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系鄉土,用信念放飛青春夢想,敢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廣袤大地上書寫著自己的青春;他勇於擔當,用責任託起山區群眾致富的希望,帶領村民發展香菇產業,走出一條依靠特色山珍共同致富的康莊大道;他不忘初心,用毅力和智慧堅守在歷山深處,讓土裡生金,踐行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新時代使命。
他就是翼城縣西閻鎮香菇產業黨支部書記侯東升。
不忘初心 回鄉創業意志堅
2015年7月,24歲的侯東升從湖北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畢業後,拒絕了北京、廣州多家大公司的邀請,毅然決然回到距離縣城40多公裡外的家鄉——翼城縣西閻鎮曹公村創業。
曹公村在歷山懷抱之中,採摘山上的食用菌、藥用菌就成了當地人謀生的一個手段。土生土長的侯東升從小就接觸這些東西,在他的內心深處,有一份深厚的家鄉情懷。上大學報考專業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食用菌栽培製作技術。
在長輩們的觀念裡,走出大山是幾輩人的夢想,上了大學再回山裡種地在當地絕無僅有,他的這個決定在曹公村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向不善言辭的父親更是堅決反對。
雖然回鄉創業的決定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但性格倔強的侯東升依然沒有放棄。他認準什麼事,就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幹,不問艱險,不畏困難。
創業說起來容易,幹起來卻不是侯東升想像的那樣。身上僅有的一萬塊錢,工程還沒有啟動就花光了。侯東升只能給同學朋友一一打電話,三百五百的拼湊,但這些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母親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悄悄地把家裡預備給侯東升娶媳婦的彩禮錢拿出來,塞進他的手裡。
提起建大棚,侯東升眼睛不由地溼潤了。為了節省開支,他自己既當大工又當小工,大棚設計成什麼樣子,架子搭多高,都是自己幹、自己想,白天在棚裡幹活,晚上回去查資料,網上帖吧文章他一一瀏覽,邊看邊推進每天的進度。
鋼管是侯東升和哥哥到40多公裡外縣城開著三輪車拉回來的。三輪車車身短,管子六米長,100多根管子固定是個問題,40多公裡山路,侯東升就用手抓了管子一路,等到了地方,手都凍得沒有知覺了。
管子回來了,折彎又是個麻煩,縣城沒法折,聯繫的折彎機又折不成他需要的那種弧度。逼得侯東升沒辦法,自己又想方設法造了一個折彎的設備,到現在他們的大棚還在用。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侯東升帶著工人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在村外的空地上建起了8個大棚。
艱辛創業 踏平坎坷成大道
大棚建好後,購買菌種,栽培菌棒,侯東升忙得不亦樂乎。菌棒上架後,侯東升就吃住在大棚裡,一會監控溫度,一會灑水調節溼度,就像照顧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一樣。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呵護,第一批香菇終於長出來了,可是喜悅的背後他卻又發了愁。香菇比較嬌氣,不耐儲存,自己又沒有氣調庫保存,銷路是個大問題。加上香菇的長勢比較快,一茬要摘2到3遍,早上摘一遍就到中午了,吃了飯開始摘就到凌晨一兩點,摘下來以後還要分選、包裝,忙完就到深夜3點多了。摘出來就得立即賣給販子,有時送到人家門上,人家還要挑三揀四,價錢還給不高。有心不賣了,但又不能眼看著爛掉倒了,侯東升好幾次都把委屈的淚水強咽進了肚子裡。
家裡離縣城遠,侯東升又沒車,他坐上客車去縣城菜鋪挨家挨戶推銷,經常背著幾十斤香菇走五六個小時,一天下來,人都虛脫了。為了快速出貨,侯東升每天和跑運輸的哥哥四點之前就拉著香菇趕到縣城的農貿市場上去賣,在早市上賣到八點鐘回來接著摘第二天的香菇,那陣子就是沒日沒夜連軸轉。
侯東升回想起來這段經歷時有些哽咽,說這是創業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也是最充實的一段經歷。
2016年,他開始擴大規模,從當初的8個大棚逐步擴大。隨著規模不斷擴大,生產的香菇也越來越多,之後他成立了合作社,聘請了工人,購置了設備,建了冷庫,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基礎設施。
侯東升雖然年紀不大,種香菇的時間也不長,但他為人實誠,香菇品質高,慢慢地很多顧客都成了回頭客,銷售的路子也從周邊的縣市延伸到河南、河北、廣東、福建等地。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是反季節香菇銷售的旺季,許多收購商慕名前來,排隊等候收購他的香菇。
自此,侯東升的創業史也成了十裡八鄉的佳話,大家親切地送給他一個 「香菇小王子」的稱號。他先後被都市110、山西農民報、搜狐、網易等媒體進行專題報導。同時他的農場模式也被複製到垣曲等周邊縣市,作為經驗供大家學習。
飲水思源致富不忘眾鄉親
2017年8月,曹公村委會選舉,年輕的侯東升被選舉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參與支村兩委的工作後,侯東升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老百姓相信我,我覺得應該要為村裡做一些事兒。」他當時就提出了要帶領全村農戶種植香菇,老百姓只要想幹,第一年所有的場地、設備、大棚、技術啥費用都不收,只需要出香菇菌棒的成本就可以了,並且他每年都給資金不足的老百姓聯繫無抵押貸款。
曹公村侯玉梅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她告訴筆者,這棚裡邊有5000多棒,第一茬出了100框香菇,賣了一萬多塊錢。
截至目前,侯東升累計投資500餘萬元建立山耳農場,共流轉土地120餘畝,種植香菇大棚60餘個,年產量達50萬公斤,提供用工崗位30餘個。在他看來,這些遠遠不夠,他想讓更多在外打工的父老鄉親返回自己家園,不出遠門就能賺到錢。
香菇種植利潤較大,但投資也不少,周期比較長,不適合部分村民種植。他就考慮是否能利用廢舊菌棒做成有機肥來種植有機蔬菜。家人勸他說不要鋪排得太大,先把自己的事業發展穩定了再說,而他認為村民致富的事不能等。
經過反覆考察論證,近年流行的「網紅」日本板慄南瓜引起了侯東升的關注。他通過深入了解,發現這種南瓜前期投資比較小,見利也比較快,而且利潤也很可觀。說幹就幹,通過網絡從日本購進了種子,並在自家大棚裡育起苗來。有了種植香菇的例子後,這次村民不但沒有質疑,還主動把土地交給他,秧苗也如期移栽到了規劃好的80畝田地裡。
翼城縣西閻鎮黨委副書記劉莉告訴筆者,侯東升在改變傳統種植,帶領村民致富的路上不斷探索,為群眾就業創業拓寬渠道,給廣大群眾提供了可學習、可借鑑、可參考的模板,也為西閻鎮建設反季節香菇十裡產業走廊當好了先鋒。
侯東升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認可。2018年10月,侯東升榮獲臨汾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9年5月,侯東升設計的作品在山西省農村幹部雙帶培訓創業設計大賽榮獲第一名;2019年10月,西閻鎮黨委成立了香菇產業黨支部,侯東升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負責全鎮香菇產業的規劃和發展。
以己之身,甘為星星之火;舍己之力,定成燎原之勢。談到未來,侯東升信心滿滿,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鄉親們致富,為西閻鎮的鄉村振興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宋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