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被迫長徵,最先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中共到底採取了哪些措施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詳細的列舉幾條,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解決問題,就必須成立特殊的機構
1939年9月,紅軍專門成立了「紅軍總沒收徵發委員會」,這個機構一方面是為了給紅軍籌備糧草,另一個方面就是盡心宣傳,反擊國民黨對中共的污衊。
第二,自帶糧食
進入西南民族地區之後,紅軍又成立了糧食委員會,通過戰爭的繳獲、沒收軍閥的糧食,或者是向商人或者農民進行籌借,通過這樣的方法,紅軍手中有一部分糧食。
在決定長徵之前,就開始進了徵集糧食工作,給每一位戰士籌集了10天的乾糧。在突破國民黨第四次封鎖之後,這些糧食就消耗殆盡了。
按照當時的規定,長徵中的戰士,必須攜帶乾糧包、武器、水壺、毯子、棉衣、草鞋、鬥笠等物品。
第三,行軍途中,達到土豪運動,獲得糧食
紅軍在長徵的途中,進本上有四種方法解決糧食問題:
第一個方法就是打倒土豪劣紳。這種方法優點很多,既可以得到糧食,也可以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沒收土豪的財產之後,除了紅軍的必須品外,其他的物品,都被分發給周圍的群眾,也就是說,紅軍只需要行軍中的糧食。
打土豪的方法,也是多樣性的。比如在民族地區,只要不武力進行抵抗,對於這些民族性的土豪,紅軍是不會動他們的。
一般的情況之下,紅軍回到土豪家中搜查,調查名面上的財產,其次讓群眾進行舉報,保證打土豪的速度、準確定,最後還會用傳條子的方法,紅軍會把土豪的罪行張貼出來,讓他們把財物,送到指定的地點。
第四,就地購買
上面我們說到,到一些民族地區,是不準進行打土豪行動的,於是紅軍採取購買的方式,向當地的商人、商會,用直接付款或者欠款的方式,解決糧食問題,由於當時供應的問題,這個階段紅軍的處境相當的的困難。
大家都知道,中國當時的情況,即使用錢購買,也不是那麼簡單的。紅軍規定,在買賣的過程中,態度必須要好,絕不可以強買強賣,並且價錢要公平,必須按照市價進行交還。
第五,向富人借糧
對於一些反動的土豪,紅軍就直接採取武力的方式,沒收他們的財產。可是還有一部分的富商,並不是這種激進分子,對於他們紅軍就採用了借的方式。
紅軍不到萬不得已,根本不會採取這種方式,因此在操作上十分的謹慎,一般中小型的商人,不在考慮之內,目標都是絕對的大商人。而且在行動之前,必須經過團級以上的政治機關下達命令,才可以向富商進行募捐或者徵借。
第六,戰場繳獲
紅軍在長徵的途中,一直在戰鬥,繳獲物資就成為軍需的補充來源。一直到韓戰之前,這種方式一直是中國紅軍解決軍需的主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長徵過程中,消耗巨大,紅軍經常使用遊擊戰、殲滅戰獲得戰利品。有時候,主力進攻防備比較薄弱的城市,佔領並繳獲軍需品。
第七,取之自然
這種就是最悲催的局面了,沒有糧食怎麼辦,只能吃野菜、草根、樹皮、荒野中的野獸,萬不得已之下,甚至會殺掉軍馬充飢。
尤其是到了沼澤地,很多的東西都有毒,野菜更加的難找,有的戰士直接把皮製品,煮爛充當乾糧。過草地的時候,紅軍戰士每人只帶了三斤青稞粉,局面有多艱難,可想而知。
小編只能說,特殊時期,採用特殊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打倒土豪、沒收軍閥財產、向富商借糧,很多的手段,都是萬不得已。可是正是多樣性的辦法,保障了紅軍途中的軍需,最終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戰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