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沂蒙山腳下的山東沂南銅井鎮兩泉坡村,最近增添了一件喜事,該村賀可雲獲得山東省首屆「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榮譽稱號,她是臨沂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返鄉創業農民工。
近年來,賀可雲一手創辦的博雲家庭農場葡萄園,被評選為種植技術示範園,成為新型農民培訓「田間課堂」,承擔省市縣農廣校5000多人次現場培訓,她還積極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葡萄媽媽」。
不安於現狀踏上回鄉創業徵程
完成學業後,賀可雲進城打工,她在縣城幹過許多行業,在鞋廠當過技術員,從事過食品批發,做過產品代理,幹一行,愛一行。
2010年,她代理銷售礦泉水和啤酒,對市場摸索出一套獨特的經營與銷售模式,加之誠實守信,深受客戶信賴,每年都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收入,並在縣城買了房子、車子。
但她是一個「不安分」的人,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賀可雲得知,老家實施舊村改造,復耕一部分土地,正在尋找承包人。
賀可雲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承包下來做一些事。」丈夫很反感:「我們好不容易從農村出來,離開了土地,你怎麼還想回去種地,多少人想出都出不來。」賀可雲的母親、舅舅等親人也極力反對,表示種莊稼不賺錢,在城裡做生意更有前途。
已經鐵了心的賀可雲,力排群議毅然走上回鄉創業的徵程。
「生態農業+鄉村旅遊」探索高效農業之路
每年初夏,當別家的葡萄園還處於成長期,賀可雲經營的葡萄園已進入採摘旺季,走進一個個溫室大棚,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紅的像寶石,紫的像水晶,綠的像翡翠,空氣中瀰漫著葡萄清香。
當初,賀可雲返回兩泉坡村接手198畝流轉土地,被現實打得找不到方向。幹什麼好呢?當時,由於農產品價格低,除去租金、種植成本和工人工資,搞低端種植只能虧本;搞高端特色種植,成本投入高,缺乏專家人才,病蟲害管理跟不上。
賀可雲到許多成功農場學習,在網上搜索成功案例,請專家支招,經過多次論證,她決定走「生態農業+鄉村旅遊」路子,建設博雲家庭農場。
經過多方考察,賀可雲採用高溫大棚種植葡萄,一期建設11個高標準大棚,引進了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品種有陽光玫瑰、寒香蜜、巨峰1號等二十餘種,建1000米葡萄長廊和冷藏恆溫庫。
看到如此大投入,父親問賀可云:「高溫大棚種葡萄成本這麼高,你準備賣多少錢一斤?」
「賣30多元一斤。」賀可雲答道。
「你做夢吧,旺季時集市上的葡萄,3元一斤是好行情,有時1元一斤。」父親氣得頭也不抬就走了。
2016年,由於管理經驗不足,賀可雲種植的葡萄得了雙黴病和白粉病,一年虧損了幾十萬元。
風雨後見彩虹艱辛創業路碩果豐
看到在城裡打拼多年的積蓄化為烏有,賀可雲不禁落淚。為提高農場管理能力,2016年11月,她參加了沂南縣組織的新型農業技師培訓。經過系統學習,她掌握了農場管理、葡萄種植等專業知識。縣人社局了解情況後,派出創業導師指導,給她提供創業貸款,解決資金問題,幫助掃除創業道路上障礙。
在人社部門的扶持下,賀可雲採用限根栽培、避雨栽培、生草覆蓋等技術,利用水肥一體化等先進管理技能,提升大棚內部自動化管理水平,生產出的葡萄口感好、色澤鮮亮。葡萄生產過程實現了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以及品種和經營差異化,四季都能採摘。
此外,賀可雲延長產業鏈,提供鮮果採摘、烘焙葡萄乾、葡萄酒釀造、定製包裝、親子遊玩等產品和服務,每斤葡萄售價達38元,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對此,她申報了國家「綠色認證」,註冊了「兩泉坡」和「沂蒙博雲」商標。
賀可雲與多家旅遊公司合作,建立電商銷售平臺,擴展客源發展訂單農業,實現葡萄種植、加工釀造、休閒採摘旅遊一二三產業融合。現在,博雲家庭農場年接待採摘遊客3萬餘人,營業額300萬元。此外,農場還先後承擔了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和臨沂市農業科院葡萄新品種、新技術試驗項目。
一個人富不是富,帶動鄉親致富才是真富。賀可雲雖然事業初成,但她一直不忘帶動父老鄉親致富,回報社會,把周邊村有勞動能力、年齡較大、無法外出的農民工聘用到農場務工;積極開展幫扶活動,為殘疾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對貧困弱勢群體,拿出一定資金給予慰問。
為發揮產業扶貧作用,賀可雲還主動承擔產業扶貧責任,與本村和鄰村貧困戶籤訂幫扶協議,吸納貧困戶務工,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36名貧困人員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