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2020-12-20 華龍網

「紅軍橋」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那段歷史。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1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重慶市採訪活動首站來到綦江,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共同踏上「紅軍橋」,追尋紅軍足跡,感悟長徵精神。

記者們沿著紅軍當年途經石壕的線路圖再走長徵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紅軍當年經此橋到石壕 鄉親們親眼目睹紅軍嚴明軍紀

在重慶綦江區石壕鎮香樹、高山、皂泥3個村交界處,有一座木石結構、南北走向的橋,橫跨於兩河口河溝上。橋高10米,寬3米,跨度19米。據老輩人說,這座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原名兩河口大橋。1935年1月21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大部隊長徵從此橋經過,到達石壕。

紅軍在石壕期間,紀律嚴明,深得群眾擁戴和讚揚。現年57歲的陳文全是綦江區石壕鎮高山村村民,家就住在這座橋附近,他爺爺當年親眼目睹了紅軍過橋到石壕的這段歷史。陳文全從小聽爺爺講故事,常聽說紅軍在農民家借灶做飯時,親自挑水、劈柴,不給主人添一點麻煩,開拔前都要幫老鄉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

記者們在陡峭的山崖上跋涉。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陳文全說,石壕民間一直流傳著一首歌謠:「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乾淨。」

由於這座橋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後人便將其命名為「紅軍橋」。

從小受長徵故事薰陶 他17歲開始義務管護紅軍橋

因從小受到紅軍長徵故事的薰陶,知道這座橋的重要意義,陳文全從17歲開始便參與義務管護紅軍橋,對破壞紅軍橋的行為加以制止,還曾經無償提供了約5000塊瓦翻蓋紅軍橋。

石壕紅軍墓陳列室內陳列的當年紅軍的軍服、軍帽、草鞋等。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伊永軍 攝

石壕紅軍墓陳列室內的展品。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

陳文全的侄兒陳萬林也從小在長輩們講述紅軍故事氛圍中長大,潛移默化地被紅軍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立志參軍報國,他於2009年至2011年在新疆服役。

據綦江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陳平介紹,綦江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徵過境重慶的唯一地方。中央紅軍長徵到綦江,雖然只有短暫的七天多一點時間,像一次過境式的穿插,但是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央紅軍長徵到綦江,造成了紅軍主力直逼重慶的軍事態勢,成功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保衛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同時,也確保了中央軍委經赤水北上戰略計劃的完成,為四渡赤水製造了寶貴戰機。因此,綦江是遵義會議的最前哨,中央紅軍到綦江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此外,中央紅軍長徵到綦江,與綦江人民建立了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榮辱與共的魚水深情,給綦江人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偉大的長徵精神將永遠激勵綦江人民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掃描
    原標題:講述長徵故事 見證信仰力量(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自6月11日「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以來,本報多路記者跋山涉水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深情講述紅軍和人民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在錘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同時,通過筆觸和鏡頭讓歷史照進現實,讓人們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的長徵路上,堅定信心,凝神聚力。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秦始皇、郭文普、漢武帝、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曾到過會寧,留下了戍邊足跡,翰墨詩賦。在這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最近筆者也踏上了這塊紅色的土地。這座建於1996年的景園裡,有毛主席《長徵》詩碑、瑞金塔、遵義會址、瀘定橋、懋功會師橋、天險臘子口、甘孜會師遺址、草地宿營、岷山棧道、俄界會址、哈達鋪毛主席住址、榜羅鎮會址、六盤山紀念亭、延安寶塔等跨越十一個省區的12處微縮景觀,摹擬景貌,這一處處令人驚心動魄的景觀,這一座座令人精神振奮的建築,鐫刻著中國現代歷史的輝煌,展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揭示的是為實現中華民族解放復興、國家文明民主強盛
  • 長徵精神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記者再走長徵路」重慶行見聞...
    7月15日,綦江區石壕紅軍烈士墓,「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重慶站在該地舉行啟動儀式。7月15日,位於綦江區石壕鎮香樹、高山、皂泥3個村交界處的紅軍橋。紅軍橋原名兩河口大橋。今年是紅軍長徵出發85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漫漫長徵路,紅軍吃什麼?
    吃過之後,根據黨員們身體的反應,做好有毒野菜和無毒野菜的標本,下發到各個部隊,讓戰士們學習和辨認。如若碰巧遇到當地的老鄉,紅軍會耐心地詢問周邊可食用野菜的樣子,再舉辦野菜展覽,讓新兵和老兵排隊參觀,從根上杜絕中毒現象的再次發生。
  • 紅軍長徵經過神秘部落,劉伯承給「女王」下跪,還送槍送錢?
    1935年5月,紅軍渡過了金沙江,成功甩開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窮追猛打,長徵進入一個新階段。然而接下來的路程才是最艱難的開始,巍峨屹立難以翻越的大雪山,荒無人煙的沼澤地,都是對人體的極限挑戰。除了惡劣的環境,人也是可怕的。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一、紅一方面軍中走得最遠的部隊的長徵路是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也就是中央紅軍,長徵時間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經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翻越20多座大山,主要有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岷山、六盤山及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又稱亞克夏山、馬塘梁子
  • 前往九寨溝途中的巨大紅軍雕像:川主寺的紅軍長徵紀念館
    這個小鎮海拔剛好3000來米,而這個小鎮有三條到不同目的地的道路。 一條到諾爾蓋,一條到九寨溝,一條到黃龍。去哪裡玩,就的在這裡下決定了。 而剛到這裡,每個人肯定都會被鎮邊的山丘上的一座巨大的紅軍雕像給吸引了眼球去。這個山丘之下便是我們的紅軍長徵紀念館。可以從紀念館園區看到整個紀念館園區的構成。從入口進入就是題字。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有了具體文件的指示,全國才形成了共識,叫部隊為紅軍。1931年到1936年期間,紅軍不斷發展壯大,為了培育人才,一座座紅軍學校拔地而起。劉伯承曾留過洋,博聞強識,當過紅校校長,也當過教員,翻譯審定了不少軍語和名詞。
  • 浙江南潯:小學生參觀紅軍長徵追蹤館
    6月14日,小朋友在南潯文園紅軍長徵追蹤館參觀。 當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實驗小學舉行雛鷹假日小隊活動,組織小朋友參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潯文園紅軍長徵追蹤館。紅軍長徵追蹤館以曾經重走長徵路的南潯籍記者羅開富「走長徵 寫長徵」為主題,通過大量實物檔案和多媒體等方式再現紅軍長徵史實。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重走長徵路│烏江天險看今昔
    長徵史上,紅軍最具決定意義的戰役總是無法離開大江大河,如「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似乎每一次戰略的出新都是與堪稱天塹的河流聯繫在一起。10月25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驅車來到了距甕安縣城約45公裡的烏江,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
  •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位於湘粵交界處的大王山海拔1600米左右,是紅軍長徵後遇到的第一座高山。小路羊腸,路邊懸崖峭壁。  時任紅一軍團一師三團總支書記的蕭鋒在日記中寫道,他們下午4時出發,「大王山山勢很險,森林茂密,滿山荊棘,行軍很困難」。  到半山腰時,夜幕降臨,紅軍只好拄著拐杖,打著火把前進。  一條火龍盤旋上去,成了一座螺旋形的火燈塔。
  • 重走長徵路│ 烏江天險看今昔
    10月25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驅車來到了距甕安縣城約45公裡的烏江,去追尋那段紅色記憶和崢嶸歲月。為「零」距離感受當年紅軍搶渡烏江的兇險,重走長徵路隊員從江界河渡口處登上一艘觀光船。巧的是船主劉官忠祖籍江西,得知大家從贛州於都出發參加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便開心地為大家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毛主席在武山的故事
    房主費孝忠的孫子、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費夫平介紹說:「聽爺爺說,當年紅軍部隊長徵走到費家山、水家溝一帶過夜,當時村子裡只有二三十戶人家,毛主席到我們家住了一夜。這張八仙桌和木盤就是他當年用來辦公的。」  費夫平回憶,小時候,奶奶經常會給他講這段故事。當年紅軍上費家山村之前,村民們遠遠就聽到山下傳來槍聲,以為是土匪來了,紛紛逃到山上的大堡子里躲了起來。
  • "長徵"這個詞,是誰第一個提出的?三次改變,映射紅軍偉大曆程
    不過,誰能想到,這個耳熟能詳的、見證中國紅軍完成偉大壯舉的詞語,也曾擁有與紅軍長徵一般艱難的經歷,最終才帶著這樣豐富的內涵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而"長徵"這個詞,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呢?
  • 解放軍開發闖關遊戲:跟著紅軍去長徵
    查詢部隊區域網後臺統計系統得知,幾款軍事遊戲拽走了人氣。他們頓悟,不是說把紅色基因教育從課堂搬到網上就萬事大吉了,簡單的形式轉換並不能確保有效的入腦入心,還需要找準與官兵需求相匹配的「驅動程序」。乾脆投其所好,開發一款紅色基因網遊,把丟掉的人氣找回來——大家一拍即合,開發主題網頁的升級版,打出了三張「王牌」:「跟著紅軍去長徵」闖關遊戲。
  • 長徵紅軍過草地爬雪山,走過的雪山有幾座,你知道?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歷史故事漸漸被人們遺忘,現如今戰士犧牲無人看,戲子離婚天下知。我只想說如果沒有紅軍,根本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長徵直到至今時隔80多年,你可曾知道紅軍爬過的5座雪山,現如今在哪裡?到底怎麼樣了?
  • 【新長徵,再出發】桂村的「八音鍾」
    再往裡走,一座傳統四合院院落是「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另一座一進兩院的四合院落和三間兩層樓的廣式閣樓則是「毛澤東等中央首長駐地舊址」。 陳昌奉想,毛主席經常工作到深夜,用這個提醒他注意休息再好不過。「警衛員看到這個鐘會報時、會響,走的時候就帶走了,想著也用得到。」楊廷國說。
  • 哪些外國人參加了紅軍長徵?
    「洋顧問」李德李德,原名奧託布勞恩,德國共產主義者,1932年受共產主義派遣到中國從事革命運動。1933年9月,李德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進入中央蘇區。在王明等人的支持下,李德處處享受著「太上皇」的威嚴,其說的每一句話都被當作聖旨。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兩萬五千裡的跋涉,紅軍最常用的宣傳方法有三種,新聞宣傳、標語宣傳以及紅色歌謠宣傳。這幾種宣傳方式從最開始的不懂變通到後來的靈活機動,讓紅軍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把未知的恐懼戰勝了。比方說,當時李宗仁、白崇禧等地方軍閥使用金庫券吸取民間資金,強迫群眾修炮樓和馬路,紅軍就順勢提出:「反對李宗仁、白崇禧吸取民間資金」、「不替李白軍閥修炮樓修馬路」的口號,贏得大家的信任。長徵前夕,《紅星報》問世,這一報紙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共同主辦的,準備用來在長徵中傳達戰鬥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