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不改,故土難捨。每一個在外的人,最想聽到的就是來自故鄉的聲音,最難拒絕的恐怕也是故鄉的召喚。所以,各地政府官員為了家鄉發展,不定期都要前往全國各地招商引資,吆喝家鄉的企業家回鄉投資,支持家鄉經濟建設。面對家鄉官員的吆喝和難以抗拒的鄉音鄉情,很多企業家就這樣帶著滿腔熱情和豪情回鄉創業,韓垂學就是其中的一位。
各地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會出臺很多相關的政策,對於回鄉創業的,更是熱烈歡迎。
可韓垂學的經歷卻告訴我們,回鄉容易創業不易,一腔熱情終究難敵現實的冰冷。根據政府方面和企業主兩方面的說辭,有些事實細節可能還需要釐清,但是從目前雙方都沒有異議的事實來說,起碼有兩點質疑是頗讓回鄉創業者寒心的。
第一是土地的規劃問題。2017年招商引資項目用地,2018年就規划進了宜春市教體新區用地,面臨徵收,政府相關部門有對韓垂學的農莊項目進行過提醒和說明嗎?湖田鎮政府可以推脫說這個規劃屬於更高規格,他們無從知曉。那麼當地政府有沒有對招商引資進行跟蹤管理和服務呢?而且,無論多大的投資,都是企業主們在異鄉打拼辛苦所得,都是創業者對家鄉的一片摯愛。
第二個質疑還得問下政府部門。按照教體新區土地徵收工作相關負責人的說法,整個教體新區工程規模龐大,出於資金方面的考慮,對暫不使用的二期範圍地面附著物暫緩徵收。然而二期工程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工,那誰來關心這個企業的未來?繼續投資已無可能,關閉又沒有如何補償的說法,就這麼晾著,涼的是創業者的心。
撇開回鄉創業,單從招商引資的角度來說,把企業引進來僅僅是招商的第一步,如何讓企業「走進來,活下去」是關係到招商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國家大政方針結合自身優勢、企業現狀,為企業提供優質的生存環境,讓企業真正找到創業沃土的感覺。
從民營經濟的地位層面來說,民營經濟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已經成為從黨中央到全社會的基本共識。我們常用「五六七八九」形容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可以說,如果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支持民營企業就是支持整個國民經濟。
於大於小、於理於情,我們都應該善待回鄉創業者,他們是最能待下來的,他們都有為家鄉長久發展奮鬥的心,如果因為當地政府工作的不細緻、服務的不到位,讓他們寒心鬧心,那麼熱情就會變成寒意,長久發展就只能淪為「一錘子買賣」。把這群最堅定的家鄉建設者變成了做「一錘子買賣」的人,更會讓那些來自他鄉的投資人心生怯意,望而卻步,最終耽誤的是發展的時間和機遇。
江南都市報南昌新聞
官方微信公眾號(醉南昌)
看家長裡短.寫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