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事不出,不知誰近誰遠;人不品,不知誰濃誰淡。」
世上的事,只有經歷過,才能知冷暖;周圍人,只有相交過,才能見人品。
人品難辨,不經一事,不懂一人。
一個人的人品如何,能夠通過這三件事來驗證。
1
看他面對利益時的態度。
古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都喜歡利益,所以利益最能看清一個人。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會扯下偽裝。這個時候,通常是識人、辨人的最佳時刻。
世事熙攘皆為利往,真想認識和了解一個人,利益是最好的試金石。
利益的衝突就像一塊試金石,往往能映射出人品的真實形態。
面對生活的難關,再深的情誼,倘若只建立在利益之上,就會讓彼此失去信任。有的人看起來精明算計,不願損失分毫,殊不知最終涼了人心,也難覓知己。
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良心,可以不要親情友情,可以拋棄道義,這樣的人你還敢相信嗎?
而如果一個人在利益面前,不會放下內心的原則,依然堅守道德的底線,能夠以人倫親情為重,那這個人絕不會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
人都是自私的,但只有那些愛財卻取之有道,追名逐利卻不越過底線的人,才是人品好的人。
君子輕利益,重感情,少計較,多寬容,懂得切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說話、做事都讓人感到舒服,好似深藏在水底的湧流,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內心深處卻擁有一種強大的力量。
利益面前,最容易看到真實的人品。
君子,心中存有道義和良心的堅守,所以不會為了利損害德義;小人,都是以「利」為標尺來做權衡,經常違背道義公德,甚至無所顧忌。
君子之間的交情,並不因利益驅使而改變,小人之間的交往,卻多因利益驅使,利益過後,人與人如過眼雲煙。
面對利益,不衝動,不貪婪,淡然處之,才是一個人品行最大的閃光點。
而為了蠅頭小利,放棄底線,出賣別人,賠上良心的人,不過是愚蠢的小人罷了。
眼中只有金錢,不顧感情道義。
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是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主,甚至可以不擇手段。
為了金錢,可以背信棄義,為了好處,可以恩將仇報。
唐代的宋之問詩寫得好,但人品不怎麼樣,他為了升官,經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吹捧武則天。武則天有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宋之問奴顏婢膝,竭力巴結,甚至為張氏兄弟提尿壺,把文人的臉丟盡了。
後來太子李顯復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被貶到嶺南瀧州作參軍。他瞞著朝廷,偷偷逃回洛陽,躲在好友張仲之家裡。當時武則天雖然死了,但武氏殘餘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
一天,張仲之在家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無意中聽到了,立刻指使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有功,不僅私自逃回洛陽一事不再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
唯利是圖,圖了自己的利益,卻失了做人基本的道德良心。
人活一世,可以愛財,但不能不擇手段,去謀財。可以圖利,但不能斤斤計較,去算計。可以貪心,但不能昧著良心,出賣人。可以無能,但不能傷天害理,毀品行。
人品不好的人,會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而人品好的人,不會因利益違背良知。
人品好的人,再難也不會不坑蒙拐騙;再苦,也不算計利用別人。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被罷免官職後,家裡十分困難,連吃的東西都沒有。
一天,孟信外出辦事後,他的家人實在太餓了,又沒東西吃,他們便想起了家裡還有頭病牛。
於是他的家人將病牛拉去集市,隱瞞了病牛的實情,將牛賣給了別人。
孟信回家知道後很生氣,認為家人在欺騙別人。
他立刻找到買主,告訴買主實情,並把錢財退還給買主。
後來,孟信不賣病牛的事很快傳開了,連皇帝都聽說了。
皇帝認為孟信是一個人品端正的人,值得為自己所用,就立刻派人召他進京,封他做了官,直到年老才榮歸故裡。
孟信即使身處逆境,依舊堅守自己的底線,這樣的人品值得敬佩。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只有不貪利忘義的人,才值得你的信任和託付。
在利益面前還能保持道德操守,注重信譽的人,一定是一個可靠的人,是一個真正的君子。
人品好的人,即使在利益面前,也會堅守自己的底線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