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回鄉先行者、龍潭寺村支書姚峰: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村建扶貧兩手抓

2020-10-03 湖北廣播電視報


「70後」的姚峰,是土生土長的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龍潭寺村人。他當過兵,也做過單位幹部,這番經歷煉就了他沉著穩健的個性。2008年,姚峰選擇下海創業,在武漢、黃岡等地承接建築工程,年收入達30多萬元,一家人過著小康富足 ,無憂無慮的生活。歲月更迭,十幾年的異鄉漂泊,讓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姚峰心裡一直放不下歸鄉的思緒,時不時掛念著龍潭寺村的境況。




返鄉創業開頭難


2015年,龍潭寺村500畝土地被某企業流轉用於種植中藥材,卻因管理混亂導致項目擱置。眼見著本就落後的家鄉遭此變故,田地拋荒、雜草叢生,鄉親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已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來源。心繫家鄉的姚峰毅然決定返鄉創業,起初妻子並不支持他的決定,「我們自己在外面做點小工程,一年搞個幾十萬還是沒問題的,投資農業很辛苦啊,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振興龍潭寺村,讓鄉親們圓致富夢,是姚峰的夙願。他頂著壓力接手了已經虧損的中藥材項目,成立了瑞灃種植養殖合作社,開始種植中藥材白朮,以及養殖小龍蝦。一腔汗水灑在家鄉的土地上,盼著來年能有個好收成,讓鄉親們吃飽穿暖。


好景不長,201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將幾百畝白朮全部淹沒,龍蝦池也全部衝毀。一夜之間,所有努力付諸東流,損失接近400萬元。姚峰沒有氣餒,對損毀的廠房、土地進行災後重建,籌集了部分資金並通過一部分金融貸款重建家園,姚峰重拾信心,決定重新出發。


說幹就幹,立志於要帶著村民增收致富的他,跑遍了多地考察,最終決定對合作社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先後投資了2000萬元,流轉了1500畝土地,推進「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將其打造成專業從事特種水產養殖、中藥材種植、食用菌生產加工、紅苕種植貯藏、果蔬花卉種植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產業。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五個基地、兩個中心」,即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食用菌生產加工地、富硒農作物生產基地、果蔬花卉採摘觀賞基地、休閒養生中心、科研辦公中心;在政府牽頭支持下,合作社與華中農業大學籤訂協議,購買紅薯脫毒種苗專利,建立脫毒種苗培育車間,培育近20個品種的紅薯脫毒種苗;食用菌年產100萬棒,香菇年產200萬斤,從多方面帶動村民就業脫貧。


▲ 姚峰帶記者參觀展廳


「國家扶貧政策好!今年,政府幫我們推薦上了扶貧832平臺、中國扶貧網湖北特色館以及紅安三一良品消費扶貧網,疫情期間積壓的農副產品基本已經銷售完了!」姚峰感慨地說。


產業扶貧能人先行


2018年,省人大副主任、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在紅安縣參觀瑞灃合作社紅安苕基地時,姚峰介紹了合作社土地流轉、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情況,劉雪榮稱讚姚峰:「這就是能人回鄉、產業扶貧的好典型!」劉雪榮書記強調,產業扶貧是提高扶貧質量的根本之策,全市上下要像招商引資一樣,招引一批能人回鄉投資興業,在脫貧攻堅中產生「頭雁效應」,達到「孵化」一批企業、帶富一方群眾的效果。而姚峰,就是能人回鄉的先行者。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興產業,促增收。多年來,合作社直接帶動241戶貧困戶脫貧。在帶動就業方面,為村裡留守婦女、老年人等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在香菇種植方面,針對集中安置點易地搬遷戶實行「三統一分」模式,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回收,並定期聘請專家到村民種植點現場指導,提供技術培訓。此外,還通過土地流轉、金融扶持、入股分紅等對貧困戶進行精準扶貧。如今,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龍潭寺村每戶年均增收1萬餘元。


做村莊「美富帥」的「引路人」


姚峰為村裡做好事、做實事,這些都被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2018年底,村民高票推舉姚峰當選龍潭寺村的村支部書記。他深知自己肩上背負的責任,擔任村支部書記後,姚峰聘請專業人員分區管理合作社,自己則全心全意扎身於村建工作中,為村子的未來四處奔走。


鄉村要振興,首先要通路。自他上任以來,打通了組與組之間的公路,修繕了以往已經壞掉廢棄的道路,並將原本三米寬的路擴寬到五米五,從前坑坑窪窪的沙石土路,如今變成了一條條平坦筆直的公路。


路修好了,姚峰又開始著手解決土地拋荒的問題。紅安多沙地,土地拋荒的現象嚴重,姚峰帶領的黨支部開展引導工作,引進新能人,先後引進了三大合作社市場主體,將所有土地集中流轉。將廢棄的學校、老村部承包給市場主體建農家樂,開發農旅項目。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繁重的村支書工作並不輕鬆,但正如當初合作社面臨困難時一樣,遇事沉著冷靜、悶頭苦幹的姚峰從不會退縮。在那些不理解的聲音中,他堅持改變的思路不變。為打造新農村,村裡拆掉上百間破舊老房,為建設美麗鄉村,他帶領大家在村裡種花草,修廁所、造水庫。看著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小樓房拔地而起,寧靜整潔的村落如鄉間別墅,從前不理解不配合的村民們也轉變了思想,全力支持姚峰的工作。


歸雁有巢,鄉愁有根。如今姚峰作為能人回鄉的典型,帶動了返鄉創業的熱潮。往日人煙稀薄的「留守村」,開始不斷聚起人氣、財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婦女老人們成了合作社的主人,有了能創收的工作,陽光下的龍潭寺村,一片祥和,充滿著希望。而這位讓村民放心、安心的「當家人」,也讓鄉親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通訊員:李紹倫 喻勤學)




紅苕頌(歌詞)

文/李紹倫


1、提起那(個)紅薯哎

紅安人喊她苕

說起那個苕故事

當地人很自豪

當年打遊擊

紅軍受煎熬

槍林彈雨裡呀

缺少衣和糧

老百姓送紅苕

革命有功勞


2、提起那(個)紅薯哎

紅安人喊她苕

說起那個苕過去

紅安人有民謠

早上苕兩碗

中午兩碗苕

晚上吃什麼呀

娘說還是苕

三年鬧饑荒啊

救災有功勞


3、提起那(個)紅薯哎

紅安人喊她苕

說起那個現在

可成了稀世寶

吃了能長壽

吃出小蠻腰

山水有靈氣呀

養育國地標

遊子千裡外啊

夢中想紅苕


結尾:如今(那個)城裡人喲

愛往鄉村跑

只戀那一味呀

地道紅安苕。


記 者:周金鈺

馮 悅

攝 影:尚 晶

梁 斌

編 輯:陳 曦

責 編:劉文婷

設 計:張宇瑄

審 核:饒 迅

相關焦點

  • 黃岡市政府門戶網站 今日熱點 黃梅能人回鄉創業熱潮湧
    該生態園由返鄉能人鄧雄、鄧蓓兄妹投入2億元,打造集特色農業觀光、水果採摘、茶葉種植、旅遊休閒於一體的現代田園綜合體,形成8景12園。  近年來,在黃梅縣像鄧雄、鄧蓓兄妹一樣返鄉創業能人超過800人。該縣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以真誠服務為關鍵,著力加快能人回鄉創業,激發了農業農村活力,攪活了一池春水。全縣成功籤約能人回鄉項目81個、投資額近60億元。
  • 播州區樂山鎮:外出能人帶著7000萬 回鄉創業帶領群眾致富
    但為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他們又選擇再次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開闢新的致富之路。樂山鎮黨委書記倪曉雄介紹,為讓「城歸」回得來、留得下、幹得好,樂山鎮將返鄉創業人員納入招商引資範圍,並為他們提供便利,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落實對口幫扶計劃,將扶貧工作扶到關鍵處、扶在百姓中。
  • 餘慶構皮灘鎮:能人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
    「能人返鄉創業不僅帶回了資金和技術,更帶回了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連日來,在餘慶縣構皮灘鎮齊坡村九洞山茶園,一個個忙碌的採茶身影,一張張洋溢著滿足的笑臉,見證了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變化。
  • 團風淋山河服務能人回鄉有妙招
    黃岡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緒樂)「40萬元扶持資金我不要,鎮幹部曾應才幫扶我們就行」,團風縣淋山河鎮返鄉創業能人曹林元對鎮委書記張彩平提請求。 「不管是什麼職務,不管分管什麼,返鄉能人點誰服務,誰就帶專班全程幫扶,這已成為淋山河鎮服務能人回鄉創業的一大創新,一大妙招。」副鎮長邵志光介紹說。 淋山河鎮建築老闆眾多,在全國各地從事建築業近3萬人,家鄉一棟棟漂亮洋房林立,但鄉村缺乏產業支撐,村級集體經濟靠老闆們贊助,不可持續。
  • 外出創業致富後 湖北千萬富翁回鄉任村支書
    畢竟,村支書的月收入最多也就五六千元。與經商當老闆相比,相差甚遠。在宜昌、十堰等地,一批外出創業致富的黨員回到家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年少時離開到富後歸來,他們在尋找什麼?大專畢業後,宜都市陸城街道尾筆村的黃攀虹選擇了自主創業,「在城市站穩腳跟,更有前途。」一如他們,渴望改變貧窮命運的後生們也一批批走出鄉村,留在村裡的多是老弱婦孺。村空了,窮依舊。
  • 木子店鎮洗馬河村:能人聯手創業,打造中藥材種植特色村
    洗馬河村位於李峰山下,巴水源頭,山清水秀,環境宜人。發展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洗馬河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支持致富能人鄭才輝、肖思球等人創辦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鄭才輝的種植基地按照4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為貧困戶增收6萬餘元。
  • 能人回鄉變藥農,點亮家鄉致富夢
    木子店鎮牌樓村貧困戶任金文停下手中的農活,笑呵呵地說道。李老闆就是李道剛,木子店鎮人,在寧夏經商定居。2019年5月,在家鄉情結的感召、「能人回鄉」的號召下,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生活,回到大山深處投資1000萬元創辦了牌樓村中藥材產業園。
  • 湖北京山縣能人回鄉投資千萬建觀光採摘園
    湖北京山縣能人回鄉投資千萬建觀光採摘園發布時間:2018年03月16日 10:39 來源:中新網湖北  此項目是坪壩鎮漳河村建設美麗鄉村時引進的能人創業項目--漳河村生態觀光採摘園。由返鄉能人楊先波創建的京山森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預計總投資1000萬元,佔地500畝,計劃今年7月完工,主要種植精品葡萄、火龍果、黃桃等。  漳河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在發展綠色生態種植的同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積極推動休閒、體驗等鄉村旅遊。
  • 蒸湘區:扶貧「小農場」搭起致富「大舞臺」
    自該扶貧農場建設啟動伊始,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便優先與左國民籤定勞動合同,聘請其當農場管理員。大半年時間,左國民就拿到了工資7000餘元,年底還有土地流轉分紅400元等收益。「老頭子就在家門口勞動,拿這麼高的工資,不光咱家條件變好了,還能照顧我。這放在過去,我想也不敢想!」左國民妻子說。
  • 扶貧工廠開進村 針線「繡」出好日子——農家姑娘返鄉創業戰貧記
    返鄉創業三年來,她的21個村級扶貧工廠相繼紮根各村委會,帶領家鄉1000餘戶貧困戶3000多名留守婦女,一針一線「繡」出了好日子。厚積薄發 刺繡走紅窮村侯佑林原本在昆明經營彩票店,2015年,與丈夫商量後放棄了彩票店經營,獨自來到浙江義烏刺繡工藝品廠打工。
  • 團風新籤約能人回鄉項目111個
    趙家寨村是典型的「空殼村」,被團風列為村級經濟「消薄村」。2020年,在鄉情感召和政策吸引下,在外能人曹林元回到家鄉淋山河鎮趙家寨村成立藥材種植合作社,可幫助40餘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增收。在團風,越來越多像曹林元這樣的在外能人,回到家鄉投資興業,為家鄉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致富能人」引領脫貧路 深圳海關推進河源扶貧產業開發
    我們在聯和村落地了4個農業項目,每個項目都物色了村裡的脫貧致富能人來負責落地。」深圳海關駐河源市紫金縣敬梓鎮聯和村幹部薛博文說道。「一個好的致富帶頭人,可以搞活一個產業,輻射一片地方發展,帶動一批人脫貧致富。」深圳海關充分發揮貧困村致富帶頭人的示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努力讓當地擺脫產業空心化的貧困境地,帶領貧困戶奔上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 徽縣: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
    大學生返鄉創業 艾草成致富「金葉」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高瓊走進甘肅青泥嶺艾製品有限公司,陣陣艾草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工人們忙著收購艾葉、打制艾絨、封裝艾條……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今年26歲的李歡是徽縣伏家鎮中壩村人,2016年畢業於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在北京做養生行業的表哥需要大量艾製品初級產品,想到自己家鄉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草卻不能為老百姓增收致富,學過食品藥品學專業的李歡心動了,他果斷放棄了當白領拿高薪的機會,決定回鄉創業。
  • 讓鄉賢能人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宜昌市城區公路局局長董先軍是土生土長的白果園村人,作為白果園村新選聘的支部名譽書記,他率先發言:「漂泊在外,總想為家鄉做點什麼。我將盡我所能當好指導員、聯絡員、服務員,鼓勵幫助在外發展的家鄉青年才俊返鄉創業、反哺家鄉,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 海南十名返鄉大學生分享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業故事
    12月17日,全省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暨百鎮千村建設、大學生農村創業現場會在瓊海舉行。會議指出,我省鼓勵支持大學生農村創業,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本版選登我省10名返鄉大學生創業事跡,號召更多青年紮根農村,助力鄉村振興。
  • 沂蒙山回鄉創業的金鳳凰
    位於沂蒙山腳下的山東沂南銅井鎮兩泉坡村,最近增添了一件喜事,該村賀可雲獲得山東省首屆「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榮譽稱號,她是臨沂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返鄉創業農民工。  不安於現狀踏上回鄉創業徵程  完成學業後,賀可雲進城打工,她在縣城幹過許多行業,在鞋廠當過技術員,從事過食品批發,做過產品代理,幹一行,愛一行。  2010年,她代理銷售礦泉水和啤酒,對市場摸索出一套獨特的經營與銷售模式,加之誠實守信,深受客戶信賴,每年都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收入,並在縣城買了房子、車子。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出彩河南·看扶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 輝縣變「綠水青山」為...
    8月11日,「出彩河南·看扶貧」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走進輝縣,「邂逅」八百裡太行的「精華」之美,感受旅遊發展給輝縣帶來的蓬勃活力。「這兒附近有圪針莊、周莊、西溝、東寨等村落,在景區開發之前,山路難行、信息閉塞,村民脫貧能力低、致富門路少,生存生活環境差、教育衛生也極其落後,是河南『三山一灘』中太行山的精準扶貧重點。」寶泉旅遊度假區副總經理宋福麗說。自2012年,通過開發太行山自然景觀+文化旅遊實現精準扶貧,寶泉景區成為年接待量突破200萬遊客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民權縣打造家門口的「致富工廠」
    如今,喬春慧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有了收入,再加上丈夫外出務工的收入,家裡日子過得不像以前那樣緊巴巴。  「企業+車間+貧困戶」,這是民權縣推動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穩定增收、防止返貧的運作模式。今年以來,民權縣堅持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手硬,聚焦低收入農戶穩定脫貧不返貧、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長效達標的目標,持續保持攻堅勁頭,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 永州市金洞管理區:南竹加工助民致富
    金洞:南竹加工助民致富五月初,永州市金洞管理區金洞鎮釵江河村漫山竹海,蔥綠幽深。一條溪流貫穿全村,溪水邊上的一排廠房裡,陣陣機器轟鳴聲傳來。「那是我們村最大的扶貧車間,主要是做生態竹筷,好多貧困戶都在廠裡做工。」釵江河村村支書高愛國一邊走一邊介紹。金洞管理區地處偏遠山區,山林面積近80萬畝,尤以楠木、香杉和南竹為主,光南竹面積就超過了5萬畝,每年產量2000多萬根,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使其變為貧困群眾的「搖錢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