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組歌》是中國音樂史上的紅色經典,首演至今已55周年。
為走好新時代長徵路,上海音樂學院決定復排經典,打造新時代版《長徵組歌》,並將推動這臺演出走進長三角、重走長徵路。
10月15日, 新時代版《長徵組歌》將在上音歌劇院上演。這也是繼8K全景聲實景原創歌劇電影《賀綠汀》後,上音獻禮建黨百年的又一力作。
《長徵組歌》是一部大型聲樂套曲,由肖華作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組織晨耕、生茂、唐訶、遇秋等四位作曲家合作譜曲。原作1964年開始創作,1965年正式公演,以大合唱的形式,描摹了中央紅軍從江西到陝北的長徵路,是一部採集了不同地域民族音樂曲調的紅色經典。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適逢《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上海音樂學院決定師生合力、師生同臺,復排經典,重新詮釋長徵精神。
新時代版《長徵組歌》由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徐旭擔任總策劃,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擔任藝術總監並登臺演唱。
指揮家張國勇將執棒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歌唱家方瓊、黃英、李秀英、陳劍波、董明霞,民樂演奏家劉英、霍永剛、陳春園、唐俊、湯曉風、陸軼文,打擊樂演奏家楊茹文、羅天琪等,都將參演。
不少上音學子也會參與,王藝菲、方書劍、劉丹娜、劉辰旭、張功浩、羅森、胡斯豪、郭瑩、彭楒然、蔡程昱、戴宸等,都將獻上青春力量。
音樂家陣容如此龐大,蓋因《長徵組歌》是一部高度融合各類音樂體裁,採集了江西、貴州、雲南、四川、青海、河北、陝北、山西、湖南等地民歌、說唱、戲曲等元素的集大成之作。
創作者們曾說,「走到哪兒說哪兒的話,一聽就知道這是到貴州了,到雲南了,到陝北了……音樂也得走到哪兒還原當地的感受」。
比如,《告別》吸取了江西贛南採茶戲音調;《四渡赤水出奇兵》為了表現紅軍過橫斷山脈而使用雲南花燈調;《飛渡大渡河》選用了四川川江船夫號子;《到吳起鎮》選用了陝北民歌,等等。
新時代版《長徵組歌》一方面保持了作品原有的風貌,另一方面根據新時代的特徵做出了調整與創新。比如,開場詞、朗誦詞都根據時代發展重新寫作,增加了序幕,表演風格也更加貼近新時代特點。此外,服裝設計、舞美設計、多媒體製作也有諸多創新。
首演後,《長徵組歌》巡演版將以迎接建黨百年為時間軸,走進長三角,還計劃「重走長徵路」,在長徵沿線巡演,走進校園、社區,走進歷史現場,感受長徵闊大的歷史場景和先輩們堅定的理念信仰,傳承和宣傳長徵精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