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在「長徵路」上感悟歷史

2020-12-18 人民網

  重走長徵路不是再現長徵路,而是為了循著先輩們的精神前進,在苦難與輝煌中探尋新長徵力量

  

  「在動蕩不定的當今世界,唯有歷史能使我們面對生活而不感到膽戰心驚。」這是第二次讀《苦難輝煌》。而每一次,都仿佛看到了一幅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全景圖,當然,最耀眼的,正是長徵。

  追問命運、呼喚英雄主義,深感震撼的不止中國作家。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在上世紀80年代重走了一遍長徵路,寫成《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他始終相信「只有親身走過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出長徵中的戰鬥和艱難困苦」「只有到實地旅行才能感受到毛澤東及其男女戰士所經受的艱難困苦」。

  兩萬五千裡,轉戰大半個中國,中國工農紅軍面對幾十倍於己的敵人的圍追堵截,翻越險峻的溝壑,穿過雪山草地,橫渡幾十條河流。在中外作家筆下,這場遠徵產生了跨越國界的震撼。他們都感嘆其中的犧牲和苦難:紅一方面軍出發時約有86000餘人,只有6000多人抵達陝北;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受傷被俘,乘敵不備時強忍劇痛用手撕開腹部的傷口,絞斷腸子,英勇就義;紅四團一營二連連長廖大珠帶領21勇士背挎馬刀、腰纏手榴彈,踏著僅有的13根鐵鏈,捨生忘死飛奪瀘定橋……這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讓我思考:這究竟是怎樣的歷程?

  「這是一次充滿了集體英雄主義、獻身精神和希望的舉世無雙的行動。」前不久,帶著書中的評價,我有幸踏上了長徵路的一段——湖南。

  我們重走長徵路,是在感悟歷史、尋訪英雄、汲取精神;而當時,誰也不知道邁出第一步後卻是一走兩萬五千裡。在桑植,民歌「媳婦快起來,門口掛盞燈。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軍」表達了戰士與群眾的魚水情,賀龍部隊帶上鄉親們送的草鞋和乾糧,從這裡出發;紅軍血戰湘江後該向何處去,恭城書院的小會議桌上至今還留有當時激烈爭論的印記。而現在,「不帶群眾富、不是好幹部」,老區幹部們面對貧困,敢打敢拼,又像極了80多年前的紅軍戰士。

  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那段歷史,長徵中的苦難絕不是路線圖、沙盤模型和復原場景就可以展現的。走在長徵路上,置身於革命先輩們曾戰鬥過的地方,常發現即使「身在此處」,也很難體會到當年紅軍戰士的苦難。索爾茲伯裡一再強調的「親身走過」「實地旅行」,仿佛失效了。為什麼?重走長徵路不是再現長徵路,而是為了循著先輩們的精神走在新的時代之路上,是要追尋偉大的長徵精神,汲取新的長徵力量。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天的中國,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由一段又一段「自己的長徵路」組成。在湖南革命老區尋訪時發現,即便自然條件惡劣,脫貧任務繁重,當地幹部、村民也沒有向貧困低頭,在共同努力下,把電商引進來、把特色產品賣出去,他們血液裡流淌著的紅色基因,傳承著不屈不撓的紅色精神,讓波瀾壯闊的歷史與偉大的時代夢想在此交匯。

  索爾茲伯裡說,「閱讀長徵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新時代的長徵路上,需要代代賡續長徵精神、不忘初心,渡過前方數不盡的「大江大河」,越過茫茫無際的「雪山草地」。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5日 05 版)

(責編:袁勃、文松輝)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掃描
    原標題:講述長徵故事 見證信仰力量(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李 健攝   歷史是現實的嚮導,歷史也總能給人以現實的力量。自6月11日「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以來,本報多路記者跋山涉水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深情講述紅軍和人民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在錘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同時,通過筆觸和鏡頭讓歷史照進現實,讓人們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的長徵路上,堅定信心,凝神聚力。
  • ...書記對「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重要指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題:共產黨人信仰的豐碑——習近平總書記對「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重要指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新華社記者福建省長汀縣是紅九軍團的長徵出發地,那裡的一座木質廊橋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紅軍徵兵的等高線——「人比槍高當紅軍。」
  • 人民日報:路再遠,走下去就能抵達
    山再高,往上攀就能登頂;路再遠,走下去就能抵達,而在跋山涉水的徵程中,我們也收穫了奮鬥的豪情、前行的動力        在六盤山,記者們換上紅軍裝,走上山間的紅軍小道。這條紅軍小道全長2.5公裡,象徵著長徵兩萬五千裡。
  • 青互動·三下鄉 重走長徵路,特區長徵團的「變形」記
    他們用10天走完8座城市,走過7700公裡徵程;他們選擇這樣一種形式——重走長徵路,重溫紅色心!接下來,跟著「特區長徵團」,一起感悟紅色革命氣息!一路上,他們學習著、成長著、蛻變著。不管烈日炎炎,還是滂沱大雨,深職院長徵團一路前行,勢不可擋!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紅軍橋」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那段歷史。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
  • 汪建新: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
    今天,我想通過賞析毛澤東在長徵時期創作的詩詞作品,來領略毛澤東的偉岸人格與非凡氣度,感悟長徵的波瀾壯闊與精神價值。 今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紅軍長徵是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共產黨人和英勇紅軍的偉大創舉,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光輝奇蹟,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是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我從四個方面來談。
  • 高考作文輔導37:長徵精神與新時代長徵路(演講稿)
    弘揚長徵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徵路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完成了舉世聞名的長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樹立起巍峨豐碑。歷史不斷向前,正如新時代領路人所說,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在新的長徵路上繼續奮勇前進。班級召開以「發揚老紅軍長徵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徵路」為主題的班會,請你結合與八十多年前的長徵壯舉有關的詩文、傳說、人物或故事,聯繫現實,寫一篇班會演講稿。
  • 創造了歷史的奇蹟 與徒步重走長徵路第一人羅開富的對話
    1984年,我重走長徵路進行採訪,雖然此前已看過不少有關紅軍長徵的資料,了解了不少地方,還從沒聽說過榜羅。在瑞金市委宣傳部賴永峰等同志陪我去採訪老紅軍顧玉平時,我才第一次聽到榜羅。顧玉平是長徵時周恩來的警衛員,一直牽著馬保衛護送周恩來安全到達陝北吳起鎮。「我告訴你,榜羅在甘肅。別看那個鎮小,家家泥牆,不少破洞,可是塊福地啊。
  • 上海市長徵中學:深深地體悟長徵時時地汲取力量
    本報訊(記者 董少校)「壯哉長徵!」走進上海市長徵中學大門,遠遠就看到一面金色的大型浮雕牆,氣勢宏偉,展現著紅軍將士的英雄氣概。位於上海市普陀區長徵鎮的長徵中學,建校53年來從未改過名字,該校每年暑假開展「重走長徵路」社會實踐活動,並開發出以長徵精神為核心內容的校本課程,讓長徵精神成為立德樹人的鮮活資源,創建出「長徵精神在長徵」的德育品牌。學校充分挖掘長徵中學自身所蘊含的德育資源,在校園裡建設長徵主題景觀。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精神
    毛澤東長徵時期的詩詞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時間地點和創作緣起,都有各自的具體內容。這裡主要是從共性方面去梳理它們的主要內容,從中感悟波瀾壯闊的長徵和偉大的長徵精神。 雄關漫道真如鐵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暢談實現中國夢。他用《憶秦娥·婁山關》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來形容中華民族的昨天和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
  • 學習「四史」 | 重走長徵路 天津市29所高校開展紅色拓展主題學訪活動
    天津市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城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日組織全市29所高校共121名思政課教師,前往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開展「學習『四史』精神、重走長徵路」紅色拓展主題學訪活動。「『四史』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必修課,這次活動也為加強自身『四史』教育上了重要一課。」
  • 重走長徵路,最美甘南行——記茨日那毛澤東舊居黨日活動
    沿著斜坡而上,側面是長徵詩詞文化長廊,主要收集了一些紅軍指戰員在長徵途中所作的一些優秀詩詞,讓我們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長徵精神的感悟和堅持傳承長徵文化的那份赤子之心。現在,這座1927年建造的兩層小樓,一直由桑結一家守護,承載著眾多參觀者對歷史的回望。桑結說:「這座樓是我們三代人的光榮,看好這裡是我的職責,我老了要讓兒子繼續守護。」回首過去,85年前的光輝歲月早已遠去,許多長徵老兵已離開人世,長眠地下,但長徵精神仍在今天代代相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
  • 上海音樂學院復排《長徵組歌》:走好新時代長徵路
    《長徵組歌》是中國音樂史上的紅色經典,首演至今已55周年。為走好新時代長徵路,上海音樂學院決定復排經典,打造新時代版《長徵組歌》,並將推動這臺演出走進長三角、重走長徵路。10月15日, 新時代版《長徵組歌》將在上音歌劇院上演。
  • 陸軍軍醫大學到土城開展「重走長徵路」活動
    12月20日至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組織專家教授、教員醫護人員、軍人文職人員開展第一批「重走長徵路」活動,經過4天艱苦跋涉,來到赤水河畔的四渡赤水戰役發軔地土城感悟四渡赤水。這支堅毅的軍醫隊伍在四渡赤水紀念館廣場聆聽了《長徵組歌》音樂會;在青槓坡戰鬥遺址祭奠紅軍烈士,追憶盪氣迴腸的戰鬥場景;在紅軍醫院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講紅醫故事,回顧紅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戰鬥歷程,用實際行動踐行紅色軍醫精神。
  • 人民日報:南郵老院長講述長徵故事 重傷也要跟著走
    《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8日4版 版面截圖 「長徵時我們總共翻過18座雪山,其中有15座是常年積雪、人跡罕至的,海拔最高的黨嶺山有5000多米。有次連續走了5天,沒見到一戶人家。雪一腳踩下去有膝蓋深,一旦走錯就會陷在積雪裡拔不出來。」秦老回憶,途中走過的河流大部分沒有橋,也找不到船。紅軍長徵中遇上大渡河、金沙江、烏江等大河,一些橋梁上木板已經被燒掉,過橋只能攀著鐵鏈,非常危險。
  • 學習「四史」精神 重走長徵路 全市29所高校開展紅色拓展主題學訪活動
    天津市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城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日組織全市29所高校共121名思政課教師,前往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開展「學習『四史』精神、重走長徵路」紅色拓展主題學訪活動。
  • 上海音樂學院復排《長徵組歌》師生期盼「重走長徵路」
    新華社上海9月9日電(許曉青、王婧媛)我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搖籃——上海音樂學院8日宣布復排《長徵組歌》。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介紹,這是一次「舉全院之力」的大工程,計劃2020年10月公演,2021年實現「重走長徵路」的沿途巡演。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1965年首次公演就引發轟動,是半個多世紀來我國音樂界的紅色經典之一。
  • 國社@四川|大渡河畔說奇蹟——感悟紅軍長徵的勝利密鑰
    新華社成都8月3日電 題:大渡河畔說奇蹟——感悟紅軍長徵的勝利密鑰  新華社記者丁玫、謝佼、胡璐  那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徵,也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徵。  8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徵。
  • 「手寫青春夢,心記長徵情」 重走長徵路:上外德語系師生赴江西開展...
    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為弘揚長徵精神,銘記歷史使命,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繫於暑期開展了以「手寫青春夢,心記長徵情」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暨「我的長徵日記」中德雙語紀實活動。在德語系黨總支的指導下,德語系分團委書記劉健老師帶領11名實踐隊隊員前往瑞金、於都和贛州等地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重走長徵之路,重沐長徵精神。
  • 老外開始新長徵--英一男子重走長徵路紀行(圖)
    他們走的正是69年前紅軍長徵走過的道路。李愛德的終點是陝北吳起鎮。那時候,他將成為繼紅軍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之後,第二位徒步走完長徵路的外國人。  記者在西昌追上了李愛德的腳步,並與他同行數日,聽他講述這一路的艱辛。  突發奇想 老外開始「新長徵」  李愛德和馬普安重走長徵路的念頭緣於一段偶然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