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跟你經歷著同樣的情感波折。你開心的時候恰好他也在開心,你難過的時候恰好他也在難過,你遇到人生最重要的轉折的時候他也一樣即將走過拐角……聽起來玄乎又毫無科學依據,像神神叨叨的感性文學。
好,那我們換個問法,你是否經歷過正在思念某個人的時候手機響了,恰好就是你想念的人打來的?你是否經歷過正在和別人談論某人時,推門而入的正是話題中的主人公?你是否沒來由腦子裡想到一樣美食,回家後看到媽媽擺上桌的正巧是它?我們這一生,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巧合,也許你並不在意,但如果願意,可以聽聽我的解釋,它要比我們想像的更浪漫。
我們總是把科學理性跟哲學感性放在兩個完全相對層面上,認為任何事態經過科學分析後都變得冰冷乏味,明明有那麼多值得你用夢幻理想化去看待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打破幻想?直到科學家們把它擺在檯面上——量子糾纏。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當年愛因斯坦因為在量子世界裡完全把自己經典力學世界的相對論打破,導致他最後的那些年一直在研究量子力學,但最終沒能研究明白。
原本,這種極具科學性的高深東西,不該我們普通人涉獵。直到2017 年6月16日,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裡量級的量子糾纏,把兩個纏結的量子衛星分隔在餘種種相聚幾千公裡的地方,一個形態改變,另一個同樣改變,並未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這成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興趣,量子糾纏現象的存在讓我們更合理地解釋了緣分與巧合。我們無法解釋是否有什麼超光速的能量給予兩個量子什麼信息的傳遞,告訴它們彼此,我即將要發生改變,但它們就是同時改變了。
我們的思想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事實存在。所以我們的心靈是否也正在受到量子糾纏的影響?在宏觀世界裡,我們就是微粒,而在微觀世界裡,微粒就是我們。科學家們說,世間萬物都存在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既是波的形態,又是粒子的形態。我們有理由相信,當物理狀態的我站在人們面前時,在人們眼裡,我就是粒子狀態,而當我觀察周遭思考判斷時候,周遭的一切又被我的波形態影響著……
人為何害怕孤獨?因為要證明「我」的存在,人為什麼追求價值?因為要證明「我」的存在。於是,在這個世界裡,有另外一個人,或者很多人,與我們存在著量子糾纏,我們改變的同時,他們也在改變。或許相隔萬裡,這一生都不會遇見,但想到我們之間存在的聯繫與糾葛,好像也沒那麼孤獨了吧?
此刻你與誰的巧遇或邂逅,也許本不是偶然。你們早就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微觀的世界裡遇見,共享形態,實現量子糾纏。最終,在一次又一次的改變裡越來越近。
科學的浪漫聽起來,比童話更美,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