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外國人參加了紅軍長徵?

2020-12-14 歷史小博主

在中國工農紅軍進行長徵的偉大徵途中,有一批特殊的紅軍戰士。他們儘管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對於共產主義事業的熱愛讓他們聚集在一起,最終完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

「洋顧問」李德

李德,原名奧託布勞恩,德國共產主義者,1932年受共產主義派遣到中國從事革命運動。1933年9月,李德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進入中央蘇區。在王明等人的支持下,李德處處享受著「太上皇」的威嚴,其說的每一句話都被當作聖旨。

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將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德。可是李德不顧中國的具體實際,主張硬拼硬打,結果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致使紅軍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道路。長徵初期,李德在戰爭中採取了消極避戰的逃跑戰術,完全不顧其他指揮員的反對。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後,新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立,從而結束了李德對紅軍的軍事指揮。

1935年10月紅軍長徵結束,李德隨中央縱隊到達陝北,隨後不久,李德離開延安返回莫斯科。作為紅軍長徵的親歷者,李德對長徵給予了積極評價。儘管李德來到蘇區是為了幫助中國的革命事業,但是他的錯誤幹預卻給中國革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雙料少將」洪水

洪水,原名阮山、武元博,越南河內人。1924年,洪水應胡志明的邀請,前往中國參加越南革命運動。1926年,洪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國民大革命失敗後,洪水前往泰國追隨胡志明,後又受胡志明指派回到中國參加紅軍長徵。長徵開始後,洪水因反對張國燾的南下主張,被開除出黨。1936年初,在部隊潰散的情況下,洪水隻身一人靠乞討抵達延安。1945年胡志明在越發動八月革命,洪水奉命回國支援,期間任第五戰區司令員,並被授予少將軍銜(當時越南國內的最高軍銜)。

儘管洪水的貢獻頗多,但由於其特殊的中國背景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所以胡志明無奈之下將其再次送回中國 。回到中國的洪水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但因患有胃癌,再加上對祖國的思念,洪水提出要返回越南。中央研究決定後,同意洪水的請求,並派有關同志親往送別。1956年10月21日,洪水將軍在河內去世。

紅軍「炮兵鼻祖」武亭

武亭,原名金武亭,朝鮮鹹鏡北道人。1923年初,武亭秘密渡過鴨綠江,開始了他在中國的革命道路。

紅軍長徵開始後,武亭歷任營長、團長等職。在艱苦卓絕的戰爭中,武亭率炮兵營在坪石單獨作戰,取得了驕人戰績。1937年底,武亭奉命組建八路軍的炮兵部隊,並出任炮兵團長。抗戰勝利後,武亭回國組建朝鮮義勇軍。1945年10月,武亭當選為朝鮮第二號人物(第一號人物是朝鮮民族主義者曹晚植)。但由於朝鮮本土派對延安派的排擠,武亭很快被驅逐出了政治中心。

儘管武亭是朝鮮人民軍的英雄,但政治鬥爭技巧的缺乏,使武亭在夾縫中不斷生存。1950年,由於朝鮮南方作戰的失敗,武亭被要求承擔一切責任,金日成在會議上污衊武亭犯有「軍閥主義」,於是武亭被撤銷一切職務。1952年10月,武亭病逝於平壤郊外的醫院。

紅軍參謀長畢士悌

畢士悌,又名楊寧,朝鮮平安北道人,中國工農紅軍著名將領。1919年朝鮮三一運動失敗後,畢士悌赴中國尋求革命道路。

1925年,畢士悌考入黃埔軍校,後參加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1932年,畢士悌赴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紅軍補充師師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等職。1935年4月,畢士悌率領紅軍幹部團強行奪取了皎平渡,為保證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主席的直接指揮下,畢士悌指揮所屬部隊攻克哈達鋪,穿越渭河封鎖線,成功到達了吳起鎮。

1936年2月22日,畢士悌在東渡黃河的戰鬥中不幸中彈身亡。即便在昏迷之中,畢士悌也在喃喃自語:「主席過河了沒有?」當得知大部隊都渡過了黃河之後,畢士悌才安心地閉上了雙眼。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徵,我軍犧牲了哪些高級將領?當時年齡多大?
    事實上除了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也進行了長徵,並稱為紅軍三大主力。在長徵途中,紅軍不僅要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與圍追堵截的國軍戰鬥,整個過程可謂是極其艱難,為此也犧牲了不少高級將領。那麼艱難卓絕的紅軍長徵,我軍犧牲了哪些高級將領呢?當時都多大年紀?我們來仔細回顧一下。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但是不用擔心,絕大多數的字、詞、句,仍然是國內先輩智慧的結晶,紅軍、長徵等就是。紅軍一詞還未正式創建時,農民犁鋤揮舞,團結在一起,運用武裝力量保護自己,這樣的軍隊被定義為工農革命軍。後來,中共中央把紅軍寫進了文件中,各地部隊開始使用紅軍的武裝稱號。1928年5月25日下發的軍事工作大綱裡,宣布了一則消息,決定採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中的內容,認為建立紅軍迫在眉睫,不必有大型的起義鋪路,只要能有自己的割據地區,就可以把創建紅軍提上日程。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蕭克將軍尋找薄復禮  1984年,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帶著《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寫作計劃來到中國。索爾茲伯裡在採訪原紅六軍團軍團長、時任人民解放軍科學院院長蕭克將軍時,首次聽說參加長徵的外國人薄復禮。蕭克說,薄復禮跟著紅軍走了18個月,「他幫助過我們」。  薄復禮是誰?
  • 參加過長徵的女英雄、最高齡女紅軍王定國逝世
    老紅軍王定國生於1913年的王定國老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從受盡欺辱的童養媳,成長為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從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成長為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輩,跨越兩個世紀,從黑暗走向光明,她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 分享長徵故事,踐行紅軍精神
    2020年8月21日上午9時,由六安市統戰部、六安市政協民宗委、六安市婦聯聯合舉辦的女性素質提升工程之黃聖鳳長徵故事讀書分享會,在市政協常委會議室如期召開。參加讀書會的有市婦聯部分領導、市女企業家協會、市愛心聯盟公益聯合會、市女書法家協會選派20名優秀代表、市愛心媽媽公益協會選送80餘名優秀代表,並有10多名學生小記者,共110餘人參加此次會議。
  • 紅軍在長徵途中,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方法有哪些
    紅軍被迫長徵,最先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中共到底採取了哪些措施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詳細的列舉幾條,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解決問題,就必須成立特殊的機構1939年9月,紅軍專門成立了「紅軍總沒收徵發委員會」,這個機構一方面是為了給紅軍籌備糧草,另一個方面就是盡心宣傳,反擊國民黨對中共的污衊。
  • 他參加過長徵,外號「三共產」,是黃平縣唯一健在的失散紅軍,101歲
    他15歲加入紅軍隊伍,17歲參加長徵,曾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為中國解放事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還曾被人送外號「三共產」,是黃平縣目前唯一健在的失散紅軍戰士,他的名字就叫馬崇德。他是親歷長徵,見證共和國成立的為數不多的老紅軍之一。1931年,剛滿14歲的馬崇德就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成為了一名國民革命軍。1932年,15歲的馬崇德在南昌參加戰鬥,被紅軍俘虜後,加入了紅軍隊伍。1934年,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徵,17歲的馬崇德隨紅軍一起長徵。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在這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最近筆者也踏上了這塊紅色的土地。 參觀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紅軍長徵匯合之城—會寧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聚首,三隻鐵拳緊緊握在了一起,實現了勝利會師。
  • 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開館
    中國軍網據解放軍報四川鄉城11月8日電 記者丁增義報導:為弘揚紅軍長徵精神,讓「藏漢一家親」的民族團結情誼永遠傳承發揚,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近日在四川省鄉城縣建成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是國務院扶貧辦、四川省政府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共同發起的「保護紅軍長徵遺址暨推動甘孜旅遊業發展工程」首批項目之一。紀念館布展期間,蕭克將軍之子肖星華捐贈了蕭克將軍使用多年的一批珍貴文物;建川博物館向紀念館捐贈了467件紅軍文物。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
  • 解密:一位跟隨紅軍長徵的國民黨高級將領
    1924年,我父親任奉軍連長,任職期間曾在徐樹錚麾下參加過外蒙古獨立談判。北伐戰爭爆發,父親參加北伐軍。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48師第142旅第283團團長。其後,於1930年任旅長,1931年任第41師師長,授中將軍銜。
  • 揭秘長徵路上的女紅軍:生下孩子就要拋棄
    參加長徵的部分女戰士合影。  「腳不纏,發不盤,剪個毛蓋變紅男,跟上隊伍打江山。」  當歷史的目光聚焦在幾萬名參加長徵的男紅軍身上時,不足3000名女紅軍的長徵歷程卻少有人提起。  有的女紅軍在長徵途中生下孩子,生下的同時又要被迫扔掉孩子;有的女紅軍身背大刀、手握步槍,與男戰士一樣浴血殺敵,枕著死人的頭骨入睡……長徵結束後,紅四方面軍當初參加長徵的2000多名女紅軍只剩下1000多人。有的女紅軍,犧牲時連名字也沒有留下。
  • 長徵中紅軍如何解決「食」的問題
    長徵路上的吃飯問題關係到紅軍能否翻過雪山、越過草地,勝利到達戰略後方,關係到紅軍的生存和發展,更關係到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其承載的政治意義、軍事意義更加突出。那麼,紅軍長徵中是如何解決吃的難題呢?在長徵開始時,團以上單位在完善供給機構的基礎上,還組建了數量不等的運輸隊,其中中央紅軍的運輸隊中僅民工就有上萬人。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長徵,由於敵情緊急,準備工作尤為倉促,部隊只補充了少量的給養,以致機動過程中時常出現糧彈不繼的情況。加之在長徵初期實行的是大搬家式的轉移,後勤機關龐大臃腫,造成「尾巴」過大、行動困難,使大批戰鬥隊變成了掩護隊,部隊疲勞不堪,湘江一役損失過半。
  • 隨中央紅軍長徵的五位文化名人
    1934年參加黨的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任中央蘇區黨校副校長。中央紅軍長徵,他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5年任幹部團上幹隊(上級幹部隊)政治教員,上幹隊為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前,紅軍大學和地方幹部學校(原為中央黨校)的一部分合編而成。
  • 浙江南潯:小學生參觀紅軍長徵追蹤館
    6月14日,小朋友在南潯文園紅軍長徵追蹤館參觀。 當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實驗小學舉行雛鷹假日小隊活動,組織小朋友參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潯文園紅軍長徵追蹤館。紅軍長徵追蹤館以曾經重走長徵路的南潯籍記者羅開富「走長徵 寫長徵」為主題,通過大量實物檔案和多媒體等方式再現紅軍長徵史實。
  • 漲知識|第一本研究紅軍長徵的英文專著是誰寫的?
    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英雄壯舉,也是令世界矚目的偉大事件。在眾多向世界報導、研究紅軍長徵的人當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老一輩革命家陳雲、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等。實際上,還有許多這樣的中外人士,運用他們手中的筆墨,從各自不同的視角記錄了紅軍長徵,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我的長徵 尋找最後的女紅軍
    【編者按】 長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在中共黨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長徵途中的女紅軍,是一個特殊而偉大的群體,她們理想信念堅定,英勇頑強。
  • 紅軍後人自發組建合唱團 《長徵組歌》是拿手好戲
    紅軍的歌曲很多人唱,卻很少有人能唱得這樣打動人心。歌聲出自江西於都長徵源合唱團,一張於都的亮麗名片。在「雄關漫道——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融媒體報導」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這支由一群紅軍後人自發成立的業餘合唱團隊作為主力助演,深情開嗓,一種緣於內心的熾熱和震撼靈魂的純粹驚豔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