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回村,「麻雀窩」變「鳳凰巢」

2021-02-08 大眾數字報

  編者按 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山東的光榮使命。山東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定扛起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政治責任。
  當下,全省各地正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持之以恆地抓好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再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加快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連日來,本報選派多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調查採訪,聚焦各地鄉村振興的創新創造,著力挖掘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推出一組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董卿 從春龍 劉暢  本報通訊員 王聰 周淵浩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馬家溝村,離大海只有2.5公裡,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山村。村子就坐落在幾條山溝的交會處,雖然坐擁近6000畝土地,人口卻越來越少,不少人舉家搬遷,發誓再也不回這窮山溝。
  就是這樣一個「麻雀窩」,近幾年卻成了遠近聞名的「鳳凰巢」:2017年,村裡接待中外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麻雀窩」變「鳳凰巢」,馬家溝村有何秘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兩年俺村能有這麼大變化,離不開紮根俺村的優秀人才。」記者見到的很多馬家溝村民,都有這樣的心聲。
  上世紀80年代,馬家溝也曾有不少村辦企業,是江北地區最大的蠍子養殖基地。但到90年代,由於盲目投資、管理不善等原因,村辦企業紛紛倒閉,村集體負債上千萬,村委房屋破敗不堪,工作一度處於荒廢狀態。
  「我剛上任,就因為村裡的債務問題被抓進去了兩天半。」回憶起那段日子,70歲的老村委會主任馬順盛還記憶猶新,從1998年到2004年,村裡六年沒有「兩委」班子,不少村民舉家搬遷。
  就在大家「無計可施」之時,一個人的名字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他就是馬繼業。馬繼業當時在離村不遠的劉家溝鎮工業園區經營自己的彩印包裝廠,年產值五六千萬元。馬繼業的妻子馬繼敏告訴記者,當時不少人勸馬繼業別去接這個爛攤子。但2004年,倔脾氣的馬繼業在村民的歡呼聲當選了村委會主任,2007年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馬家溝既不靠海,也沒有礦產,靠什麼發展?眼前的綠水青山,就是咱的寶貝!」在馬繼業的帶領下,馬家溝村展開了大討論,終於找到了前進方向。
  2009年,馬家溝村多方籌措資金髮展經濟苗木200餘畝,當年就為村集體增收近百萬元。現在,經濟苗木成為馬家溝重要的經濟來源。
  2012年,緊鄰煙蓬旅遊黃金線的馬家溝,又進軍鄉村旅遊業。鄉村旅遊投入大,周期長,馬繼業把算盤打到了自己的包裝廠上。他把廠子和車抵押了四千多萬元,又從帳上拿了兩千多萬元,通過這些資金流轉,再加上上級政策支持,馬家溝的荒山野嶺變了樣,建起了集葡萄酒品鑑、親子遊樂、果蔬採摘、特色餐飲、民俗體驗、溫泉洗浴養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閒度假勝地。
  馬家溝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錦鵬告訴記者,2017年公司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加上今年夏天投入使用的水上遊樂場、熱帶溫室大棚、精品民宿等項目,預計今年能達到3000萬元,明年達到5000萬元。」
  除了馬繼業,記者在馬家溝村還發現了不少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能人。 
  村裡的園林主任楊仍閣,以前曾擔任蓬萊市園林處主任,退休後被請來給村裡做園林規劃。在楊仍閣幫助下,馬家溝村打造了一片花海,從2016年開始,每年五一假期都會舉辦「百花節」,今年剛剛結束的「百花節」每天吸引上萬名遊客來村旅遊,實現綜合收入近百萬元。
  此外,近年來煙臺市先後安排2名90後大學生村官來村,還選派了第一書記到村裡任職,在這些「能人」指導下,馬家溝村先後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高效節水等項目,現在村裡果園澆水全部用上了噴灌技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馬家溝村還積極培育後備幹部,不斷引入「土專家」「田秀才」等實用型人才,鼓勵青年人來村創業,培養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2017年,馬家溝實現來村務工人員和外出打工人員基本持平,迎來了化解村莊「空心化」的可喜拐點。

相關焦點

  •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發布時間:2019年12月08日 15:29 來源:中新網湖北   這是保康縣「四個一批」選優配強村級領頭雁,實施「能人治村」工程,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保康縣委始終把「能人治村」作為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加快推進山區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的重要舉措,通過從本村致富帶頭人中選一批、從在外創業能人和退役軍人中引一批、從機關優秀幹部中派一批、從退休幹部中反聘一批「四個一批」的辦法,選優配強村級領頭雁,充分激勵和引導能人返鄉創業,支持和服務能人幹事創業,放大能人效應,激活農村發展「引擎」,闖出了一條能人治村、能人興村、能人強村的新路子。
  • 【湖南鄉村振興探索】郴州市北湖區三合村:能人回村造景區
    周峰 攝湖南日報記者 顏石敦 通訊員 羅玉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因為能人王碩豐回村,變成了國家3A級景區。小橋、流水,白牆黑瓦掩映在樹木叢中,空氣中瀰漫著花香。12月4日,天氣有點寒冷,但在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三合村,遊客仍三五成群。
  • 能人回鄉變藥農,點亮家鄉致富夢
    木子店鎮牌樓村貧困戶任金文停下手中的農活,笑呵呵地說道。李老闆就是李道剛,木子店鎮人,在寧夏經商定居。2019年5月,在家鄉情結的感召、「能人回鄉」的號召下,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生活,回到大山深處投資1000萬元創辦了牌樓村中藥材產業園。
  • 黃岡市政府門戶網站 今日熱點 黃梅能人回鄉創業熱潮湧
    鄉村振興呼喚能人回鄉。初步摸排,黃梅縣個人資產500萬元以上的在外能人有309人。如何精準吸引有雄厚經濟實力、有家鄉情懷的能人回鄉創業興業?「打好鄉情牌,引得大雁歸。」在全縣能人回鄉工作會上,黃梅縣委書記馬豔舟給出了明確答案。
  • 木子店鎮洗馬河村:能人聯手創業,打造中藥材種植特色村
    洗馬河村位於李峰山下,巴水源頭,山清水秀,環境宜人。發展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洗馬河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支持致富能人鄭才輝、肖思球等人創辦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鄭才輝的種植基地按照4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為貧困戶增收6萬餘元。
  • 人民日報客戶端|略陽農村人才回流調查:有心回村,紮根在村
    當兵20年從副團職退役的袁永超當選硤口驛鎮大鐵壩村黨支部書記,個體戶李飛當選郭鎮坪溝村黨支部書記,從陝西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曾在深圳一家廣告公司任職的張永星回村競聘村文書……從2017年開始,陝西略陽縣的村幹部開始變了樣:先前頻繁有人辭職、離職,如今農村外出打拼的「能人」、村裡發展好的「致富帶頭人」,卻主動請纓到村上工作
  • 團風淋山河服務能人回鄉有妙招
    黃岡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緒樂)「40萬元扶持資金我不要,鎮幹部曾應才幫扶我們就行」,團風縣淋山河鎮返鄉創業能人曹林元對鎮委書記張彩平提請求。淋山河鎮趙家寨村是典型的空殼村,被團風縣列為村級經濟「消薄村」,鎮、村幹部多次找到趙家寨村在外「爆破專家」曹林元,促其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發展,曹林元高興地接受邀請,要求點將上陣,跟蹤服務,鎮委書記滿口答應。 12月19日「敏瑞藥材」第一期基地200畝在趙家寨村建成,帶動23人在家門口務工,每年上交村集體3萬元。
  • 團風新籤約能人回鄉項目111個
    趙家寨村是典型的「空殼村」,被團風列為村級經濟「消薄村」。2020年,在鄉情感召和政策吸引下,在外能人曹林元回到家鄉淋山河鎮趙家寨村成立藥材種植合作社,可幫助40餘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增收。在團風,越來越多像曹林元這樣的在外能人,回到家鄉投資興業,為家鄉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莆田市湄洲灣北岸開發區:引回能人當「班長」
    今年村裡黨組織換屆選舉時,在商會的大力推薦下,他決心回村參選,結果高票當選為支部委員,又被推選擔任支部書記。「當選後,我把生意全交給兒子打理,我自己全身心投入村裡工作,想方設法壯大集體經濟。」在今年村級黨組織換屆中,北岸開發區像吳開華一樣由在外成功企業家轉型為黨的基層組織帶頭人的一共有7位,佔全區38個村(社區)總數的近20%。
  • 「能人書記」治村 權力豈能當生意來打理?
    2014年至2019年,浙江省江山市雙塔街道楊敦村原黨支部書記鄭江富在村集體事務管理、村級工程管理中為他人謀取利益,先後多次非法收受、索取他人錢款共計20.3萬元。另外,還多次收受他人送予的購物卡、香菸等財物,折合人民幣共計約18450元。
  • 讓鄉賢能人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5月22日,秭歸縣「鄉賢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在歸州鎮白果園村召開,縣委書記盧輝參會並講話,縣領導徐本禹、廖良龍、宋俊華,白果園村新選聘支部名譽書記、產業發展顧問、文明新風使者及特邀嘉賓,各鄉鎮黨委書記,部分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歸州鎮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白果園村「兩委」幹部及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參加會議。
  • 【出彩河南·看扶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 輝縣變「綠水青山」為...
    「通過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疏通了增收渠道,我們山腳下的貧困村民,直接開辦起農家樂、民宿等,包括旅遊產品、餐飲、農產品加工等。寶泉旅遊如今正從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轉移,日益完善的旅遊產業鏈正一步步將太行山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寶泉旅遊度假區負責人張海明說。
  • 能人回鄉先行者、龍潭寺村支書姚峰: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村建扶貧兩手抓
    「70後」的姚峰,是土生土長的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龍潭寺村人。歲月更迭,十幾年的異鄉漂泊,讓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姚峰心裡一直放不下歸鄉的思緒,時不時掛念著龍潭寺村的境況。劉雪榮書記強調,產業扶貧是提高扶貧質量的根本之策,全市上下要像招商引資一樣,招引一批能人回鄉投資興業,在脫貧攻堅中產生「頭雁效應」,達到「孵化」一批企業、帶富一方群眾的效果。而姚峰,就是能人回鄉的先行者。
  • 農村怪象,農民回村後,「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咋回事?
    如果是剛回來,見了村裡人的話,還會用標準的普通話打招呼,讓人感覺「確實有出息了」「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怪的是這種情況維持不了多久,農民再見到從外邊回來的人就畫風一轉,「普通話變土話,大衣變睡衣」了,為啥會這樣呢?
  • 徐州市張集鎮「能人返鄉」助力鄉村振興
    原標題:徐州市張集鎮「能人返鄉」助力鄉村振興   站在徐州市統一戰線助力「三鄉工程」民革徐州市委會對接示範項目——張集鎮水口村「碧園生態園」正在建設的池塘護坡上
  • 能人回村收拾「爛攤子」!一年收入如何能翻3倍多?
    姜波18歲就離開陳家莊村在外打拼,如今事業有成,回村就任黨支部書記,在朋友看來無疑是接收爛攤子,可他並沒有猶豫。「陳家莊畢竟是我的根、我的家,村裡鬧到這個地步,再這樣下去就散了。」姜波說。姜波「臨危受命」後,陳家莊村新的「兩委」班子順理成章組建完成。怎麼把「爛攤子」收拾好?成為了「兩委」班子面臨的「必答題」。
  • 英山縣陶家河鄉:放大「能人效應」 助推鄉村振興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訊(通訊員際洲 奧嬋 俊偉)能人是資源。近年來,英山縣陶家河鄉看準能人在助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緊緊扭住「牛鼻子」,通過「能人效應」拉動區域經濟,帶動優勢產業升級,群眾從中嘗到了甜頭。
  • 「露西」變「翠花」,城裡娃回村後經歷了什麼?對比圖太真實
    「露西」變「翠花」,城裡娃回村後經歷了什麼?最近剛刷到一組城裡孩子回村的對比圖,很多網友感慨太真實,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媽媽帶的」和「奶奶帶的」。確實,白嫩嫩的城裡娃回村後,多少都會發生些變黑、穿著變「土」、表情崩壞的變化。
  • 孩子回村後變「翠花」,對比圖很真實,為何城裡娃普遍好看些
    >  01  「露西」變「翠花」,城裡娃回村後經歷了什麼?  最近剛刷到一組城裡孩子回村的對比圖,很多網友感慨太真實,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媽媽帶的」和「奶奶帶的」。  確實,白嫩嫩的城裡娃回村後,多少都會發生些變黑、穿著變「土」、表情崩壞的變化。
  • 兒子濤濤的歡樂時光:回村的感受!環境變好了人卻變少了
    這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和濤濤爸爸商量了一下覺得是時候讓孩子體驗一下回農村的感受了,於是,吃過早飯以後就對濤濤說「今天爸媽帶你回村,你不是說想體驗一下鄉村麼,這次回去好好轉轉啊」,孩子聽到我要帶他回村,興奮的巴不得現在就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