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紅軍過草地簡介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
紅軍過草地用了多少天
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紅軍過草地是什麼地方
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裡地,橫寬300餘裡地,面積約15200平方公裡,海拔在3500米以上。紅軍過的草地主要是講川西北若爾蓋地區。
草地,其實就是高原溼地,為泥質沼澤。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於黑白兩河——黑河(亦稱墨曲河)和白河(亦稱葛曲河)自南至北縱貫其間,起了重要作用。
兩河的河道迂迴曲折,叉河橫生,地勢低洼,水流淤滯而成沼澤。經年水草,盤根錯節,結絡成片,覆蓋瀦水。
沼澤生長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烏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積水淤黑,泥濘不堪,淺處沒膝,深處沒頂。遠遠望去,似一片灰綠色海洋,不見山丘,不見樹木,鳥獸絕跡,人煙荒蕪,沒有村寨,沒有道路,東西南北,茫茫無限。
人和騾馬在草地上行走,須腳踏草叢根部,沿草甸前進。若不慎陷入泥潭,無人相救,會愈陷愈深,乃至被滅頂吞沒。草地區域氣候惡劣,晴空迷霧變幻莫測。每年的5月至9月為草地雨季,使本已滯水泥濘的沼澤,更成漫漫澤國。紅軍正是在這個季節經過草地的。
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汙泥吞噬;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二怕下雨;三怕過河。
紅軍為什麼要過草地
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三過草地指的應該是四方面軍。當年長徵途中,四方面軍和一方面軍在甘孜會合,混編後分兩路,一路先過過草地這是第一次,另一路由張國燾帶領後走,由於他分裂紅軍不願過草地,召回先過的四方面軍第二過草地,與一方面軍分裂。而後,四方面軍向西康發展不利,只能再按一方面軍路線過草地,是第三過草地。
美國作家索爾茲·哈裡森伯裡在他寫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對紅軍為什麼過夾金山,作了專門的解釋。他寫道:毛澤東當時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條是雪山以西,走一條海拔高但商隊常來常往的路線,到川西北和青海的藏族地區首府阿壩。這條路稍遠一點,幾乎全是要穿過人口相當稠密的持敵視態度的藏民地區。
第二條是,走雪山以東的另一條路,最後到松潘縣,但是沿路遭受國民黨襲擊,危險相當大。
第三個選擇是,走雪山中間的一條崎嶇山路,這是一條很糟糕的山間小徑,且當地居民都沒有走過這條路。但這第三條路將會最接近於他的目標:同張國燾的四方面軍會師。
過草地的選擇同過雪山相似,是為了出敵不意,獲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線。蔣介石曾判斷紅軍可能東出四川,也可能向西北行動。如出西北,他認為紅軍是不可能走松潘西北草地的,突圍路線一條是從毛兒蓋、松潘經臘子口出甘南,另一條是從理番出平武、青川、碧口沿陰平故道,再出文縣、武都。
蔣介石命令薛嶽部與胡宗南部聯防,防堵紅軍北上,還調集川軍主力,封鎖岷江,妄圖困死紅軍。「松潘草地乃北面天然地障,飛渡不易,因此北堵南追,集中主力封鎖,紅軍插翅難逃。」薛嶽也曾說過紅軍要想「通過軟沙沒人之草地,勢有不能。」
來源:中國歷史網 原標題:你知道當年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過草地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