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走長徵路」第三路記者來到紅原縣日乾喬大沼澤,紅軍長徵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過草地」,就發生在這裡。1935年7-8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相繼從這裡經過。如今,紅原縣最後一位老紅軍已去世,要想還原這段歷史的細節,已經越來越難。
紅軍過草地
周恩來總理命名紅原
周恩來
「駐牧之境,則路斷人稀,險阻尤甚。」這是史書中,對阿壩紅原地域道路情況的描述。而日乾喬大沼澤更被稱作「死亡之海」。在小學課本裡,《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裡。
76年前,紅二、紅四方面軍從阿壩進入紅原縣內,渡過白河(噶曲河)、穿越了日乾喬大沼澤,到達紅原色地鄉,然後前往包座。張聞天夫人劉英在回憶錄中說,這段路走了7天,她穿越草地後的第一感覺是「從死亡世界到了人間」。
「日乾喬大沼澤有12萬公頃,海拔在3600米以上,晝夜溫差大,天氣變化快。」紅原縣副縣長馬騫說,現在日乾喬大沼澤的大部分區域依然泥潭密布,即使是專業隊伍進入,都要面臨極大的危險。
1960年,中央政府決定在紅原地區建置縣制。為紀念這片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周恩來總理將其命名為紅原。今天,在日乾喬大沼澤的邊界上,還立著周恩來題寫的一塊石碑:「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原。」
過草地紅軍減員嚴重
紅軍過草地
紅原縣縣誌記載,紅二方面軍在過草地時,由於籌糧不易,連野草尚難覓食,紅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紅四方面軍曾三過草地,1936年6月再過草地時,人員已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降至4萬餘人。
「兩方面原因,戰鬥減員和自然條件。」紅原縣委宣傳部的吳本智介紹,在紅軍進入紅原縣境內後,曾在龍日壩地區遭遇數千騎兵的阻擊,傷亡嚴重。進入草地後,則因飢餓、陷入泥潭、高原反應而犧牲。
紅軍在過草地時到底減員多少?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在幾乎所有的有關這段歷史的記載中,有關減員的情況都會用到「難以計數」這個詞。阿壩州黨史研究室的研究認為,紅軍三大主力在爬雪山過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在萬人以上。
最後一位老紅軍去世
「去年,紅原縣的最後一位老紅軍去世了。」紅原副縣長馬騫說,如今紅原縣境內已經沒有老紅軍在世,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已經越來越少。
紅軍過草地
馬騫所說的這位老紅軍,本名叫侯德明,原籍湖南長沙。1935年,他跟隨父母過草地時,還不到13歲。當時因腳部潰爛,不能行走,被寄養在藏民家中。藏民給他取名羅爾吾,意思是「寶貝」。羅爾吾長大後,過上了牧民生活,並在紅原縣的瓦切鄉下哈拉瑪村成家立業。
2005年,侯德明的親人從長沙趕到紅原認親,侯德明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經在長徵中犧牲。
這裡已成為旅遊勝地
草地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下哈拉瑪村。這裡已經建起了牧民定居點,政府給每家牧民補助2.5萬元,建房子和發展牧業。
村裡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太陽能,道路上安置了風能和太陽能結合的高科技路燈。如今的下哈拉瑪村民,已經不再只以畜牧業為主,因為離紅原著名風景區月亮灣只有一公裡的路程,當地發展起了生態旅遊和特色商品。
「我家有3000多畝草場,養了120頭犛牛,家裡還可以接待自駕遊的旅客。」村民佳華珍說,過去大多數牧民都住在自己用紅柳條和牛糞搭建的房子裡,依水草而居,生活十分不便。近年來,隨著退牧還草和輪牧制的推行,她家每年會收到政府1000多元的補助,並且在放牧的同時,還開設了家庭旅館,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去年,紅原縣接待的旅客達35萬人次。馬騫說,隨著震後道路的全面恢復,今年旅遊的人數預計將突破50萬人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