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蘊藏著規律之力、真理之力。如何認識歷史,意味著如何解釋昨天、如何走向未來
歷史,無疑是這些天來中國上上下下的一個關鍵詞。
23日,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山東濟南召開,習近平主席發去的賀電中,把歷史比作「人類最好的老師」。「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在歷史的感悟中獲得真知灼見,從歷史的啟迪中探尋前進方向,正是歷史對於我們的意義。
也是在周末,朋友圈被閱兵演練刷了屏。十裡長街,步履鏗鏘;雲層翻滾,鷹擊長空。這仿佛是一首壯麗的序曲,拉開了紀念70年前那次偉大勝利隆重活動的帷幕。以這樣的國家儀式告慰先烈、致敬英雄、守望記憶,也讓每一個人體會到與國家、與歷史,與那些宏大的名詞、超越性價值的聯繫。或許,當預演的飛機掠過北京的天空,更多人會抬起頭來,看到歷史風雷激蕩的蒼穹。
一棵樹,樹冠有多高,樹根就有多深。這也是歷史和現實的隱喻。70多年前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雖已沉入歷史深處,卻化作現實的養分,託舉起現在和未來。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浴血奮戰,理解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同仇敵愾,才能理解中華民族於苦難中重生的心路歷程;理解了「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的全民動員,理解了「一致抗日,深得人心」的統一戰線,也才能理解中國於黑暗中見到曙光的偉大轉折。可以說,這不是歷史,而是我們仍然在其中呼吸的現實。忽視甚至歪曲了這段歷史,無疑就是動搖了現實的底座、精神的根基。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即便「去古未遠」,歲月的遺照也難免磨損於時間的風雨。現實中,有人歪曲歷史定論,想要「重寫歷史」,把歷史當做「任人塗抹的村姑」;有人擾亂歷史認知,試圖「再造規律」,把歷史當做「隨意捏弄的橡皮」;有人消解歷史價值,妄言「告別崇高」,把歷史當做「沒有厚度的白紙」。從「共產黨抗戰中只殺敵851人」的說法,到把遊擊戰術貶低為「土匪戰術」的認識,再到漢奸是「為民族不惜背負罵名的真英雄」的謬論,折射出的都是顛倒主次黑白、顛覆歷史是非的「歷史虛無主義」。
人類社會莫不如此:每當面臨緊要的轉折,歷史問題就會浮出水面。這是因為,歷史中蘊藏著規律之力、真理之力,重塑史觀意味著如何解釋昨天、如何走向未來。抗戰初期的1939年,歷史學家顧頡剛抱病寫成長文《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字標註「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史家本意,正在於借歷史事實,批駁日本人假借「民族自決」試圖製造偽「滿洲國」的野心,痛切呼喚中華民族團結起來以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歷史的敘述,從來就是與現實緊緊聯繫在一起,關鍵之處在於,要認清什麼是「我們的正理」、什麼是「我們的大義」。
南宋末年,士人鄭思肖將深寄亡國之痛、詳述宋元史事的詩文手稿,封於鐵函、沉諸井中,這部《心史》三百多年後被人發現時,仍然紙墨如新。今天,大量書籍、檔案、影像、實物,甚至是電子介質,都讓我們能更好地刻畫歷史的年輪。然而「所南(鄭思肖的號)心史井中全」的往事,卻更讓人感受到歷史沉甸甸的分量。如果任由昨天在時光的荒原中蒙塵,那再多的資料也不過是明珠投暗。70多年前的抗戰,近200年來的奮鬥,如果對於那些經驗與教訓、勇氣與犧牲,既不打撈,也不審視,更不沉思,如何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成就未來?
古往今來,無數人想發現歷史的壼奧、把握其中的規律,正如無數人抬頭仰望,想從亙古不變的星空中解讀命運的密碼一樣。從這個角度看,宇宙是空間的歷史,而歷史是時間的宇宙;星空有多渺遠,歷史就有多深邃。在綿延不斷的歷史中,一個民族保留下共同的記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選擇走共同的道路。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時時回望,正是為了在對過往的記錄、觀察與思考中,溝通昨天、今天和明天,洞見歷史、現實與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