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長徵路,紅軍吃什麼?

2020-12-22 劉明生說長徵

人生在世,就不得不考慮衣食住行四大問題。

尋常人家感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覺得沒有米,連頓飯都做不來,而刀口上舔血,刀尖上跳舞的紅軍戰士們,卻沒有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兵家法則放在心裡。

他們以動制敵,以天為蓋地為廬,有什麼吃什麼,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1934年秋,紅軍開始長徵。

紅一方面軍跨過22條江河,翻越了20座大山,耗時一年,最終抵達陝北。

在兩萬五千裡的路途中,戰士們能不能吃得好,取決於供給好不好。

供給好不好,又歸因於路過地區的物產豐不豐饒,當地駐守的敵人多不多。

轉移的過程,是由東部向西部運動的過程。

走到湖南、四川,吃的很好,走到廣西、貴州、雲南,稍微差了一些,到了川西北和甘肅,那基本吃不到大米了。

部隊抵達藏區,遊牧為生的藏族人民耗費的熱量高,青稞、糌粑和酥油茶是他們的主食。

有的時候,紅軍戰士找不到其他的糧食,急行軍一天又急需補給,只好帶著未脫粒磨粒的青稞上路,等到餓了的時候,大家把青稞放在瓦片上烤熟,就可以直接下肚了。

只不過,粗糙的青稞,人和馬吃了,都難以消化。

一些聰明的人會把青稞磨成炒麵,但如此一來,就不夠吃一個月了。

過草地的時候,青稞也沒了,大家只能吃野菜,但並非所有野菜都能吃,有些吃了會中毒,輕則上吐下瀉高燒不止,重則頭疼昏迷。

一出現此類情況,免不了要減員,因為藥物不夠,無法醫治。

為了儘可能的保護戰士的生命安全,朱總司令提議嘗百草,共產黨員優先試吃,不願意把中毒的機會「讓」給別人。

吃過之後,根據黨員們身體的反應,做好有毒野菜和無毒野菜的標本,下發到各個部隊,讓戰士們學習和辨認。

如若碰巧遇到當地的老鄉,紅軍會耐心地詢問周邊可食用野菜的樣子,再舉辦野菜展覽,讓新兵和老兵排隊參觀,從根上杜絕中毒現象的再次發生。

長徵時,紅二方面軍走在最後面,吃的野菜、野草自然最多。

賀龍回憶,他吃過三十多種野菜,比方說可以長到一人多高的臭蒿子,用火燒了之後,可以吃它的籽,再比如長在牛糞上的青花菜,比較容易找到,而且確定無毒。

野菜用水煮過以後,像撒胡椒粉一樣撒上一些炒麵,那便是最美味的食物。

紅四方面軍過了三次草地,吃野菜吃出了經驗,不少女紅軍心靈手巧,想出了很多新奇的野菜吃法。

當肚子嘰裡咕嚕鬧革命時,她們就分頭去搜集野菜,按照種類洗乾淨之後,用盆盆罐罐裝起來,有涼有熱,有拌的也有煮的。

沒有酒,她們就以水代之,月光下,大家滿懷希望,期待早日會師。

當然了,電影和電視劇裡總說,紅軍長徵時吃草根、樹皮和皮帶,這些確實是事實,但謝覺哉在他發表的《謝覺哉文集》裡已經解釋了,並非整個過程都是如此艱苦,不必談長徵就色變。

就拿行至遵義的日子舉例。紅軍在遵義打了勝仗,進城後在當地活動了46天左右,共打土豪268戶,老百姓們為紅軍碾米20多萬斤,為紅軍趕製軍裝4000餘套,把軍需和吃飯問題一併解決了。

每個戰士都發了夥食尾子,可以在市集上買自己喜歡的好吃的。

遵義會議的第一天,與會人員在總司令部加餐,菜擺了整整三桌,回鍋肉、梅幹肉、肉片炒萵筍、炒白菜、砣砣肉、豬肉蘿蔔湯、羊肉粉、泡菜、黴豆腐等。

這是紅軍長徵以來吃得最豐盛的一頓飯。

當時,大家還有幸嘗了一種叫雞蛋糕的特產,毛澤東同志誇它香甜酥軟。

朱總司令在長徵中親自下過廚。

有一次,一位紅軍戰士殺了一頭豬,不知怎麼處理豬肝和豬肚子,著急忙慌的問自己的戰友:「這些東西怎麼做?」

在一旁的朱德聽見了,便和藹地回道:「切碎了,我來炒,我燒這道菜很在行。下次有豬肚的時候,搞一些醋和辣子,我幫你一起炒了吃。」

即使是在漫無邊際的草地上,紅軍偶爾也會改善改善夥食,開開葷。

草地上的野生動植物挺多,野羊,野牛……

賀龍的警衛員張昌華就曾在大半夜騎著棗紅馬外出狩獵,但運氣不太好,沒有收穫。

野牛的話,雖然開國將領的回憶錄裡沒有提及,但一些逸聞中,紅軍曾拿路邊的野牛骨架燉湯喝,滋味也是不錯的。

紅軍還吃過魚。

據紅四方面軍的女戰士萊玲描述稱,第三次過草地的時候,大家餓得前胸貼後背,卻在尋覓野菜的路上發現了兩個大水塘。

塘裡的水不深,但可以清晰地看見裡面一群又一群遊來遊去的魚兒,十分肥美。

眾人商議後,決定把縫衣服用的繡花針燒製成釣魚鉤,用蚯蚓和蝗蟲做誘餌,引魚兒上鉤。

草地裡的魚與世隔絕,幾乎沒怎麼見過生人,不怕人,大家把魚鉤伸到水裡,魚兒爭先恐後地上前搶奪食物,沒一會兒的功夫,就釣到了26條大魚。

此外,塘裡還有一些橫著走的螃蟹,大家挽起褲腿,下到塘裡,抓回了不少來。

這下可解決了吃的問題。

女紅軍們是燒菜的行家,三下五除二就把魚處理好了,洗淨魚體,開膛去髒,丟到沸騰的水裡,撲鼻的魚香冒出,惹得大家都饞了。

柴火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其餘的魚烤的烤、燒的燒、煮的煮,即使沒有佐料,可比起野菜來,卻是難能可貴的肉食。

陣陣煙火飄到空中,大家席地而坐,捧著碗筷大快朵頤,一下子就把菜吃了個精光。

雖然草地上一旦下起了雨,泥巴就會溼漉漉的打滑,可下雨了,凹地上就會出現大大小小的魚塘,也就意味著又可以飽餐一頓了。

所以,只要條件允許,紅軍們都會垂釣,摸魚蝦來改善自己的夥食。

現代人吃火鍋,紅軍那時候也吃火鍋。微雨過後,蘑菇冒出了頭,還有一些地木耳,都是可以食用的。

野兔、飛禽,通常是男戰士們捕來的,一旦抓到,斷炊的部隊就又能圍坐在篝火旁,吃上一頓熱騰騰的火鍋。

燒開了水後,把所有的菜先後投進鍋中,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吃的別提有多香。

萊玲說:「現今無論吃什麼火鍋,都沒有過草地時的火鍋香。」

雖然,這些菜不放鹽(沒有鹽巴),也不放辣椒(因為辣椒不利於瘧疾、疥瘡、痢疾、下肢潰瘍等病症的恢復),但是大家仍然記憶深刻。

負責飲食的是炊事班,這夥人在行軍中最為辛苦。

別人可能只需要走路,他們得負重走路,背著行軍鍋之類的物品,很多炊事員就是體力不支,倒在了草地裡。

中途部隊休息,他們要燒開水給指戰員們喝;宿營時,他們又要安鍋灶,劈柴火,洗菜,煮飯,還得燒好開水給大家洗臉洗腳,故每夜只睡兩三個小時。

紅軍三軍團一個連隊有九個炊事員,到陝北時全部犧牲了,都是累死的。

而連隊的其他戰士除了戰鬥犧牲外,沒有因為飢餓掉隊、犧牲的,由此可證明炊事員把大家照顧得很好,證明了炊事員的偉大。

漫漫長徵路,紅軍什麼都吃,什麼都不挑,野菜野草、樹皮草根、肥魚野兔、牛骨頭湯,還吃過牛骨燒化後的骨灰。

他們是一支了不起的部隊。

本文由劉明生說長徵【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當年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過草地?是什麼地方?
    當年紅軍長徵為什麼要過草地?是什麼地方?紅軍過草地是什麼地方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裡地,橫寬300餘裡地,面積約15200平方公裡,海拔在3500米以上。紅軍過的草地主要是講川西北若爾蓋地區。草地,其實就是高原溼地,為泥質沼澤。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將士,為保存有生力量,實現北上抗日,陸續離開原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縱橫十幾省,跨越滔滔急流,徵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上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前進至陝甘寧地區,實現了紅軍主力大會師。漫漫長徵路,氣吞山河,可歌可泣。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徵,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永遠流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
  • 「七仙女」的長徵路
    「紅軍走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七仙女」的長徵路「我們是來參加革命的,紅軍走到哪兒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會寧會師塔講解員引導我們一起重溫了紅軍長徵的歷史,重溫長徵中共產黨人團結一心、不畏艱辛、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紅軍長徵從開始的30萬部隊到會師後的不足3萬,是真正的九死一生。而長徵後的紅軍以疲病之師,仍能在陝北與國民黨軍隊相抗衡的歷史事實,帶給我深深的思考。
  • 是什麼力量讓紅軍用腳走完兩萬五千裡長徵?
    ——在長徵勝利會師地的回望■新華社記者 屠國璽「是什麼力量可以讓紅軍用腳走完兩萬五千裡的路程?」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先後進行長徵。在長徵途中,紅軍突破烏江天險、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了上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縱橫10餘省份,最遠的行程25000裡,最後勝利到達陝甘寧地區,紅軍主力部隊會師。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踏上長徵路前,長徵有一段時間被稱作「突圍」、「反攻」、「西進」,這幾個詞理解起來,總是欠缺點意思。我軍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背景下,要撤離出中央蘇區,反攻勢必是不可能的,用詞不妥,突圍的話,對於短時間的作戰,可能會比較適用。
  • 浙江南潯:小學生參觀紅軍長徵追蹤館
    6月14日,小朋友在南潯文園紅軍長徵追蹤館參觀。 當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實驗小學舉行雛鷹假日小隊活動,組織小朋友參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潯文園紅軍長徵追蹤館。紅軍長徵追蹤館以曾經重走長徵路的南潯籍記者羅開富「走長徵 寫長徵」為主題,通過大量實物檔案和多媒體等方式再現紅軍長徵史實。
  • 紀念長徵勝利展覽開幕 展出紅軍「吃剩」半條皮帶
    紀念長徵勝利展覽開幕 展出紅軍「吃剩」半條皮帶 2016-09-23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型館藏文物展開幕   紅軍「吃剩」的半條皮帶國博展出
  • 黨和紅軍為什麼能在長徵中向死而生、前赴後繼?
    長徵五問: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答案(三)  ——黨和紅軍為什麼能在長徵中向死而生、前赴後繼?  長徵歷時之長、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鬥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 那夜,送別紅軍
    原標題:那夜,送別紅軍 80多年前,中央紅軍夜渡於都河,踏上漫漫長徵路。 1929年,紅四軍從井岡山來到瑞金,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圍剿,蘇維埃政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一時間,紅色故都到處是父送子、妻送郎參加紅軍的動人景象。
  • 分享長徵故事,踐行紅軍精神
    2020年8月21日上午9時,由六安市統戰部、六安市政協民宗委、六安市婦聯聯合舉辦的女性素質提升工程之黃聖鳳長徵故事讀書分享會,在市政協常委會議室如期召開。參加讀書會的有市婦聯部分領導、市女企業家協會、市愛心聯盟公益聯合會、市女書法家協會選派20名優秀代表、市愛心媽媽公益協會選送80餘名優秀代表,並有10多名學生小記者,共110餘人參加此次會議。
  • 紅色記憶:那些年,紅軍長徵時吃過的回憶丨星·餐廳
    在太陽雨的陪伴下,小編一行來到了慕名許久的紅色衝鋒號,一個以吃「紅軍飯」而聞名的湘菜餐廳。還有些許距離,便可以看到紅色衝鋒號五個大字,遠看時會瞧見門口有一抹小藍,走近後才發現那是身著紅軍服的服務員們,神清氣爽,十分精神。
  • 隨中央紅軍長徵的五位文化名人
    中央紅軍長徵,他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5年任幹部團上幹隊(上級幹部隊)政治教員,上幹隊為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前,紅軍大學和地方幹部學校(原為中央黨校)的一部分合編而成。馮雪峰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在長徵途中,他靠著自己的雙腳,拖著瘦弱的身體,邊行軍邊進行教育宣傳工作,堅持走完了漫漫長徵路,勝利到達了陝北。
  • 山西美術聯考,一堂難得的思政課,重走二萬五千裡長徵路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山西第一考色彩題目,有什麼感覺?七律·長徵作者: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艱難歷程之艱難,在年輕一代印象中已經慢慢的淡化,僅存的印象也只是過草地,爬雪山模糊的印象,山西的聯考題目讓藝考生重溫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歷史。
  • 解放軍開發闖關遊戲:跟著紅軍去長徵
    網友「礪劍春秋」回覆:紅色基因固然千古流芳,但是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一個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戰士,無法深刻體會「吃一口青稞就一口雪」的艱苦,沒有經歷過戰火和生死考驗的官兵,難以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產生發自肺腑的情感共鳴。
  •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種力量,20多天晝夜急行軍,一往無前。  1934年10月25日起,中央紅軍長徵主力部隊先後經過粵北的南雄、仁化、樂昌、連縣(今連州)、乳源梅花鄉(今樂昌梅花鎮),成功突破國民黨設置的封鎖線,順利通過廣東,向湖南方向挺進。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前往九寨溝途中的巨大紅軍雕像:川主寺的紅軍長徵紀念館
    而剛到這裡,每個人肯定都會被鎮邊的山丘上的一座巨大的紅軍雕像給吸引了眼球去。這個山丘之下便是我們的紅軍長徵紀念館。可以從紀念館園區看到整個紀念館園區的構成。從入口進入就是題字。然後就是第一座名為黎明火種的雕像,雕像背後就是紀念館了,雕像另一條路便是上山的道路。我們從黎明火種雕像左邊上了第一個臺階,便來到名為「告別蘇區」的雕像和浮雕展示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