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突破!——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廣州6月25日電 題:突破!突破!——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種力量,20多天晝夜急行軍,一往無前。

  1934年10月25日起,中央紅軍長徵主力部隊先後經過粵北的南雄、仁化、樂昌、連縣(今連州)、乳源梅花鄉(今樂昌梅花鎮),成功突破國民黨設置的封鎖線,順利通過廣東,向湖南方向挺進。

  這是一束光,二萬五千裡志之所向,不可阻擋。

  星夜渡過於都河,8.6萬人的紅色大軍開啟追擊與擺脫、堵截與突破、天險與徵服的角力,寫下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史詩;襲新田、奪城口、戰茶料,激戰銅鼓嶺、搶佔九峰山、翻越大王山……漫捲紅旗,突破再突破,奪取一個個勝利。

  今天,置身粵北連綿不絕的群山密林,重訪紅軍長徵的戰鬥足跡,史詩之所以壯闊、奇蹟之所以成為奇蹟的答案令人怦然心動——

  突圍——每一道封鎖線,都視作凱歌前行的弓

  廣東省南雄市烏逕鎮新田村,湞江繞著村子靜靜流過,一棵900多歲的古樹灑下綠蔭,遮住了半個江面。

  坐在樹下,今年91歲的李梅德邊說邊用手指著方向:「紅軍從江西來到這裡,打了入粵第一仗。」直到今天,村民依舊保存著紅軍留下的刺刀、子彈、手榴彈,奉若至寶。

  1934年10月13日,紅軍突破敵人設在江西境內、號稱「銅牆鐵壁、堅不可摧」的第一道封鎖線。26日,紅軍經江西小和、萬隆進入烏逕一帶;隨後,在新田村與修築工事的敵軍遭遇,殲敵20多人,取得首勝。

  當地村民說,紅軍能打仗、打勝仗。

  「第一道封鎖線,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壯烈犧牲。」當地黨史專家研究認為,紅軍不怕犧牲、英勇戰鬥,戰鬥力令敵人膽寒,這也是軍閥陳濟棠會跟紅軍籤訂「借道」秘密協議的原因。

  廣東省南雄市史志辦原副主任李君祥說,紅軍的既定目標是快速通過粵北,在南雄境內的烏逕、大塘等地只作短暫停留,便沿著梅嶺山麓向西轉移。

  得知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蔣介石電令粵、湘軍火速在汝城、仁化間阻截,擺開第二道封鎖線。

  城口鎮位於湘粵邊境,古道交通咽喉。對於中央紅軍來說,進入南雄後,西入湖南,面對第二道封鎖線,廣東關隘城口鎮是唯一通道。

  突圍!一路馬不停蹄!

  11月1日,紅一軍團第二師六團一營一夜奔襲150多裡,抵達距城口約70裡處,23歲的營長曾寶堂率隊趁夜色潛伏到百米處橋頭,一方面部署兩個連牽制碉堡內敵軍,另一方面以偵察排為先鋒,強行過橋。很快,紅軍佔領了城口鎮。

  軍情危急!4日,六團再次奉命阻擊,在銅鼓嶺與敵遭遇,對方倚仗地形、火力優勢,向紅軍發起瘋狂進攻。紅軍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役,紅軍傷亡140多人。

  「仗打了兩天一夜,現場很慘烈。」城口鎮東光村村民劉東順說。

  他的嶽父李鳳言當時在陣地上發現一位重傷的紅軍戰士,戰士託李鳳言寫了封信,大意是,他在城口負傷得到照料,這裡的老鄉和紅軍親,請家人不要掛念。

  回望長徵路上,找嚮導、籌軍糧、打土豪,紅軍走進群眾、依靠群眾,同他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故事何其多!

  「紅軍突破封鎖線的勝利,離不開當地老鄉的支持幫助。」李君祥說。

軍民如魚水迸發力量。

  突圍!一路搶佔先機!

  11月5日起,紅軍從城口出發,沿樂昌九峰山麓,往汝城、宜章一線疾進。

  此時,九峰山南的樂昌,敵三個團部署到位,向九峰山摸了上來。

  山窄崖深,暴雨如注。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團長耿飈率部從前衛變後衛,衝上九峰山頂,與剛爬上山的敵人拼死一戰,掩護後續部隊順利通行。

  突圍!一路揮師西進!

  11月10日,紅一師攻佔白石渡;12日,紅三軍團攻佔湖南宜章。

  接連突破封鎖線,紅軍士氣大振。陸定一在《長徵歌》中這樣寫道:「衝破兩道封鎖線,嚇得何鍵狗膽寒」。

  「突破封鎖線,群眾路線起到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城口,還是在打宜章時,百姓幫忙挖戰壕,打開城門迎接紅軍,這是紅軍勝利之本。」李君祥說,此前,紅軍巧借陳濟棠與蔣介石國民政府之間的矛盾,達成秘密協議,為順利通過封鎖線提供了有利條件。

  徵服——每一座大王山,都鑄就攻堅克難的劍

  樂昌市境內的大王山腳下,「中國工農紅軍烈士之墓」的石碑巍然矗立。

  少有人知道,85年前這次艱難的行軍。在大王山其中一個海拔1000多米的山頂上,仍有一條「C」形戰壕。

  時間倒回至1934年11月6日,時令已近立冬,冷雨驟降。位於湘粵交界處的大王山海拔1600米左右,是紅軍長徵後遇到的第一座高山。小路羊腸,路邊懸崖峭壁。

  時任紅一軍團一師三團總支書記的蕭鋒在日記中寫道,他們下午4時出發,「大王山山勢很險,森林茂密,滿山荊棘,行軍很困難」。

  到半山腰時,夜幕降臨,紅軍只好拄著拐杖,打著火把前進。

  一條火龍盤旋上去,成了一座螺旋形的火燈塔。昂起頭來看上去,好像在天空一樣,走得最遠的幾盞燈,好像幾顆散亂的星子。

  這樣的情形,在長徵路上,一次又一次重演。統計數據表明,僅紅一方面軍,就翻越了18座山脈,跨過了24條大河。

  下山路滑,不少人摔了跤,「前面的人倒了,後面的人大笑起來。笑的人嘴還未合攏,自己又像滾西瓜般地溜了下去」。蕭鋒也因一不留神,摔倒掉進路邊的山溝。

  幸運的是,半山腰的樹叢將他擋住,蕭鋒才沒有再往下滾,戰友們用繩子和幾副綁腿帶把他吊了上來。

  中央紅軍長徵之初,堪稱「大搬家式」轉移——

  十幾門山炮拆卸開,光一個炮筒都要四個人抬;還有印鈔機、X光機、紙張等大批物資,有的軍團超過1000副擔子。

  平均每天行軍71華裡,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嚴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行軍速度,創造了奇蹟。

  能夠提前預想的困難都算不上真正的困難,而紅軍突破的困難都是他們的極限!

  樂昌市黨史辦工作人員丁彩鳳說,翻越大王山,紅軍將士完成的是一次對自然和艱苦環境的徵服。

  回憶這段經歷時,蕭鋒寫道:「敵人圍攻蘇區,構築了千溝萬壘,妄圖置紅軍於死地,但英勇的紅軍不是打出來了嗎?大王山看上去高不可攀,但我們不是也闖過來了嗎?」

  翻閱紅軍的日記、黨史資料,紅軍戰士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革命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躍然紙上——

  進入湖南丘陵地帶,敵人的飛機像蚊子一樣,每天都有八九十架次;

  四連昨天擴了四名,六連擴了六名,增加了戰鬥力量;

  晚上大風呼嘯,天氣異常寒冷。郭輝勉同志奏起了「梅花三弄」的曲子,這首曲子我還是兩年前在廣昌戰役時聽他演奏過;

  ……

  就這樣,嚴密的封鎖線被紅軍將士視作等閒,高聳的大王山被踩在腳下,逶迤的五嶺成了騰起的細浪!

  超越——每一步長徵路,都擂響改天換地的鼓

  「今天出發,使我感覺有點不同了,因為從今天起,就要離開我們的老家。」

  這是1934年10月18日,時任紅一軍團政治保衛局秘書童小鵬在日記當中寫下的。

  「離開蘇區,離開老家,意味著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從此開始了失去根據地的長期外線作戰。」廣東韶關市原黨史辦副主任梁觀福說,故土難離、安土重遷是人之常情,從這個角度看,越是遠離家鄉,就越能看清他們為何長徵、為誰而戰。

  在南雄上塑村,時任紅一軍團供給部出納科科長的彭顯倫做出回答——

  彭顯倫1926年參加革命後,敵人出於報復和震懾鄉裡的目的,掘了彭家的祖墳。他的妻子帶著年幼的兒子四處躲藏。

  據介紹,長徵期間,紅軍路過南雄時,曾把上塑村作為主力部隊的宿營地。

  「但就是這麼近的距離,父親都沒有顧得上回家看上一眼。」彭顯倫的女兒彭匯生說,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她的父親才終於回到家鄉。

  在贛粵交界地區的上中站村,蕭鋒做出回答——

  在那裡,隊伍遇到一位姓羅紅軍的家屬,他家中三人被敵人殺害,父親只能乞討。蕭鋒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她眼睛看不見了,也曾要過飯,是紅軍讓她有了飯吃;紅軍一走,她肯定又要受苦討飯了。

  蕭鋒情難自禁,提筆寫下這樣的話:「我們只有熱心革命,早日打垮反動派,窮人才有出路。」

  「紅軍將士超越常人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為了勞苦大眾的利益,不計一人之安危,不計一家之福禍。」梁觀福說。

  這就是紅軍的信仰!中國工農紅軍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是長徵勝利之魂,令他們百折不撓。

  這支紅色大軍是由紅色的崇高理想武裝起來的,他們每遠離家鄉前進一步,都是在擂響改天換地的戰鼓。

  長徵,每一步都播下了革命火種,為人民而戰——

  11月7日拂曉,紅九軍團剛離開城口,就見城口墟上空升起滾滾濃煙,火光沖天。他們當即派部隊返回,組織軍民滅火。

  群眾說,「白軍殺人放火,紅軍舍己救民」。紅軍在當地名聲大振,不少群眾加入紅軍。

  今天走進粵北,在仁化等地,「紅軍是自己的軍隊」「消滅地主武裝 農民起來打土豪分田地」等標語仍清晰可見。

  梁觀福說,紅軍在粵北走群眾路線,為項英、陳毅中央蘇區留守部隊在粵贛邊界開展遊擊戰打下深厚的群眾基礎。革命根據地在群眾支持下如雨後春筍。

  長徵,更開創了革命新局面——

  85年前,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重建革命根據地,在血與火中闖出一條走向新生、走向勝利的道路。一個嶄新的、活躍躍的中國在15年後成立了!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正以必勝的信念,繼續改革開放新的長徵,共同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力!(記者謝良、梅常偉、李松、李雄鷹、劉斐、劉羽佳)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新聞輿論工作的時代啟示
    提 要:長徵途中紅軍報刊探索出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經驗做法,對我們今天的新聞宣傳輿論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就是:拓展傳播渠道,實現新聞輿論效果的最優化;加強輿情引導,彰顯新聞輿論的功能和作用;弘揚優良傳統,開創強軍興軍新聞輿論新局面。
  • 中國僑聯文化交流幹部培訓班赴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紀念館和靈渠開展...
    11月28日下午,中國僑聯文化交流幹部培訓班近70名學員來到桂林興安縣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紀念館和靈渠開展現場教學。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副部長邢硯莊,《海內與海外》雜誌社副社長何長松等出席現場教學活動。
  • 隨中央紅軍長徵的五位文化名人
    1933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後調往中央蘇區工作,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1934年參加黨的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任中央蘇區黨校副校長。中央紅軍長徵,他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5年任幹部團上幹隊(上級幹部隊)政治教員,上幹隊為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前,紅軍大學和地方幹部學校(原為中央黨校)的一部分合編而成。
  • 是什麼力量讓紅軍用腳走完兩萬五千裡長徵?
    在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前,管委會主任杜永勝和35名講解員每天都要回答參觀者這樣的提問。80年前,紅軍三大主力在這裡勝利會師。上個世紀30年代初,國民黨向革命根據地接連發動大規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考驗。在這緊急關頭,黨領導紅軍戰略轉移。
  • 勝利山戰鬥: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最後一仗
    學習強國 作者:苗剛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一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在哈達鋪期間,毛澤東從國民黨報紙上了解到陝北有蘇區和劉志丹領導的紅軍。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從現地到劉志丹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裡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彭陽時,就發現敵馬鴻逵部的四個騎兵團像一條尾巴一樣,緊緊地尾隨在後面。蔣介石聽到中央紅軍向陝北進發的消息時,急電令馬鴻逵:「紅軍長途行軍,疲憊不堪,企圖進入陝北會合劉志丹,茲令你部騎兵前行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妄圖將紅軍消滅於長徵途中。
  • 第一章 突破三道封鎖線
    點擊閱讀人民網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專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聲明:本文(含圖片)節選自《長徵記》一書,系華夏出版社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當晚,各路紅軍先頭部隊渡江,搶佔西岸要點,掩護主力過江。紅3軍團第5師佔領江口等地,前鋒進至梅嶺關、中站;紅1軍團第2師向廣東烏徑方向推進,嚴密屏蔽著渡江通道。25日,軍委第1、第2縱隊和其他紅軍部隊從信豐南北全部渡過桃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1935年1月21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大部隊長徵從此橋經過,到達石壕。紅軍在石壕期間,紀律嚴明,深得群眾擁戴和讚揚。現年57歲的陳文全是綦江區石壕鎮高山村村民,家就住在這座橋附近,他爺爺當年親眼目睹了紅軍過橋到石壕的這段歷史。陳文全從小聽爺爺講故事,常聽說紅軍在農民家借灶做飯時,親自挑水、劈柴,不給主人添一點麻煩,開拔前都要幫老鄉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革命軍一詞用的比較寬泛,接受過正規軍校教育的人,揮師北伐剷除舊軍閥,被稱之為國民革命軍。那麼,紅軍二字是何時深入人心,成了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的標籤的呢?這還得從廣州起義說起。有了具體文件的指示,全國才形成了共識,叫部隊為紅軍。1931年到1936年期間,紅軍不斷發展壯大,為了培育人才,一座座紅軍學校拔地而起。劉伯承曾留過洋,博聞強識,當過紅校校長,也當過教員,翻譯審定了不少軍語和名詞。
  • 長徵途中精彩的軍事戰略,四渡赤水出奇兵,紅軍的四渡赤水在何時
    大家一定都唱過這句經典的紅歌歌詞「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吧,四渡赤水可以說是紅軍長徵途中以少勝多的精彩軍事行動,是毛主席最精彩的軍事戰略。那麼,紅軍的四渡赤水都在哪裡渡過赤水河的呢?我們先來看看紅軍四渡赤水的背景。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將士,為保存有生力量,實現北上抗日,陸續離開原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縱橫十幾省,跨越滔滔急流,徵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上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前進至陝甘寧地區,實現了紅軍主力大會師。漫漫長徵路,氣吞山河,可歌可泣。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徵,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永遠流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
  • 解密:一位跟隨紅軍長徵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1935年初,蔣介石苦於「追剿」中央紅軍屢屢失敗,又怕活動在湘鄂西的紅二、六軍團西進貴州同中央紅軍匯合,緊急調集六路縱隊11萬人妄圖「圍剿」紅二、六軍團。我的父親時任第41師師長兼第一縱隊司令,指揮國民黨軍隊同紅軍在洪湖等地展開了激烈的戰鬥。1935年6月,蕭克將軍指揮的紅六軍團包圍了宣恩縣城,武漢行轅電示我的父親率部從駐地來鳳北上馳援。
  • 當年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過草地?是什麼地方?
    當年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過草地?是什麼地方?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紅軍過草地用了多少天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毛主席在武山的故事
    因毛澤東在村民費孝忠家住過,自此費家山一夜成名,毛澤東上費家山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1  毛主席真是料敵如神  時間回到1935年9月,紅軍長徵經過甘肅。20日,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哈達鋪,部隊整修後改編為陝甘支隊。
  • 「紅軍長徵過雲南特展」在省博開展了
    9月29日上午,「金沙水拍雲崖暖——紅軍長徵過雲南特展」在雲南省博物館開展了。來自7個州(市)31個縣的200餘件展品展現在觀眾眼前。本次展覽分為「不朽的豐碑」「 中央紅軍長徵過雲南」「紅二、六軍團長徵過雲南」「親人,紅軍」「理想信念高於天」五個部分。展出了許多珍貴物品,例如紅軍留在扎西的X光機、開國中將趙鎔的中將禮服、紅軍過鎮雄留下的手榴彈、紅軍過威信留下的標語等。值得一提的是,觀眾可走入到場景之中,設身處地感受紅軍長徵過雲南的艱險。
  • 漲知識|第一本研究紅軍長徵的英文專著是誰寫的?
    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英雄壯舉,也是令世界矚目的偉大事件。在眾多向世界報導、研究紅軍長徵的人當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老一輩革命家陳雲、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等。實際上,還有許多這樣的中外人士,運用他們手中的筆墨,從各自不同的視角記錄了紅軍長徵,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長徵,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
    這些年來,王新生還撰寫了《關於紅一方面軍長徵裡程的幾個問題》《共產國際與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決策》《朱德與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任弼時對紅軍長徵的重大貢獻》等數十篇論文,是長徵史研究的資深學者。 全書分「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略轉移」、「粵北湘南,湘江之戰,轉兵貴州」「轉兵貴州,實現歷史性轉折」「會師、北上、分離」「落腳點,奠基禮,陝甘紅日」「甘孜城,會寧城,將臺堡」六章。
  • 江界河渡口,105萬建紅軍烈士陵園 「長徵遺址」將搬新家(圖)
    金黔在線訊11月22日,黔南州和甕安縣有關部門就修建紅軍烈士陵園進行招投標,擬把構皮灘水電站庫區即將被淹沒的紅軍「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和28座紅軍墳遷移該烈士陵園,及時搶救和保護「長徵文化」。1935年1月,紅軍由甕安縣江界河渡口突破烏江天險,為勝利攻取遵義打開了通道。這次戰役中犧牲的李文如等28位紅軍戰士被當地群眾掩埋於烏江岸邊,還留下了紅軍戰壕、紅軍標語和紅軍浮橋編扎地等遺址。
  • 哪些外國人參加了紅軍長徵?
    1933年9月,李德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進入中央蘇區。在王明等人的支持下,李德處處享受著「太上皇」的威嚴,其說的每一句話都被當作聖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將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德。可是李德不顧中國的具體實際,主張硬拼硬打,結果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致使紅軍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道路。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朱德嫡孫朱和平談長徵:國家強大首先是理想信念強大
    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朱德嫡孫朱和平在人民網《長徵後來人》節目中講述:「爺爺朱德走了長徵的三萬五千多裡地,除了參加紅一方面軍的長徵,還領導和指揮了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徵,三過雪山,三過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