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在廣袤大地追尋精神原鄉

2020-12-16 人民網

  唯有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大地,既追求「有意思」更追求「有意義」,文化產品才能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收穫更大的社會效益

  沒有華麗的舞美,沒有閃亮的明星,沒有勁爆的話題。夏天熱熱鬧鬧的「綜藝季」裡,這個節目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但是,凡用心看過者,卻莫不為之感動、為之沉思——這是安徽衛視一檔農民賽歌節目,名叫《中國農民歌會》。

  49歲的甘肅農婦帶來自家產的梨,開嗓卻是新潮「說唱」;草原上的環保宣傳員身著節日盛裝,一曲《鴻雁》意境悠遠蒼茫;安徽菜販穿著解放鞋上臺,義大利語《今夜無人入睡》震驚四座……雖然音色仍有不完美、技巧還可再磨練,但他們的歌聲沒有無病呻吟、鮮少浮誇煽情,那種質樸剛健的審美、陽光向上的氣質,頗為打動人心。

  在各種以惡搞為能事、把無聊當有趣的節目泛濫之時,這樣接地氣的歌會,打破了「明星敘事」,走出了「創意危機」,給農民這個龐大的群體代言,讓他們因熱愛而歡唱、為生活而放歌。這個用白樺、麥穗裝點的舞臺啟示我們,唯有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大地,既追求「有意思」更追求「有意義」,文化產品才能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收穫更大的社會效益。

  歌之詠之,以慰所思。無論對于田野鄉村裡的守候者,還是對於高樓大廈間的奮鬥者,唱歌都是一種心靈慰藉。正如參加《中國農民歌會》的「城市蜘蛛人」陳彥宏所說,唱歌能讓他克服懸在高樓外的恐懼,感覺未來充滿希望。也正因為飽含深情與渴望,簡陋工棚中的《春天裡》讓人感受到更強的震撼力;而舞臺上農民歌手的演繹,也讓歌曲有了更豐富的內涵。「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中國農民歌會》用飽滿的好聲音,詮釋著這樣的辯證法。

  然而,節目畢竟是節目,能站上這個舞臺的,也是從各地精心海選而來。現實中的農村,可能並不是那麼「詩如海、歌如潮」。人民日報「今日談」欄目徵文中,對農村文化斷層就多有反映:文化站「鐵將軍」把門,農民除了麻將桌無處可去,留守兒童和老人整日坐在電視機旁……當越來越多農民踏上開往城市的列車,大地深處的精神脈動日漸式微,「看得見鄉愁」已是奢侈,更何況看不見的文化鄉愁?不能讓鄉土文化的凋敝,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讓人痛心的一筆。

  對於鄉村的重視,絕非簡單的「懷鄉病」,更非造作的「情懷黨」,而是植根於對文化本源的追問。《中國農民歌會》的歌手們來自五湖四海,廟西村、沈屯村、朝陽坪村、小塘村、伊車嘎善鄉……這些地方,我們可能沒聽過更沒去過,卻又如此似曾相識。田野之中、大山之間、草原之內、碧波之上,祖祖輩輩歌哭於斯、生老於斯,把心靈和種子一起埋進地裡,經歷了千百年播種與收穫的輪迴。如果有「集體無意識」,這廣袤的大地就應該是億萬中國人記憶開始的地方,有著超越個人的情感與體驗,孕育了現代中國無法割捨的精神原鄉。

  俄羅斯詩人葉賽寧曾寫道,「去找故鄉吧,沒有故鄉就沒有詩人。」而離開了土地,又談何歌唱?延安時期,文藝工作者的發掘與再造,讓陝北民歌走向新生,更形成了緊貼大地、服務大眾的文藝品格。中國發展的列車一往無前,從時間的角度打量,我們每個人都是把故土裝進行囊的遠行者。可是,沒有故園,何來遠方?晨昏之間,需要有勞作的歌聲;山水之間,需要有琅琅的書聲。如果根脈不再綿延、薪火難以相傳,那我們不過是在漂泊和流浪而已。在堅守與變化之間,如何培厚時代的心靈沃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激發蓬勃的民間活力?一檔電視選秀節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提出了文化建設者無法逃避的時代追問。

  收看《中國農民歌會》,印象最深刻的,是歌手們在田野、在工地,在他們工作與生活的地方唱歌時的樣子。「走在路上/放聲歌唱/大風颳過山崗/上面是無邊的天空」,這是歌唱的力量,也是大地和天空的力量。在這高天厚土之間,重新發現精神的原鄉,我們或許才能抵達更遠的遠方。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因地制宜做實精準文章
    地理、民俗、發展水平等差異,決定了農村環境整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因地而異      「小橋連曲徑,臺門通人家」,這是粉牆黛瓦的紹興新未;「川原五十裡,修竹半其間」,這是竹海空濛的安吉高家堂;「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尺高」,這是桃花爛漫的桐廬陽山畈……浙江大地上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增強節儉意識 始終艱苦奮鬥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增強節儉意識 始終艱苦奮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1日 21:42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本臺消息,明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將發表評論員文章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摒棄功利的「傍名頭」心態
    原標題:摒棄功利的「傍名頭」心態(評論員觀察)   騙子的破產,值得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創業者、開拓者引以為戒,去偽存真固然重要,認真參悟走正路、行大道的道理則更為重要      英國人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在中國的「行騙」經歷,一周來不斷被媒體曝光。
  • 關注|再認識原鄉:探尋銅梁「原鄉城市」生命美學設計力
    何處是原鄉?提到「原鄉」,它總是與「精神」一起出現。這一極具純中國化的詞彙以具有能喚起人們共情力和想像力的力量而著稱。應對城市鄉愁無法安放的境地,銅梁「原鄉城市」理念應運而生。它是一種追溯本源的「城市復愈」方法,它的價值重心,以高度重視人民情感價值和地域生態價值為觀念導向,著眼於重新建立人與萬物生靈共生共榮的關係,在大地和河流之上描繪人類的心靈圖景。
  • 看見廣袤大地上教育的複雜
    正是這種差距,決定了我們觀察、評判教育話題,要從中國複雜的教育發展情況出發,要紮根中國廣袤的大地,而不能限於自身所處社會經濟地位、階層。否則,對相關教育話題的討論就會是雞同鴨講,共識就很難達成。就以吵得沸沸揚揚的家長群為例,對於因為給孩子批改作業、接收各類通知公告不堪其擾的城市家長來說,家長群太煩了。
  • 人民日報評論員:頑強拼搏,鼓起奮鬥精氣神 ——以女排精神激蕩中國...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  人民日報8月30日評論員文章:頑強拼搏,鼓起奮鬥精氣神  ——以女排精神激蕩中國力量之二  「我們不以勝負論英雄,同時英雄就要敢於爭先當年,中國國門初開,改革大潮初起,在那個呼喚精神力量的年代,中國女排以「滾上一身泥,磨去幾層皮,苦練技戰術,立志攀高峰」的志氣;以沒有球網就用竹竿代替、沒有臂力器就和對手比力氣、沒有創可貼就用膠布粘貼的行動,抒寫「激情燃燒的歲月」,以困難為夢想築梯,用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振奮了一個時代。精神的迴響,可以穿越時空。
  • 人民日報評論員:時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二論「在激情奮鬥中綻放...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人民日報5月6日評論員文章:時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二論「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  潛能無限,青春的脈動催人奮進;高山仰止,德行的力量感染心靈。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青年,勉勵大家向上向善、陶冶情操,矢志抵達崇高的精神境界。親切的囑託、殷切的期待,在廣大青年群體中引發強烈反響。  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真善美,是人類文明的基本意涵,是公民追求的基本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基本標尺。真善美的行為最能打動人,真善美的價值最能感化人。
  •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2020-11-27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評論員: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論員: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  人民日報7月9日評論員文章: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五論貫徹落實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我們要在當前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抓機遇、贏得優勢,必須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鬥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以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人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精神為基礎,形成協同育人模式。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深學篤用」的要求,正是要在認識到新發展理念「真理力量」的基礎上,使之成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力量      這幾天,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齊聚中央黨校,在「實事求是」石碑下,研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與前幾年一樣,習近平總書記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今年聚焦的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 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2021-01-07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論文寫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
    新疆新聞在線網1月19日消息(實習記者李維):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魯天平從事林業工作36年來,常年奔波在天山南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把論文寫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
  • 人民日報評論員: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 ——論學習...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人民日報9月14日評論員文章: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  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
  • 浙江日報評論員文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2016-09-24 07:46 |浙江日報 |評論員
  • 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
    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人民日報10月12日評論員文章: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重要講話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在歷史感悟中獲得真知灼見
    忽視甚至歪曲了這段歷史,無疑就是動搖了現實的底座、精神的根基。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即便「去古未遠」,歲月的遺照也難免磨損於時間的風雨。現實中,有人歪曲歷史定論,想要「重寫歷史」,把歷史當做「任人塗抹的村姑」;有人擾亂歷史認知,試圖「再造規律」,把歷史當做「隨意捏弄的橡皮」;有人消解歷史價值,妄言「告別崇高」,把歷史當做「沒有厚度的白紙」。
  • 人民日報評論員: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
    人民日報評論員: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0-12-15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農民教授」的成效寫在扶貧的廣袤大地上
    朱院士來了,也帶著他的團隊和技術來了,所帶來的一系列的改變,展現的正是朱有勇院士矢志為農的初心和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的使命擔當。(人民網12月5日)近年來各地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助力脫貧攻堅,扶貧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攻堅力量也越來越強大。
  • 人民日報評論員:鼓起我們時代的精神風帆
    弘揚核心價值觀需要仰望歷史的星空,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而不是照抄照搬人家的東西;需要珍視我們的革命歷史和革命文化,使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成為鼓舞人民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固本培元才能行之久遠。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深意就在於此。   廓清思想認識的迷霧,是為了增強行動的自覺。
  • 人民日報評論員:「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人民日報評論員:「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0-12-14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