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中央紅軍長徵的五位文化名人

2020-12-19 青少年愛國主義網

  在萬裡長徵路上,邁著堅定步伐執著向前的既有黨和軍隊的領導人,也有普通的戰士;既有偉大的女性,也有年邁的老者;更有當時已負有盛名的文化名人,正是他們以親歷者的眼光和筆觸彰顯了長徵的文化價值,強化了長徵作為政治轉折和軍事改變的歷史意義,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樹立了光輝的人格典範。

  「詩人、戰士、共產主義者」——馮雪峰

  馮雪峰(1903—1976),浙江義烏人,1921年加入文學團體晨光社。1922年與應修人、潘漠華等友人組成湖畔詩社。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1931年,任「左聯」黨團書記、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是左翼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與魯迅、茅盾等人並肩戰鬥。馮雪峰曾在其編輯的《萌芽月刊》上發表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和殷夫的《小母親》,後來,為披露左聯五作家被捕遇害的消息,署名「藍布」在《文藝新聞》第三期上發表了《在地獄或人世的作家?》。為紀念「左聯五烈士」,又以左聯的名義編輯出版了《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報導了五作家被殺害的消息,並以主要篇幅揭露了國民黨「文化圍剿」政策的殘酷性和反動性,他在《前哨》上發表短評《我們同志的死和走狗們的卑劣》。1932年,馮雪峰擔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傳部幹事和中國著作家抗日會執行委員。1933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後調往中央蘇區工作,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1934年參加黨的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任中央蘇區黨校副校長。中央紅軍長徵,他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5年任幹部團上幹隊(上級幹部隊)政治教員,上幹隊為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前,紅軍大學和地方幹部學校(原為中央黨校)的一部分合編而成。馮雪峰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在長徵途中,他靠著自己的雙腳,拖著瘦弱的身體,邊行軍邊進行教育宣傳工作,堅持走完了漫漫長徵路,勝利到達了陝北。

  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他作為中共中央特派員去上海,負責整理、恢復、重建上海黨組織和做國民黨上層及地方實力派的統戰工作。這期間,馮雪峰找到魯迅後,有過多次長談,溝通了中國共產黨與魯迅的關係,使魯迅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了解。馮雪峰將從魯迅處得來的方志敏烈士的信抄送給黨中央,將烈士《可愛的中國》和《清貧》兩篇文章的手稿託人妥善保管。抗日戰爭期間,馮雪峰被國民黨逮捕關押在上饒集中營等地,經受了兩年的牢獄之災,但他堅貞不屈,堅持獄中鬥爭,後經組織營救出獄,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以個人身份做統戰工作。解放後,馮雪峰曾先後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文藝工作者協會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魯迅編刊社社長、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務。在「反右」和「文革」期間,境遇坎坷,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馮雪峰一生著述頗豐,所涉題材多樣,有雜文、小說、詩歌、寓言、電影劇本、文學評論、譯著等多種,主要有詩集《湖畔》(與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合著)、《真實之歌》、《雪峰的詩》;雜文集《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跨的日子》;寓言集《今寓言》、《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雪峰寓言》;論文集《魯迅論及其他》、《過來的時代》、《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以及《回憶魯迅》、《魯迅的文學道路》等魯迅研究著作。馮雪峰是優秀的文藝理論家、作家、詩人和魯迅研究專家,為中國革命文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紅色教授、革命文學家」---成仿吾

  成仿吾(1897-1984),湖南省新化縣琅塘鎮澧溪村人,早年曾留學日本。1921年,與郭沫若、鬱達夫、田漢等人發起成立了革命文學團體「創造社」,後發起創辦了《創造季刊》、《洪水》等雜誌。1924年至1927年間,他先後任廣東大學(後改名為中山大學)教授和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堅決地與進步勢力站在一起。大革命失敗後,再次出國,1928年夏,在革命處於低潮時,他在法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先後在巴黎和柏林主持中共機關刊物《赤光》的出版發行。1931年底回國後,受中共中央委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擔任省委宣傳部長,後又兼任蘇維埃文化運動委員會主席、教育委員會主任、紅安中心縣委書記等職務。1934年1月到達中央蘇區的首府瑞金,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並留在中央蘇區參加了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黨校的工作。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成仿吾不顧病體,堅決跟隨大部隊參加了長徵,一開始被編在中央縱隊幹部休養連,除了同大家一樣,帶著乾糧、毯子、簡單衣物等物品,陪伴他踏上漫漫徵程的就是書了。四渡赤水後,成仿吾擔任了幹部團的政治教員,主要工作變成了為幹部上馬列理論政治課。渡金沙江,過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他一樣沒少的經歷了。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帶著病走完了長徵,不能不說是一段傳奇的經歷。

  跟隨大部隊長徵勝利到達陝北後,成仿吾的病反而奇蹟般地好了,他積極投身教育,先後擔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與高級幹部班班主任,並任紅軍大學(後改為抗日軍政大學)教師。1937年8月,出任陝北公學校長,為黨和軍隊培養輸送了大批的抗戰人才。1939年7月,成仿吾擔任華北聯合大學(由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合併而成)校長,此後的11年,他夙夜在公,勤勉盡責,為這所大學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期間,他還擔任了晉察冀邊區參議會議長、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委員等職務。1948年5月,他擔任了由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合併而成的華北大學的副校長。建國後,成仿吾仍矢志教育,擔任過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校長、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校長等職務。在十年「文革」動蕩的歲月中,成仿吾身心備受摧殘,但他仍堅持完成了《長徵回憶錄》,這是親歷長徵的老一輩革命家中第一部系統全面描寫長徵的回憶錄。成仿吾是唯一一位參加過長徵的教授,他精通日、英、德、法、俄五種語言,曾五譯《共產黨宣言》。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黨的教育事業,被學生稱為「媽媽校長」,他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是一位頗有成就和威望的革命的教育家和文學家。

  「馬背書法家、黨內一支筆」---舒同

  舒同(1905-1998),江西省東鄉縣孝岡鎮人。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與李井泉等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東鄉縣支部書記、縣委書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輾轉於武漢、上海、安徽、南京等地尋找黨組織,堅持革命。1930年9月參加紅軍,歷任紅4軍政治部秘書、紅11師秘書長、中共贛東特委秘書長、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部長、紅12師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10師政治部主任等,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徵開始後,任紅2師政治部宣傳科長、政治部主任。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四師政治部主任。在長徵中,舒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一是發揮其書法特長,一路上大寫標語。用標語口號進行宣傳,是長徵中紅軍的重要宣傳方式。舒同一到駐地,放下背包,就提上一個小桶,拿上刷子,到路邊、到牆上去刷寫標語口號,經常引得百姓圍觀,叫好聲、讚揚聲一片,誇獎紅軍隊伍裡有人才。舒同有時因為寫標語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被燒了好多洞。二是以《紅星》報為主要陣地,撰寫了一些鼓舞人心、振奮士氣的宣傳報導。如1934年10月30日,舒同在《紅星》報第2期(新油印)第四版上發表了《十天行軍中化裝宣傳的一瞥》一文,在長徵伊始,他就高度重視行軍中的宣傳工作,並風趣幽默地首次使用了「化裝宣傳」這一概念。1935年9月17日臘子口戰鬥勝利結束,舒同在緊接著出版的《戰士》快報上發表了一篇700字的簡短通訊——《奪取臘子口的英雄們》,讚頌臘子口戰鬥「是戰略上的偉大勝利,這同時又是赤化川陝甘整個勝利的開始」。此外,他還寫有《向北進——勝利的開始》、《蘆花運糧記》等文章。在長徵行軍途中,因為沒有紙筆,舒同就撿了樹枝在地上劃拉,騎在馬上時,也經常用手指頭在褲腿上劃拉,碰巧有一次被毛澤東看到了,毛澤東說他:「你成了馬背書法家啦」,「馬背書法家」的美名由此而來,也因此傳開。舒同的文筆很好,從其在《紅星》報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就可以領略一二。

  長徵到達陝北後,舒同參加了東徵、西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後,他一直在軍內、黨內擔任重要職務。建國後,曾擔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陝西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曾因在「反右」和「大躍進」時,犯了「過火」、「冒進」等錯誤,受到了撤職等處分,「文革」中被長期迫害和監禁。舒同是中國書法事業的繼承和開拓者、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屆主席。舒同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書法獨樹一幟,自成一體,其獨創的「舒體」已成為整個民族的寶貴財富。

  「詩人、書法家、老共產黨人」——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四川省彭州市(原彭縣)人。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追求革命真理。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宣傳科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南昌起義參謀團秘書長。起義失敗後,秘密到上海,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和中共中央特科工作,主要從事黨的文化工作,這期間,他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翻譯了《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論文選譯》等著作,主編了《流沙》、《日出》、《巴爾底山》等刊物。1927年底加入創造社,1928年,他和陽翰笙、潘漢年三人成立黨小組,參與領導創造社工作。他接受黨的委派,與左翼作家建立了工作關係和革命友誼。1932年,調到中央蘇區工作,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參加了幾次反「圍剿」的鬥爭,隨後隨中央紅軍參加了長徵。李一氓在長徵途中主要從事政治宣傳和教員工作,先後擔任特種營教導員、總政宣傳部宣傳科長、幹部團上級幹部隊政治教員。他積極宣傳貫徹遵義會議的精神,反對張國燾分裂黨的活動。

  長徵到達陝北後,先後任陝甘省委、陝甘寧省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長,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方針政策,還曾以毛澤東代表的身份前往成都開展統戰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新四軍秘書長和東南分局秘書長,淮海區黨委副書記、行署主任,蘇北區黨委副書記、行署主任等職務。抗戰勝利後,李一氓先後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旅大區黨委副書記、大連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紀委副書記、中顧委常委、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組組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等職。「文革」期間,受到了「四人幫」的迫害,被關押六年之久。

  相對於「文化人」的稱謂,李一氓更傾向於被人稱為「革命者」,雖然他的一生都和文化結緣,也被人讚譽為「學者式革命家」。事實上,他一輩子熱愛文化工作,在詩詞、書法、古籍整理、字畫和京劇等方面都頗有研究,他身兼詩人、書法家、版本目錄學專家、收藏家等身份,被陳毅稱為「黨內少有的大知識分子」。他還涉獵到了「紅學」,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在紀念文章中稱他為「這位可尊敬的、為紅學立了功的老人」。作為文化人,李一氓有《一氓題跋》、《存在集》、《擊楫集》、《模糊的螢屏》(即《李一氓回憶錄》)、《存在集續編》等著作存世,他還主持整理了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的皇皇巨著《中華大藏經》。他的老戰友宋任窮、耿飈、姬鵬飛在紀念他的文章中用「堅毅、坦蕩、博學、求實」八個字對他進行了高度評價。

  「紅色戲劇家、赤色歌舞明星」---李伯釗

  李伯釗(1911—1985),四川重慶人。1921年,考入四川省立重慶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26年,赴蘇聯學習。1929年與楊尚昆結婚,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到閩西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閩西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彭楊軍政學校政治教員。後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紅軍學校政治教員、《紅色中華》編輯、高爾基戲劇學校校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藝術局局長等職,為蘇區的文藝戲劇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她曾改編、參與創作了《農奴》、《為誰犧牲》等話劇,與劉月華、石聯星共同創作演出的《工人舞》、《紅軍舞》、《農民舞》、《國際歌舞》深受蘇區軍民的歡迎,是人們公認的「赤色歌舞明星」。長徵時,先後任中央工作團團員、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宣傳幹事。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受組織委派先後到紅四、紅二方面軍幫助建立隨軍劇社。李伯釗是中共中央批准的隨軍長徵的30位女紅軍之一,長徵開始時被編入了中央縱隊的幹部休養連。在長徵中,她又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在行軍中負責宣傳和鼓動工作,一到駐地,顧不上休息,就去教戰士們唱歌、排練節目。打下遵義城後,她又帶領宣傳隊演街頭劇,教唱革命歌曲,寫標語和貼傳單。行軍途中,她用歌聲、口號給戰友們加油鼓勁,她還積極籌辦文藝訓練班,培養文藝人才。她和陸定一合作編寫出了《打騎兵歌》、《慶祝一、四方面軍會合》等歌曲,深入人心,傳唱一時。長徵途中她曾三過草地,受到了被張國燾等分裂主義者開除黨籍的不公正對待,她的長徵之路比一般人整整多走了一年,她先後在三個方面軍中從事文藝宣傳工作,最後是跟隨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紅二方面軍結束長徵的。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李伯釗先後擔任晉東南魯迅藝術學校校長、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員兼宣傳部科長、中央宣傳部科長、中央黨校文藝工作研究室主任、華北文聯副主任等職。期間,曾創作話劇《母親》、《老三》、《金花》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著有歌劇《長徵》、話劇《北上》等。李伯釗長期從事戲劇教育和創作,是著名的戲劇教育家、劇作家,她是我國戲劇史上第一個把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的壯舉和毛澤東的藝術形象推上舞臺的劇作家。李伯釗在「文革」中也是歷經劫難,身心備受摧殘,在楊尚昆被打倒後,李伯釗受株連被監禁、被批鬥致殘。

  原載:黨史文苑

相關焦點

  • 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徵,我軍犧牲了哪些高級將領?當時年齡多大?
    1934年,在博古和李德等人的瞎指揮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事實上除了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也進行了長徵,並稱為紅軍三大主力。在長徵途中,紅軍不僅要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與圍追堵截的國軍戰鬥,整個過程可謂是極其艱難,為此也犧牲了不少高級將領。那麼艱難卓絕的紅軍長徵,我軍犧牲了哪些高級將領呢?當時都多大年紀?我們來仔細回顧一下。洪超洪超出生於1909年,湖北黃梅縣人。
  •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種力量,20多天晝夜急行軍,一往無前。  1934年10月25日起,中央紅軍長徵主力部隊先後經過粵北的南雄、仁化、樂昌、連縣(今連州)、乳源梅花鄉(今樂昌梅花鎮),成功突破國民黨設置的封鎖線,順利通過廣東,向湖南方向挺進。
  • 勝利山戰鬥: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最後一仗
    學習強國 作者:苗剛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一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在哈達鋪期間,毛澤東從國民黨報紙上了解到陝北有蘇區和劉志丹領導的紅軍。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從現地到劉志丹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裡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彭陽時,就發現敵馬鴻逵部的四個騎兵團像一條尾巴一樣,緊緊地尾隨在後面。蔣介石聽到中央紅軍向陝北進發的消息時,急電令馬鴻逵:「紅軍長途行軍,疲憊不堪,企圖進入陝北會合劉志丹,茲令你部騎兵前行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妄圖將紅軍消滅於長徵途中。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
  • 紅軍長徵新聞輿論工作的時代啟示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弘揚長徵報刊新聞輿論工作的優良傳統,更好地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激勵和文化支撐。拓展傳播渠道,實現新聞輿論效果的最優化整體來看,紅軍長徵以1934年10月10日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戰略轉移為標誌。
  • 陝西省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中央紅軍長徵...
    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85周年,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12月14日至15日,陝西省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85周年」交流座談會在甘泉縣勝利召開。
  • |會寧縣|南城區|文化公園|紅軍長徵勝利...
    八十多年前的紅軍會寧會師,使「會寧」這兩個字嵌入了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我們堅持打紅色牌、建設全國紅色旅遊名城,打綠色牌,建設隴中綠色產業基地,打金色牌、建設中國西北教育名縣。目前會寧紅色旅遊的兩個重要景點: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紅軍長徵勝利景園。
  • 哪些外國人參加了紅軍長徵?
    1933年9月,李德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進入中央蘇區。在王明等人的支持下,李德處處享受著「太上皇」的威嚴,其說的每一句話都被當作聖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將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德。可是李德不顧中國的具體實際,主張硬拼硬打,結果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致使紅軍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道路。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會寧是歷史文化古城。會寧「地控三邊,縣居四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城會寧,城闢四門,東為「東勝門」,西為「西律門」,南為「通寧門」,北為「安靜門」。城郭形如鳳凰展翅,故有「鳳城」之稱。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毛主席在武山的故事
    1  毛主席真是料敵如神  時間回到1935年9月,紅軍長徵經過甘肅。20日,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哈達鋪,部隊整修後改編為陝甘支隊。9月23日,紅軍從哈達鋪出發,24日晨,主力紅軍離開駐地岷縣閭井晝夜兼程轉向西北方向,一天後進入武山。
  • 長徵中紅軍如何解決「食」的問題
    長徵路上的吃飯問題關係到紅軍能否翻過雪山、越過草地,勝利到達戰略後方,關係到紅軍的生存和發展,更關係到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其承載的政治意義、軍事意義更加突出。那麼,紅軍長徵中是如何解決吃的難題呢?在長徵開始時,團以上單位在完善供給機構的基礎上,還組建了數量不等的運輸隊,其中中央紅軍的運輸隊中僅民工就有上萬人。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長徵,由於敵情緊急,準備工作尤為倉促,部隊只補充了少量的給養,以致機動過程中時常出現糧彈不繼的情況。加之在長徵初期實行的是大搬家式的轉移,後勤機關龐大臃腫,造成「尾巴」過大、行動困難,使大批戰鬥隊變成了掩護隊,部隊疲勞不堪,湘江一役損失過半。
  • 漲知識|第一本研究紅軍長徵的英文專著是誰寫的?
    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英雄壯舉,也是令世界矚目的偉大事件。在眾多向世界報導、研究紅軍長徵的人當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老一輩革命家陳雲、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等。實際上,還有許多這樣的中外人士,運用他們手中的筆墨,從各自不同的視角記錄了紅軍長徵,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揭秘長徵路上的女紅軍:生下孩子就要拋棄
    當歷史的目光聚焦在幾萬名參加長徵的男紅軍身上時,不足3000名女紅軍的長徵歷程卻少有人提起。  有的女紅軍在長徵途中生下孩子,生下的同時又要被迫扔掉孩子;有的女紅軍身背大刀、手握步槍,與男戰士一樣浴血殺敵,枕著死人的頭骨入睡……長徵結束後,紅四方面軍當初參加長徵的2000多名女紅軍只剩下1000多人。有的女紅軍,犧牲時連名字也沒有留下。
  • 解密:一位跟隨紅軍長徵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1935年初,蔣介石苦於「追剿」中央紅軍屢屢失敗,又怕活動在湘鄂西的紅二、六軍團西進貴州同中央紅軍匯合,緊急調集六路縱隊11萬人妄圖「圍剿」紅二、六軍團。我的父親時任第41師師長兼第一縱隊司令,指揮國民黨軍隊同紅軍在洪湖等地展開了激烈的戰鬥。1935年6月,蕭克將軍指揮的紅六軍團包圍了宣恩縣城,武漢行轅電示我的父親率部從駐地來鳳北上馳援。
  • 《紅軍長徵在湖南》《湖南紅色地圖》正式出版發行
    為了進一步推廣湖南的紅色資源,保護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精神,學習革命傳統,陶冶愛國情操,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牽頭指導、湖南出版集團策劃和監製、湖南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的《紅軍長徵在湖南》《湖南紅色地圖》於近日正式出版發行。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哈達鋪在紅軍長徵中的歷史地位及作用」學術研討會徵文啟事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深入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進一步研究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在紅軍長徵中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歷史作用,宣傳革命歷史,繼承光榮傳統,弘揚長徵精神,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不過,以夷制夷的概念還未提出時,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華夏兒女早已深諳其理,並身體力行,在文化與商業方面將其運用地淋漓盡致。舉個例子,我們有令人自豪的母語。漢字從創造到越發豐富,一部分是社會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一部分是借鑑和吸納外來文化。
  • 昆明附近最著名的紅軍長徵紀念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丹桂村隸屬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1935年4月,中央紅軍長徵經過柯渡鎮丹桂村,留下了革命火種,形成了燎原之勢,開創了歷史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該村著力實施民生持續改善示範工程、「旅遊強村」示範工程、民族文化繁榮示範工程、村莊環境提升示範工程等「八大示範」工程,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創建工作,使村內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1935年4月30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領的中央紅軍進駐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