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姚峰,是土生土長的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龍潭寺村人。他當過兵,也做過單位幹部,這番經歷煉就了他沉著穩健的個性。2008年,姚峰選擇下海創業,在武漢、黃岡等地承接建築工程,年收入達30多萬元,一家人過著小康富足 ,無憂無慮的生活。歲月更迭,十幾年的異鄉漂泊,讓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姚峰心裡一直放不下歸鄉的思緒,時不時掛念著龍潭寺村的境況。
返鄉創業開頭難
2015年,龍潭寺村500畝土地被某企業流轉用於種植中藥材,卻因管理混亂導致項目擱置。眼見著本就落後的家鄉遭此變故,田地拋荒、雜草叢生,鄉親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已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來源。心繫家鄉的姚峰毅然決定返鄉創業,起初妻子並不支持他的決定,「我們自己在外面做點小工程,一年搞個幾十萬還是沒問題的,投資農業很辛苦啊,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振興龍潭寺村,讓鄉親們圓致富夢,是姚峰的夙願。他頂著壓力接手了已經虧損的中藥材項目,成立了瑞灃種植養殖合作社,開始種植中藥材白朮,以及養殖小龍蝦。一腔汗水灑在家鄉的土地上,盼著來年能有個好收成,讓鄉親們吃飽穿暖。
好景不長,201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將幾百畝白朮全部淹沒,龍蝦池也全部衝毀。一夜之間,所有努力付諸東流,損失接近400萬元。姚峰沒有氣餒,對損毀的廠房、土地進行災後重建,籌集了部分資金並通過一部分金融貸款重建家園,姚峰重拾信心,決定重新出發。
說幹就幹,立志於要帶著村民增收致富的他,跑遍了多地考察,最終決定對合作社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先後投資了2000萬元,流轉了1500畝土地,推進「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將其打造成專業從事特種水產養殖、中藥材種植、食用菌生產加工、紅苕種植貯藏、果蔬花卉種植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產業。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五個基地、兩個中心」,即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食用菌生產加工地、富硒農作物生產基地、果蔬花卉採摘觀賞基地、休閒養生中心、科研辦公中心;在政府牽頭支持下,合作社與華中農業大學籤訂協議,購買紅薯脫毒種苗專利,建立脫毒種苗培育車間,培育近20個品種的紅薯脫毒種苗;食用菌年產100萬棒,香菇年產200萬斤,從多方面帶動村民就業脫貧。
▲ 姚峰帶記者參觀展廳
「國家扶貧政策好!今年,政府幫我們推薦上了扶貧832平臺、中國扶貧網湖北特色館以及紅安三一良品消費扶貧網,疫情期間積壓的農副產品基本已經銷售完了!」姚峰感慨地說。
產業扶貧能人先行
2018年,省人大副主任、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在紅安縣參觀瑞灃合作社紅安苕基地時,姚峰介紹了合作社土地流轉、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情況,劉雪榮稱讚姚峰:「這就是能人回鄉、產業扶貧的好典型!」劉雪榮書記強調,產業扶貧是提高扶貧質量的根本之策,全市上下要像招商引資一樣,招引一批能人回鄉投資興業,在脫貧攻堅中產生「頭雁效應」,達到「孵化」一批企業、帶富一方群眾的效果。而姚峰,就是能人回鄉的先行者。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興產業,促增收。多年來,合作社直接帶動241戶貧困戶脫貧。在帶動就業方面,為村裡留守婦女、老年人等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在香菇種植方面,針對集中安置點易地搬遷戶實行「三統一分」模式,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回收,並定期聘請專家到村民種植點現場指導,提供技術培訓。此外,還通過土地流轉、金融扶持、入股分紅等對貧困戶進行精準扶貧。如今,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龍潭寺村每戶年均增收1萬餘元。
做村莊「美富帥」的「引路人」
姚峰為村裡做好事、做實事,這些都被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2018年底,村民高票推舉姚峰當選龍潭寺村的村支部書記。他深知自己肩上背負的責任,擔任村支部書記後,姚峰聘請專業人員分區管理合作社,自己則全心全意扎身於村建工作中,為村子的未來四處奔走。
鄉村要振興,首先要通路。自他上任以來,打通了組與組之間的公路,修繕了以往已經壞掉廢棄的道路,並將原本三米寬的路擴寬到五米五,從前坑坑窪窪的沙石土路,如今變成了一條條平坦筆直的公路。
路修好了,姚峰又開始著手解決土地拋荒的問題。紅安多沙地,土地拋荒的現象嚴重,姚峰帶領的黨支部開展引導工作,引進新能人,先後引進了三大合作社市場主體,將所有土地集中流轉。將廢棄的學校、老村部承包給市場主體建農家樂,開發農旅項目。
▲ 姚峰帶記者參觀大棚
繁重的村支書工作並不輕鬆,但正如當初合作社面臨困難時一樣,遇事沉著冷靜、悶頭苦幹的姚峰從不會退縮。在那些不理解的聲音中,他堅持改變的思路不變。為打造新農村,村裡拆掉上百間破舊老房,為建設美麗鄉村,他帶領大家在村裡種花草,修廁所、造水庫。看著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小樓房拔地而起,寧靜整潔的村落如鄉間別墅,從前不理解不配合的村民們也轉變了思想,全力支持姚峰的工作。
歸雁有巢,鄉愁有根。如今姚峰作為能人回鄉的典型,帶動了返鄉創業的熱潮。往日人煙稀薄的「留守村」,開始不斷聚起人氣、財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婦女老人們成了合作社的主人,有了能創收的工作,陽光下的龍潭寺村,一片祥和,充滿著希望。而這位讓村民放心、安心的「當家人」,也讓鄉親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通訊員:李紹倫 喻勤學)
紅苕頌(歌詞)
文/李紹倫
1、提起那(個)紅薯哎
紅安人喊她苕
說起那個苕故事
當地人很自豪
當年打遊擊
紅軍受煎熬
槍林彈雨裡呀
缺少衣和糧
老百姓送紅苕
革命有功勞
2、提起那(個)紅薯哎
紅安人喊她苕
說起那個苕過去
紅安人有民謠
早上苕兩碗
中午兩碗苕
晚上吃什麼呀
娘說還是苕
三年鬧饑荒啊
救災有功勞
3、提起那(個)紅薯哎
紅安人喊她苕
說起那個苕現在
可成了稀世寶
吃了能長壽
吃出小蠻腰
山水有靈氣呀
養育國地標
遊子千裡外啊
夢中想紅苕
結尾:如今(那個)城裡人喲
愛往鄉村跑
只戀那一味呀
地道紅安苕。
記 者:周金鈺
馮 悅
攝 影:尚 晶
梁 斌
編 輯:陳 曦
責 編:劉文婷
設 計:張宇瑄
審 核:饒 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