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行程25000裡,其中爬雪山行程2700裡,過草地行程600裡。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爬雪山、過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在萬人以上,無疑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悲壯的一次行軍。2016年9月27日至10月1日,記者來到四川省馬爾康市、黑水縣和松潘大草原一帶,沿途所採訪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禁不住熱淚盈眶。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 楊海濤
昔日草原澤國變了模樣
紅軍長徵所走過的松潘草原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包括松潘、紅原、阿壩、若爾蓋等縣,縱橫600裡,面積約1.52萬平方公裡,海拔在3500米以上,全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紅軍過草地期間,草原內形成大片的沼澤,水草盤根錯節,結絡而成片片草甸,覆於沼澤之上,且正值雨季,氣候極為惡劣,雨雪風雹來去無常,使得草原環境更加惡劣。
9月28日,記者進入這片大草原看到,這裡水草豐茂,牛羊成群,不僅擁有眾多的綠色生態資源,還有豐富的紅色文化。當地藏族同胞告訴記者,由於長期缺乏溼地保護意識,這片「澤國」已逐漸變了樣,昔日令人聞之色變的吃人沼澤如今大部分已經乾涸。不過在草地上行走,記者依然能夠看到沼澤的痕跡,有的地方一腳下去,腳面瞬間被淤泥吞噬。當年紅軍行軍在這片草地上,常有被沼澤吞噬的險情發生。
七天七夜到達「紅軍第一村」
「朋友你好!騎馬不? 」行至草原深處,一名藏族男子騎馬過來向記者打招呼,他叫阿多,是班佑村的村民,身後近2000畝草原是他承包的,裡面放養了100多頭犛牛和12匹馬。阿多說,這裡的居民不用外出打工,守著這片大草原,騎在馬背上,僅出產犛牛年收入就達50萬元。
阿多所在的班佑村屬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班佑鄉,被譽為「紅軍第一村」。 1935年8月18日,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一部開始過草地,走了七天七夜。 8月24日,在大家都身心極度疲憊時,突然見到一個小村寨,這是紅軍過草地時見到的第一個有人煙的地方,「紅軍第一村」由此得名。不過當年的班佑村只有幾十戶人家,住的房子基本都是幾根木棍支起的簡易棚,外面紮上柳枝籬笆,再糊上犛牛糞防雨。
如今記者走進班佑村,整潔寬闊的水泥道路,道路兩旁是一盞盞太陽能路燈,一座座現代磚瓦房整齊排列著,村務活動室、活動健身廣場一應俱全,廣場上,七八名身著藏族服飾的青年正在打籃球,五六名村民正在健身路徑上鍛鍊身體,一派幸福安樂的景象。
再現語文課本「金色魚鉤」
繼續向前走,一條曲折的河流出現在記者眼前,旁邊是一組被命名為《信念》的銀色雕塑,所展現的是另一個發生在長徵途中的感人故事,小學語文課本和當前央視所做的公益廣告《金色魚鉤》就出自於此。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病,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生病的三名小戰士,這三名戰士走不快,一路上,老班長帶領生病的小戰士走一陣歇一陣,到了宿營地,他就到處去找野菜,和著青稞面做飯。很快,青稞面吃完了。看著生病的小戰士一天天地瘦下去,老班長心急如焚。一天,他來到河邊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個釣魚鉤。從此,生病的小戰士天天能喝上魚湯了,而老班長每次都抿抿嘴裝作剛剛喝過的樣子,其實一口也沒捨得喝。小戰士們在老班長的精心照顧下,身體一天天地好起來,然而老班長卻倒下了,沒能走出那片草地。
700多戰士背靠背犧牲
在前往巴西會議舊址和牙弄村周恩來舊居採訪的途中,記者看到一座碩大的雕塑群,與別的雕塑所展現的紅軍奮勇前進的畫面不同,該雕塑群刻畫的是一群躺臥的紅軍戰士,他們背靠背、肩並肩,雙眼緊閉,似乎已經長眠。這座雕塑名為「勝利的曙光」,訴說的卻是一個悲壯故事。
1935年8月底,紅軍從毛爾蓋過草地陸續到達班佑一帶,當時彭德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3軍團擔任後衛任務,病重的周恩來、王稼祥隨軍行動。由於草原海拔高、氣候惡劣,紅軍隊伍裝備簡陋,許多戰士因飢餓、疾病、寒冷而掉隊。8月28日,彭德懷率部隊走出草地並駐紮在若爾蓋阿西茸鄉的牙弄寨,命令11團政委王平帶上一個營的兵力以及剛剛籌集的糧食返回班佑草地,接應滯留在班佑熱曲河邊的傷病員。王平一行趕到熱曲河邊,用望遠鏡看去,只見河對岸有700多名紅軍戰士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王平過河查看,發現他們絕大部分已經犧牲了。大家不願放棄一線希望,挨個搖晃,最後發現有個小戰士還有一口氣,但沒等把他背過河,小戰士也犧牲了。那可是700多個人呀!王平搖一個倒一個,以致後來他不敢再去搖了……
各族同胞掀起「犛牛革命」
在過草地前,紅軍已經處於嚴重缺糧的狀態,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警覺。在兩河口會議後,紅軍翻越夢筆山,向現馬爾康市卓克基一帶進發,中央在此待了7天,運籌帷幄會師後面臨的複雜任務,調整戰役部署。 1935年7月3日,總政治部發出《關於糧食問題的訓令》,要求「各部隊政治部必須發動連隊用一切辦法,如沒收、收買、收集等,籌集糧食。」此後,為求生存,部隊每到一地,不得不通過各種方法四處籌糧。 7月18日,朱德發布通令,要求每個戰士必須準備10天的糧食,一天要籌8兩主食(玉米面、青稞面)和4兩幹野菜,準備過草地。
據統計,紅軍在過草地前,當地藏、羌、回、漢各族人民支援紅軍的糧食至少有300萬斤,牲畜萬餘頭,其它物資更是不計其數。在中國革命處於危急時刻,緊要關頭,為支援紅軍奪取北上抗日的勝利,當地各族同胞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曾對此有過多次講述和高度評價,稱之為「犛牛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