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山戰鬥: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最後一仗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學習強國 作者:苗剛

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一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在哈達鋪期間,毛澤東從國民黨報紙上了解到陝北有蘇區和劉志丹領導的紅軍。當天,毛澤東在陝甘支隊團以上幹部會議上指出:「民族的危機在一天天加深,我們必須繼續行動,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計劃。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從現地到劉志丹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裡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

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彭陽時,就發現敵馬鴻逵部的四個騎兵團像一條尾巴一樣,緊緊地尾隨在後面。蔣介石聽到中央紅軍向陝北進發的消息時,急電令馬鴻逵:「紅軍長途行軍,疲憊不堪,企圖進入陝北會合劉志丹,茲令你部騎兵前行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妄圖將紅軍消滅於長徵途中。

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保安縣吳起鎮,得知敵馬鴻逵部的四個騎兵團已先於其他敵人,沿頭道川、二道川向吳起鎮方向追來。毛澤東根據敵情,決定在此切掉這條尾巴。於是,對幹部團的負責人講:「後面的敵人是條討厭的 『尾巴』,一定要把這條尾巴斬斷在根據地門外。你們的任務就是在這裡把追擊我們的敵人騎兵阻擊住,掩護我主力在吳起鎮集結。」中共中央當晚就召開了軍團以上幹部會議,研究部署勝利山戰鬥(亦稱「切尾巴」戰鬥)。當時會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不主張打,認為部隊經過長途行軍很疲憊,缺乏戰鬥力,不宜打仗,加之情況又不熟悉,沒有取勝的把握。等把敵人引進蘇區圍起來打,取勝的把握更大些。毛澤東同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現在我們疲勞,敵人更疲勞,疲勞打疲勞,紅軍回到了根據地,人民群眾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的步兵有打敵人騎兵的經驗(紅一方面軍在甘肅靜寧縣界石堡消滅了張學良部三個騎兵連),這些有利條件,決定了我們必須在這裡打一仗。」最後還強調指出:「這一仗,我們不但要打,而且一定要打好,絕不能把敵人帶進蘇區來,要徹底粉碎蔣介石妄圖消滅紅軍於長徵途中之陰謀。」

10月20日上午,毛澤東和彭德懷等就如何打好這一仗,又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和部署,並給各縱隊擬寫了電報指示。各縱隊根據指示精神,分別進行戰鬥動員。彭德懷同志還親自上山去觀察了地形。下午黃昏時分,各縱隊由當地群眾和遊擊隊帶路,分三路上山埋伏:一縱隊從劉河灣、瓦房臺一帶上山;二縱隊從棗樹灣、楊城子一帶上山;三縱隊從楊青川出發,到三道川藺園子一帶上山;吳起鎮腦畔山上有一縱隊第四大隊埋伏。紅軍從四面山對吳起鎮形成了一個大包圍圈,準備將敵人全部殲滅在吳起鎮。

吳起鎮「切尾巴」戰鬥經過要圖

21日凌晨4時半,毛澤東從吳起鎮新窯院住地出發,跨過洛河,從二道川口漩水川前面的一條小路登上勝利山,於5時半到山腰的一棵杜梨樹下,修築了一個簡單的前沿指揮所。毛澤東在指揮所作了戰前動員,反覆強調打好這一仗的重大意義。一切部署就緒,他對警衛員說:「我要休息一會兒,槍聲激烈時不要叫我,等槍聲稀疏下來,再叫醒我。」

約早晨7時許,三縱隊首先在二道川塔兒灣於敵人接火。在紅軍猛烈的炮火下,二道川的敵人慌忙向二道川與頭道川之間的大峁梁山上逃去,又被埋伏在大峁梁一線的紅軍一縱隊以迎頭痛擊。緊接著棗樹灣、楊城子一帶的紅軍二縱隊與頭道川的敵人也展開交火,整個戰鬥全線拉開,打得敵人人仰馬翻,丟盔棄甲,倉皇逃竄。頭道川之敵在我軍兩面夾擊下,從馬片溝向沙窪子、藺園子、柳樹梁方向逃竄,我軍乘勝追擊,一口氣把敵人趕出40多裡地。

戰鬥從早晨7時打響,到9時基本勝利結束。由於敵情之變化,沒有等敵人全部進入我們埋伏的包圍圈,戰鬥就打響了。所以,埋伏在吳起鎮腦畔山的四大隊未能參加戰鬥。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消滅了敵騎兵一個團,打垮了三個團,繳獲了敵人100多匹戰馬和許多槍枝彈藥,一縱隊的偵察連全部裝備上了馬匹,成了一個戰鬥力很強的騎兵連,還給部分沒有坐騎的中央首長也配備了馬匹。

戰鬥結束後,毛澤東巡視了戰場,風趣地說:「步兵打騎兵,這是一個創舉啊!」

當天下午,各縱隊分別召開了慶祝大會,歡慶勝利山戰鬥的重大勝利,會上戰地宣傳兵現編現唱:「九月裡來刮秋風,紅軍來到吳起鎮,為了救國救人民,打垮了馬家四團猛騎兵。」

勝利山戰鬥,是中央紅軍長徵途中的最後一仗,也是中央紅軍到陝北,在蘇區人民的配合下打的第一個大勝仗。這一仗,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將中央紅軍消滅在長徵途中的陰謀,也從而更加鞏固和擴大了西北革命根據地。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徵,我軍犧牲了哪些高級將領?當時年齡多大?
    1934年,在博古和李德等人的瞎指揮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事實上除了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也進行了長徵,並稱為紅軍三大主力。在長徵途中,紅軍不僅要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與圍追堵截的國軍戰鬥,整個過程可謂是極其艱難,為此也犧牲了不少高級將領。那麼艱難卓絕的紅軍長徵,我軍犧牲了哪些高級將領呢?當時都多大年紀?我們來仔細回顧一下。洪超洪超出生於1909年,湖北黃梅縣人。
  •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種力量,20多天晝夜急行軍,一往無前。  1934年10月25日起,中央紅軍長徵主力部隊先後經過粵北的南雄、仁化、樂昌、連縣(今連州)、乳源梅花鄉(今樂昌梅花鎮),成功突破國民黨設置的封鎖線,順利通過廣東,向湖南方向挺進。
  • 隨中央紅軍長徵的五位文化名人
    1933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後調往中央蘇區工作,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1934年參加黨的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任中央蘇區黨校副校長。中央紅軍長徵,他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5年任幹部團上幹隊(上級幹部隊)政治教員,上幹隊為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前,紅軍大學和地方幹部學校(原為中央黨校)的一部分合編而成。
  • 是什麼力量讓紅軍用腳走完兩萬五千裡長徵?
    在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前,管委會主任杜永勝和35名講解員每天都要回答參觀者這樣的提問。80年前,紅軍三大主力在這裡勝利會師。上個世紀30年代初,國民黨向革命根據地接連發動大規模「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考驗。在這緊急關頭,黨領導紅軍戰略轉移。
  • 紅軍在長徵途中,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方法有哪些
    紅軍被迫長徵,最先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中共到底採取了哪些措施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詳細的列舉幾條,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三,行軍途中,達到土豪運動,獲得糧食紅軍在長徵的途中,進本上有四種方法解決糧食問題:第一個方法就是打倒土豪劣紳。這種方法優點很多,既可以得到糧食,也可以發動群眾參加革命。
  • 我的長徵 尋找最後的女紅軍
    【編者按】 長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在中共黨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長徵途中的女紅軍,是一個特殊而偉大的群體,她們理想信念堅定,英勇頑強。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紅軍長徵新聞輿論工作的時代啟示
    關鍵詞:紅軍長徵;新聞宣傳;輿論工作;時代啟示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徵勝利結束。歷經硝煙彈雨的洗禮,長徵途中紅軍報刊探索出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經驗做法,對我們今天的新聞宣傳輿論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長徵中挽救黨和紅軍的「六次會議」
    資料圖片 翻開紅軍長徵史料,會發現這樣一個特點:紅軍在長徵途中經常是一邊行軍一邊頻繁地開會。這種現象在湘江戰役後尤為明顯。今天再去回顧這些會議,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所發生的一次又一次偉大轉折的思想軌跡。 長徵中,中共中央召開的重要會議,留有記錄的就有30多次; 各路紅軍召開的重要會議也有數十次之多。
  • 長徵途中精彩的軍事戰略,四渡赤水出奇兵,紅軍的四渡赤水在何時
    吧,四渡赤水可以說是紅軍長徵途中以少勝多的精彩軍事行動,是毛主席最精彩的軍事戰略。那麼,紅軍的四渡赤水都在哪裡渡過赤水河的呢?我們先來看看紅軍四渡赤水的背景。此時蔣介石準備進攻我黔北地區的紅軍,他集中了大批的兵力,逼進遵義,妄圖圍困住我中央紅軍。我中央紅軍決定迅速離開敵兵壓境的遵義,攻佔赤水城向北渡過長江,到四川西部或西北部建立革命根據地。
  • 揭秘長徵路上的女紅軍:生下孩子就要拋棄
    當歷史的目光聚焦在幾萬名參加長徵的男紅軍身上時,不足3000名女紅軍的長徵歷程卻少有人提起。  有的女紅軍在長徵途中生下孩子,生下的同時又要被迫扔掉孩子;有的女紅軍身背大刀、手握步槍,與男戰士一樣浴血殺敵,枕著死人的頭骨入睡……長徵結束後,紅四方面軍當初參加長徵的2000多名女紅軍只剩下1000多人。有的女紅軍,犧牲時連名字也沒有留下。
  • 解密:一位跟隨紅軍長徵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孫琳)   跟隨紅軍長徵的國民黨將軍   1986年10月24日《人民政協報》發表了採訪蕭克將軍的文章《統一戰線在長徵中的巨大作用》,文中記述了蕭克將軍的回憶:「一九三五年六月在湘鄂西一次戰鬥中,我們俘虜了國民黨部隊一個名叫張振漢的縱隊司令兼師長,按過去左傾路線那一套
  • 揭秘:指引紅軍長徵的三張地圖
    毛澤東在研究繳獲的地圖。  地圖在軍事行動中好比指揮員的眼睛,有了地圖的指引才能明確軍事行動的路線和方向。  龍雲「獻」地圖助紅軍順利渡江    1935年4月23日,紅一方面軍從貴州進入雲南後,困擾行軍最大難題就是沒有軍用地圖,對雲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別是在準備北渡金沙江擺脫敵入尾追的形勢下,不知渡口在哪裡,紅軍上下都十分焦急。    然而幾天後的一次遭遇戰,卻給紅軍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
  • 紅軍長徵的最後一戰,主攻團三次沒成功,陳賡令一號兵率突擊連破局
    ——雨果 1935年11月,紅軍經過長徵,到達了陝北。胡宗南急調260個團企圖乘紅軍疲勞之際一舉消滅。紅軍於是向東誘敵深入,胡宗南三個師緊緊攆上來了。 胡宗南大軍向北連走了兩天,11月19日,到達山城堡,終於掉進了紅軍的伏擊圈。 敵人見勢不妙,立即憑藉山城堡一帶的山地固守。
  • 昆明附近最著名的紅軍長徵紀念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丹桂村隸屬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1935年4月,中央紅軍長徵經過柯渡鎮丹桂村,留下了革命火種,形成了燎原之勢,開創了歷史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1935年4月30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領的中央紅軍進駐柯渡。毛澤東等中央首長住宿在柯渡丹桂村何本恩家的四合院,並對搶渡金沙江作了具體周密的部署,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偉大勝利。為紀念紅軍長徵的偉大壯舉,1977年,雲南省文化廳在丹桂村建立了紅軍長徵柯渡紀念館,並對外開放,丹桂村一時聲名遠播,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
  • 哪些外國人參加了紅軍長徵?
    1933年9月,李德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進入中央蘇區。在王明等人的支持下,李德處處享受著「太上皇」的威嚴,其說的每一句話都被當作聖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將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德。可是李德不顧中國的具體實際,主張硬拼硬打,結果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致使紅軍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道路。
  • 勝利山上 紅星閃耀(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吳起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紀念園裡的紀念碑。本報記者 龔仕建攝吳起紅軍小學的同學在節假日利用快板、說唱等形式,為遊客講解和宣傳長徵精神。本報記者 龔仕建攝媒體記者們在瓦窯堡會議舊址採訪。本報記者 龔仕建攝陝北吳起勝利山上,兩株百年杜梨樹枝繁葉茂。
  • 《長徵書簡》收藏長徵途中珍貴書信
    為繼承紅軍傳統,弘揚長徵精神,廣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長徵書簡——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徵》(簡稱「《長徵書簡》」)一書,呈現並銘記波瀾壯闊的長徵歷史,緬懷革命英雄與先烈,弘揚愛國主義、長徵精神,向長徵勝利80
  • 【「四史」教育】《紅旗漫捲 長徵精神永放光芒》 講述者:宋苗苗
    1935年9月20日,北上紅軍一、三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在甘肅岷縣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並根據革命形勢作出了聲東擊西、佯攻天水,而實際上是要北上,進入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要到達陝北,就必須翻越一座大山,這座山就是六盤山,這也是紅軍長徵要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為了阻止中央紅軍北上,國民黨調集重兵在六盤山一帶重重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