊時代,尤其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銀行信用卡中心可以根據用戶的習慣、愛好推出相應的產品,充分利用5G、AI、區塊鏈、大數據、邊緣計算等金融科技技術,提升信用卡生態鏈的服務質量,更高效、便捷、個性化的服務信用卡用戶。
一方面,信用卡多樣,但消費者要合理使用,理性透支消費;另一方面,信用卡是商業銀行給予個人客戶的短期信用額度,由個人的良好徵信獲得,而各大銀行信用卡中心要獲得用戶的長期信用額度,則由信用卡中心的高質量誠信服務來贏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未來的路還很長。
(文/朝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