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屋簷下有個麻雀窩

2020-12-15 原創文苑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作者簡介:於福明,山東乳山作協會員,喜歡讀書寫作,乘著文字的翅膀,用心飛翔,文字到達的地方就有遠方,心靈到達的地方就有生命的體香。發表文章百餘篇。各級徵文比賽多次獲獎。有多篇文章入選各級圖書。

屋簷下有個麻雀窩(散文)

晨光熹微,朝霞滿天。早晨起來,透過窗戶,我猛然發現,老屋東廂房屋簷下,有兩隻褐灰色的小麻雀鑽來飛去。細看,它們嘴裡都銜著軟草羽毛,看樣子它們是要在這裡安家落戶。

兩隻小麻雀一點都不怕人,可能是累了,它們索性站在院子的晾衣繩上,嘰嘰喳喳歡叫著,好像在暢談著美好的新生活。

我出神地望著這兩隻灰不溜秋的小不點,仿佛望見了童年的年少頑皮。

那個時期,麻雀還被列為「四害」之一。年少頑皮的我們常常以捕捉麻雀為樂。

不必說上樹掏鳥蛋,也不必說上山找鳥窩,單說玩彈弓打麻雀的糗事吧。那個時候鄉村男孩子有誰沒玩過彈弓呢。彈弓製作簡單,就是找到一個合適小樹杈或者用鉗子把鋼絲折成u字形狀,兩端系上有彈力的皮條(一般是用自行車舊內胎裁剪而成),然後在皮條中間系上一個包裹彈塊的皮兜,如此這般,彈弓便大功告成了。常常是,二三個小夥伴手拿彈弓,輕手輕腳來到樹下,屏息凝神,拉弓打雀,小麻雀卻是機靈得很,不是容易打到的。有時,它們會敏捷地在屋脊房坡上蹦來跳去,引逗你來打它,結果沒打著麻雀,卻遭到房屋主人的大聲責罵。

河邊小樹林是我們最愛去的地方。這裡,樹多,麻雀多。在這裡可以無所顧忌打麻雀,一頓亂射,居然可以打下幾隻麻雀來。打下來的麻雀,一般都是就地用火燒著吃了,常吃個大花臉,但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刻。

夜晚,有些大一點男孩子還會拿著手燈,去屋簷下照麻雀。有人住的房屋,麻雀斷然是不敢來此築巢的,它們只在幾處閒置的房屋絮窩。反正我是不敢晚上照麻雀的,至多是一個小跟班。有一次,一個男孩子在屋簷下照麻雀,麻雀沒照著,卻被蝙蝠咬了手,生了瘡,讓人很是害怕。

我最喜歡的是用器物罩麻雀。至於說是不是因為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才喜歡這種捕捉麻雀方式的,我也說不好,我只知道這種方式捉麻雀既文明,也有樂趣。這種方式捕捉麻雀正如《故鄉》裡寫的一樣:「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有一次,我捉住了兩隻小麻雀,看它們可愛的樣子,我決定把它們放進籠裡養著玩,可它們卻不買帳,也許是自由慣了,任憑你千呼萬喚,送米送飯,它們就是不吃不喝,最後絕食而亡,心莫名的疼。這也讓我明白,麻雀雖小,卻也有著它的尊嚴。

那時候,由於麻雀不受待見,麻雀大量減少,它們大都選擇留守深山僻野。

如今,麻雀早已「平反」,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沒有誰會對一隻小小麻雀過不去,鄉村麻雀急劇增多起來。它們迎著朝霞飛,伴著夕陽歸。麻雀已成為古樸村莊一道獨特風景。

在鄉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和諧畫面:幾位老人坐在樹下聊天,幾隻小麻雀就在他們身前身後蹦來跳去,嘰嘰喳喳,好似在和老人們親密交談……

嘰嘰嘰,喳喳喳,小麻雀的歡叫聲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

「爸,還是把麻雀趕走吧,咱不能讓它在自家院子裡絮窩。」我對父親說。

「它願意絮窩就隨它的便吧,它過它的,咱過咱的。」父親這樣說,我還能說什麼呢?

麻雀,從過去的不受人待見到如今和人親密有間,折射的不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活嗎?

這時,太陽升起來了,金燦燦的陽光灑滿農家小院。北面正房屋簷下,兩隻燕子翩然起舞,呢喃有歌;東面廂房屋簷下,兩隻麻雀歡呼雀躍。這是多麼生動有趣的畫面!

相關焦點

  • 《蒙田隨筆》:充滿哲理性的散文
    《蒙田隨筆》中譯本眾所周知,法國作家蒙田的隨筆是西方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或者可以去掉之一)。和培根的隨筆相似(當然,蒙田的時代要更早),也是以說理為主,充滿哲理性的散文。蒙田的隨筆有一百多篇,而這部《蒙田隨筆》選集(中華書局,2018)共收錄有其中的二十篇文章。喜歡引經據典,這是蒙田寫作手法的特徵之一。其中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哲學家的觀點看法,二是歷史事件,三是詩人的詩句(充滿哲思的)。不難發現,蒙田所喜歡引用的經典多為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畢竟那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就像我們古代作家言必稱四書五經一樣。
  • (原創)清明節緬懷祖先隨筆小散文!
    【原創】清明節緬懷祖先隨筆小散文!又到周末了,我寫篇隨筆小散文來放鬆一下身心吧!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節日,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古人云: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且看宴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在家族聚會中還真有那麼點意思。哈![憨笑]在大家都向權貴敬酒的時候,我卻關注略顯寒酸的五叔。記得我們去他家做客的時候,他家供奉著天地君親師的儒家牌位,這令我由生敬意。怎麼說呢?
  • 《蒙田隨筆》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之一
    《蒙田隨筆》是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蒙田創作的隨筆集,於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該作內容包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於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該作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該作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作者所感覺的自我。2.他所體會的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3.他所理解的現實世界。全書共107章,涉及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內容。
  • 暑假經典書單系列:5本名家散文隨筆
    或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該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20世紀70年代,三毛因《撒哈拉的故事》一舉成名,「三毛熱迅速從臺港橫掃整個華文世界。叛逆、流浪、愛情加上文學夢是大多數三毛迷的關鍵詞。因為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決,就先在沙漠的磷礦公司找了個職位,提前在沙漠等著自己美麗的新娘。然後,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定居,白手起家。心靈的饜足終究促使三毛將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匯聚成一篇篇以沙漠為背景,充滿異域風情的散文故事一一《撒哈拉的故事》。2.
  • 能人回村,「麻雀窩」變「鳳凰巢」
    □本報記者 董卿 從春龍 劉暢  本報通訊員 王聰 周淵浩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馬家溝村,離大海只有2.5公裡,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山村。村子就坐落在幾條山溝的交會處,雖然坐擁近6000畝土地,人口卻越來越少,不少人舉家搬遷,發誓再也不回這窮山溝。
  • 生死存亡中走出來的一碗麵 黑龍江雞西美食散文隨筆
    生死存亡中走出來的一碗麵 黑龍江雞西美食散文隨筆黑龍江這種美食 被稱為冷麵王子 是中朝混血兒 現做現壓的好吃!標籤:美食旅遊餐飲主食麵食、黑龍江美食小吃、黑龍江雞西、雞西冷麵、美食文化散文隨筆雞西冷麵,早先該算是中朝混血兒。一八六幾年朝鮮遭災,人們一路頂著俄羅斯和清政府兩道封鎖,最終帶著冷麵跑到了黑龍江成了朝鮮族。冷麵從朝鮮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到傳入國內經過改良又發展了一百多年。
  • 關於《蒙田隨筆》的隨筆
    看完了80多萬字的《蒙田隨筆》。好多年沒閱讀文學作品了,聽說蒙田是隨筆這一體裁的發明者,自己平時雜亂無章、嘮嘮叨叨書寫的那些東西也算是隨筆,飲水思源去翻翻祖師爺的作品也好。從1572年正式開始寫作,到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時間內,斷斷續續寫出了《蒙田隨筆》這部被稱為「生活的哲學」的宏篇巨著,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寫作的時期正好是明朝萬曆的早期。就西方而言,文藝復興運動已經開始,啟蒙運動尚未開啟。他比培根、莎士比亞要大上30來歲,對兩位巨子都有過很大的影響,培根的散文直接脫胎於蒙田隨筆,而莎士比亞則時常從蒙田這裡尋找靈感。
  • 散文隨筆:孟婆湯
    世上多少的繁華煙塵為你留存,喝下這碗孟婆湯,說什麼悲悲喜喜,不再有歡笑,悲傷,莫名的淚滴,漫長的生命疾馳而過,來不及嘆息。散文詩處女作《荒原》發表在《散文詩世界》,作品散見於《散文選刊》《散文詩世界》《山東文學》《詩神》《散文詩》《作家報》《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泰安日報》等報刊。曾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徵文佳作獎,廣西文聯詩歌獎,甘肅文聯、敦煌市人民政府全國敦煌詩文徵選優秀作品,長江文藝出版社徵文優秀獎,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旅遊局「謳歌新時代 禮讚大武漢」徵文優秀獎等。
  • 烈血書包心上掛「雲詩文刊ZD279期」散文隨筆
    烈血書包心上掛【雲詩文刊ZD279期】散文隨筆原創:雲石雲詩文刊今天散文隨筆對於學生一代,起到了以先烈為激勵源泉,使奮發向上有了動力。風骨可鑑。所謂詩眼,就是一首詩中的點睛之筆,是全詩裡最傳神、最精彩、最關鍵、最能表達主旨的部分,常為一字或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眼就在一個「綠」字上。即增加了全詩的感染力,又增加了詩味。所以,凡為詩者,通過鑑賞,提高自己,不是不為一條好道。
  • 閆憲:薔薇花開散文園
    之後相識,聊其創作道路,談及文學性的小見大,正能量後,有文風改進。形成一種隨筆的散文,並以抒情佔據。其實,文學作品都是抒情的,沒有情的文字組成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是打動不了人心的。人是感性動物,生活在感情裡。王莉的作品漸漸的形成一種於抒情,抒意,抒寫社會責任感的關係上,小文開始向大作用上邁進。
  • 張林華:黑金 | 散文隨筆
    每天晚飯後到被迫熄燈睡覺這段時間,有四五個小時,幾乎無所事事,除了少數幾個熱衷於下一種簡單的「陸戰棋」,直到爭得面紅耳赤才肯收場以外,大部分人,包括女生,只能三五成群地扎堆聊天吹牛。或站或蹲,聚在宿舍門前小小的坡地上,國際國內,海闊天高,沒什麼顧忌,聊到什麼算什麼,聊到哪兒是哪兒,非聊個痛快不肯罷休。與平原地區的太陽比,山裡的太陽總是會早早地躲藏起自己的身影。
  • 《蒙田隨筆》:這裡有我們喜歡的寫作方式以及生活的哲學之美
    在「百家號」的文學樂園裡,經常讀到文友們寫作的隨筆。這些文章短小精悍,語言靈動,或感悟生活,或評析人情世態,發人深省,令人深思。靈感閃現的那一刻,一點思考,一點感受,從內心深處流淌,飛花濺玉般,自由奔放,絢麗奪目。隨筆這種文學創作形式是由法國散文家蒙田所創造的。
  • 「生活隨筆」餘梅散文:一隻舊茶盅
    也因為喜歡這方寸之間的詩畫相映成趣,拿在手上琢磨著,情不自禁讚嘆這個舊東西好有味!然後她說:「果個破東西,看得中就拿去」。「哦,還有個盅,是與這個蓋相合的,在另一個壇口上蓋著」,我跟在她後面,越發好奇。她取下盅遞給我看,盅四周四君子畫與蓋上一模一樣!平生第一次親見這樣的舊物,不是一般的陳舊,但暗沉的花依稀可見,倒過來觀察底部居然有紅紅的四個印字,當時沒有辨認清楚,是後來認全的。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講授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時候,課文第9自然段中作者猜測自己之所以被送到三味書屋去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據我的語文老師講,這是魯迅先生在罵人,這梁家是指文人梁實秋。他還進一步解釋說我們本地人有給人「扔磚頭」一說。這話倒也沒有錯,乾縣有在背後給人扔黑轉頭一說。
  • 乾貨:散文的寫法
    《淚與笑》與《春醪集》可以稱得上是現代中國散文的奇異之作,深得英國小品文神髓,那種閒淡有味的隨筆真可謂是「此曲只應天上有」。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梁遇春的作品依然無出其右,他的寫作風格在當代並無傳人,坊間許多的所謂的隨筆基本上是形似而神不似。也許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練習文筆每天寫點隨筆是個好的方式
    小學初中階段主要寫作的文體是記敘文,並且一般是敘事性的記敘文,可是學生的生活相對單調,很容易就沒有什麼可寫的了,更何況在生活中找那些有起因、經過
  • 用英語寫散文得了諾貝爾獎的布羅茨基,為何卻用俄語寫詩?
    圖說:布羅茨基詩歌鑑賞會現場 官方圖88歲高齡的婁自良闡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布羅茨基是因為英語隨筆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英國《泰晤士報》讚揚布羅茨基是最偉大的英語隨筆作家之一。」他認為,雖然布羅茨基是詩人,但是他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最受推崇的就是隨筆、評論以及公開講演。
  • 何光燕:也說平臺徵文賽|隨筆
    文學天空關注原創,主發小說、散文和詩歌等作品。如果你喜歡文學天空,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文學天空。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文學天空散文隨筆眾所周知文點擊率僅代表一個讀者點開了別人的文章,又有幾人真認真仔細閱讀過?恐怕在如今的社會裡真沒多少人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篇文章。讚賞金除了真喜歡作者文的純讀者外,其它的讚賞都是作者與讚賞人之間的互贊禮償往來行為。一篇點擊率高讚賞金多的文不一定完全就是一篇真正的好文,僅說明作者人氣好而已。
  • 回首散文寫作路,黃昏給了他啟示,從中可以讀到人間的氣息
    早期寫音樂隨筆,人家給你貼上標籤,「他是寫音樂隨筆的」。現在不喜歡這種標籤,好像自己佔了音樂的便宜。因為你寫音樂隨筆都是有音樂在先,不管他是莫扎特還是勃拉姆斯,曲子肯定有了,然後有了人家的評論,又有你的評論。伊格爾頓說得更絕,任何一種文學評論都算不上是文學。什麼是真正的文學呢?文學必須是獨創的,是一個作家才華的體現。
  • 隨筆小記:隨筆這一文體是一種偉大的發明
    隨筆這一文體應該被列為一種偉大的發明。它不需要什麼中心思想,不需要咬文嚼字,不需要推敲結構,而且很能直接表達情緒而不必用什麼飄渺而繁瑣的修辭手法。高興就寫高興,難過就寫難過,憤怒就寫憤怒。詩歌,散文,小說,這些是正統的文學體裁,每一個作品的創作都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然後如果成品不能被讀者接受,那就全都白費力氣。作者費那麼大功夫去雕琢一個作品為的就是能夠使作品對讀者造成普遍而廣泛的影響,如果壓根沒人搭理自己的作品,那對作者的打擊必然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