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在歷史感悟中獲得真知灼見

2021-01-08 人民網

  歷史中蘊藏著規律之力、真理之力。如何認識歷史,意味著如何解釋昨天、如何走向未來

 

  歷史,無疑是這些天來中國上上下下的一個關鍵詞。

  23日,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山東濟南召開,習近平主席發去的賀電中,把歷史比作「人類最好的老師」。「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在歷史的感悟中獲得真知灼見,從歷史的啟迪中探尋前進方向,正是歷史對於我們的意義。

  也是在周末,朋友圈被閱兵演練刷了屏。十裡長街,步履鏗鏘;雲層翻滾,鷹擊長空。這仿佛是一首壯麗的序曲,拉開了紀念70年前那次偉大勝利隆重活動的帷幕。以這樣的國家儀式告慰先烈、致敬英雄、守望記憶,也讓每一個人體會到與國家、與歷史,與那些宏大的名詞、超越性價值的聯繫。或許,當預演的飛機掠過北京的天空,更多人會抬起頭來,看到歷史風雷激蕩的蒼穹。

  一棵樹,樹冠有多高,樹根就有多深。這也是歷史和現實的隱喻。70多年前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雖已沉入歷史深處,卻化作現實的養分,託舉起現在和未來。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浴血奮戰,理解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同仇敵愾,才能理解中華民族於苦難中重生的心路歷程;理解了「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的全民動員,理解了「一致抗日,深得人心」的統一戰線,也才能理解中國於黑暗中見到曙光的偉大轉折。可以說,這不是歷史,而是我們仍然在其中呼吸的現實。忽視甚至歪曲了這段歷史,無疑就是動搖了現實的底座、精神的根基。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即便「去古未遠」,歲月的遺照也難免磨損於時間的風雨。現實中,有人歪曲歷史定論,想要「重寫歷史」,把歷史當做「任人塗抹的村姑」;有人擾亂歷史認知,試圖「再造規律」,把歷史當做「隨意捏弄的橡皮」;有人消解歷史價值,妄言「告別崇高」,把歷史當做「沒有厚度的白紙」。從「共產黨抗戰中只殺敵851人」的說法,到把遊擊戰術貶低為「土匪戰術」的認識,再到漢奸是「為民族不惜背負罵名的真英雄」的謬論,折射出的都是顛倒主次黑白、顛覆歷史是非的「歷史虛無主義」。

  人類社會莫不如此:每當面臨緊要的轉折,歷史問題就會浮出水面。這是因為,歷史中蘊藏著規律之力、真理之力,重塑史觀意味著如何解釋昨天、如何走向未來。抗戰初期的1939年,歷史學家顧頡剛抱病寫成長文《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字標註「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史家本意,正在於借歷史事實,批駁日本人假借「民族自決」試圖製造偽「滿洲國」的野心,痛切呼喚中華民族團結起來以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歷史的敘述,從來就是與現實緊緊聯繫在一起,關鍵之處在於,要認清什麼是「我們的正理」、什麼是「我們的大義」。

  南宋末年,士人鄭思肖將深寄亡國之痛、詳述宋元史事的詩文手稿,封於鐵函、沉諸井中,這部《心史》三百多年後被人發現時,仍然紙墨如新。今天,大量書籍、檔案、影像、實物,甚至是電子介質,都讓我們能更好地刻畫歷史的年輪。然而「所南(鄭思肖的號)心史井中全」的往事,卻更讓人感受到歷史沉甸甸的分量。如果任由昨天在時光的荒原中蒙塵,那再多的資料也不過是明珠投暗。70多年前的抗戰,近200年來的奮鬥,如果對於那些經驗與教訓、勇氣與犧牲,既不打撈,也不審視,更不沉思,如何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成就未來?

  古往今來,無數人想發現歷史的壼奧、把握其中的規律,正如無數人抬頭仰望,想從亙古不變的星空中解讀命運的密碼一樣。從這個角度看,宇宙是空間的歷史,而歷史是時間的宇宙;星空有多渺遠,歷史就有多深邃。在綿延不斷的歷史中,一個民族保留下共同的記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選擇走共同的道路。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時時回望,正是為了在對過往的記錄、觀察與思考中,溝通昨天、今天和明天,洞見歷史、現實與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5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員: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
    人民日報評論員: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 新華社北京1月6日消息,人民日報1月7日將刊發評論員文章,題為《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摒棄功利的「傍名頭」心態
    原標題:摒棄功利的「傍名頭」心態(評論員觀察)   騙子的破產,值得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創業者、開拓者引以為戒,去偽存真固然重要,認真參悟走正路、行大道的道理則更為重要      英國人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在中國的「行騙」經歷,一周來不斷被媒體曝光。
  • 新華社評論員:感悟「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真理力量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題:感悟「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真理力量——二論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  新華社評論員  「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於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
  • 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
    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人民日報10月12日評論員文章: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的職責使命——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重要講話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增強節儉意識 始終艱苦奮鬥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增強節儉意識 始終艱苦奮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1日 21:42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本臺消息,明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將發表評論員文章
  •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2020-11-27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在「長徵路」上感悟歷史
    重走長徵路不是再現長徵路,而是為了循著先輩們的精神前進,在苦難與輝煌中探尋新長徵力量      「在動蕩不定的當今世界,唯有歷史能使我們面對生活而不感到膽戰心驚。」這是第二次讀《苦難輝煌》。
  • 人民日報評論員:時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二論「在激情奮鬥中綻放...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人民日報5月6日評論員文章:時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二論「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  潛能無限,青春的脈動催人奮進;高山仰止,德行的力量感染心靈。親切的囑託、殷切的期待,在廣大青年群體中引發強烈反響。  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真善美,是人類文明的基本意涵,是公民追求的基本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基本標尺。真善美的行為最能打動人,真善美的價值最能感化人。
  • 人民日報評論員:強大的政黨是在自我革命中鍛造出來的——論學習...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人民日報1月12日評論員文章:強大的政黨是在自我革命中鍛造出來的——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重要講話越是長期執政,越不能丟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越不能忘記黨的初心使命
  •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員:堅持系統觀念,「十個指頭彈鋼琴」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員:堅持系統觀念,「十個指頭彈鋼琴」 劉少華/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11-26 06:25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基本思維方式,就是從「長程歷史」想問題,以「世界視野」看問題。用這樣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認識新發展理念。幾百年來技術的發展推動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的產業革命,「結合歷史學」,才能理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有發展徘徊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人口紅利消失的「劉易斯拐點」「多維比較學」,才能理解「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還有6000多萬貧困人口,「做大蛋糕」後「分好蛋糕」更能體現獲得感,「聯繫實際學」,才能理解「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發展理念之新,正在於它會促成一次頭腦中的革命
  • 人民日報評論員: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 ——論學習...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人民日報9月14日評論員文章: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之所以取得顯著成就,根本就在於以「九個堅持」指導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使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教育方面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人民日報評論員: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
    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洞察歷史規律、把握時代潮流,深刻闡明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勢,明確提出了各國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三點倡議。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之際,習近平主席的演講指出了共建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正確方向,向世界傳遞著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
  • 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2021-01-07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一項民生工程,都在提升群眾獲得感的同時,為拼搏奮鬥創造著條件。實現比較充分就業,讓勞動者各盡其能;根治拖薪欠薪痼疾,免除農民工後顧之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為青年提供多樣化的成才路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等方方面面的實際成效,既體現出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又通過獲得感提振了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 人民日報評論員: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論員: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  人民日報7月9日評論員文章: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五論貫徹落實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我們要在當前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抓機遇、贏得優勢,必須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鬥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以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人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精神為基礎,形成協同育人模式。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摒棄「謀人不謀事」的功利心態
    現實中,不乏這樣的對比。一些「會來事」的幹部,懶於做事、善於作勢,自己不幹事,卻「音量」不小。而那些埋頭苦幹的幹部,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成天想的是問題難題,顧不上人情世故。   「會來事」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說明「謀人不謀事」的歪風還相當有市場。在一些人看來,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見效慢、周期長,更何況幹事有風險,即便幹成了也未必有人知道。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用鐵的規矩重塑公權力
    循著這樣的思路去觀察,不難發現,在正風反腐浪潮的強勁滌蕩之下,不少類似「規則」正在被改寫。大力清理幹部在企業兼職,上市公司出現獨董離職潮,打翻了「仕而優則商」的算盤;清退幹部社團兼職,一些領導幹部主動退出,淡化社會組織、文藝協會的「官味」,驚醒了「仕而優則藝」等迷夢。由此,人們對社會視野中的權力,也有了新的定位與認知。
  • 人民日報評論員: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人間正道——論學習貫徹習近平...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 人民日報9月17日評論員文章: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人間正道——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重要講話  「抗疫鬥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讓我們攜起手來,讓合作的陽光碟機散疫情的陰霾,共同佑護各國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以堅定的步伐走出人類歷史上這段艱難時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不斷邁進。
  •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因地制宜做實精準文章
    某省曾公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負面案例,其中有的村莊忽視生活汙水和垃圾處理、裸房整治等重點工作,而去建大公園、大廣場、大牌坊、大型旅遊觀光項目。類似行為,不僅背負了沉重財務負擔,也背離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值得警惕。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絕不是要把農村變得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自然稟賦、民俗特點,充分發掘村莊原有的個性與特色,更好保護山水田園,為文化傳承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