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橋」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那段歷史。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重慶市採訪活動首站來到綦江,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共同踏上「紅軍橋」,追尋紅軍足跡,感悟長徵精神。
記者們沿著紅軍當年途經石壕的線路圖再走長徵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紅軍當年經此橋到石壕 鄉親們親眼目睹紅軍嚴明軍紀
在重慶綦江區石壕鎮香樹、高山、皂泥3個村交界處,有一座木石結構、南北走向的橋,橫跨於兩河口河溝上。橋高10米,寬3米,跨度19米。據老輩人說,這座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原名兩河口大橋。1935年1月21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大部隊長徵從此橋經過,到達石壕。
紅軍在石壕期間,紀律嚴明,深得群眾擁戴和讚揚。現年57歲的陳文全是綦江區石壕鎮高山村村民,家就住在這座橋附近,他爺爺當年親眼目睹了紅軍過橋到石壕的這段歷史。陳文全從小聽爺爺講故事,常聽說紅軍在農民家借灶做飯時,親自挑水、劈柴,不給主人添一點麻煩,開拔前都要幫老鄉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
記者們在陡峭的山崖上跋涉。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陳文全說,石壕民間一直流傳著一首歌謠:「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乾淨。」
由於這座橋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後人便將其命名為「紅軍橋」。
從小受長徵故事薰陶 他17歲開始義務管護紅軍橋
因從小受到紅軍長徵故事的薰陶,知道這座橋的重要意義,陳文全從17歲開始便參與義務管護紅軍橋,對破壞紅軍橋的行為加以制止,還曾經無償提供了約5000塊瓦翻蓋紅軍橋。
石壕紅軍墓陳列室內陳列的當年紅軍的軍服、軍帽、草鞋等。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伊永軍 攝
石壕紅軍墓陳列室內的展品。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陳文全的侄兒陳萬林也從小在長輩們講述紅軍故事氛圍中長大,潛移默化地被紅軍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立志參軍報國,他於2009年至2011年在新疆服役。
據綦江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陳平介紹,綦江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徵過境重慶的唯一地方。中央紅軍長徵到綦江,雖然只有短暫的七天多一點時間,像一次過境式的穿插,但是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央紅軍長徵到綦江,造成了紅軍主力直逼重慶的軍事態勢,成功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保衛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同時,也確保了中央軍委經赤水北上戰略計劃的完成,為四渡赤水製造了寶貴戰機。因此,綦江是遵義會議的最前哨,中央紅軍到綦江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此外,中央紅軍長徵到綦江,與綦江人民建立了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榮辱與共的魚水深情,給綦江人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偉大的長徵精神將永遠激勵綦江人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