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開發闖關遊戲:跟著紅軍去長徵

2020-12-12 騰訊網

解放軍開發闖關軍事遊戲,在網上收到熱捧。要傳承好紅色血脈,教育形式首先要跟上時代的節拍,學會運用新兵們熟悉的網絡工具。而這款遊戲讓紅色基因得到了很好傳承。

第二炮兵某部戰士小李,當兵沒幾天就挨剋了,原因很簡單:在新兵政治教育課堂上,他竟然打起了瞌睡!

小李知道自己的行為「性質很嚴重」,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指導員點名批評,還是令他感到一肚子的委屈。課後,他鼓足勇氣找到指導員訴苦:「每天訓練本身就比較累,再加上課上講的那些長徵故事,年代離我們太遠,以前多少也知道個大概,聽著聽著就迷糊著了。沒當兵時,上網打遊戲我可以連續幾個通宵都沒問題,今天的確是控制不住想睡覺……」

指導員田燕旗也一肚子苦水。為了上好這堂「傳承紅色基因,爭當強軍路上追夢人」主題教育課,他搜集了大量歷史資料,以時間為軸線,把一個個紅色故事串聯起來,還特意製作了精美的課件,精心準備了一周時間,這才信心滿滿地登上講臺。沒想到的是,他在臺上講得聲情並茂,臺下卻有人聽得昏昏欲睡。

等情緒平復下來,田燕旗找了幾個新兵聊了聊。有的大學生士兵說,對那些紅色故事早已耳熟能詳,課堂上沒聽到什麼新鮮的情節,自然覺得指導員授課不過如此。有的新兵也直言不諱,入伍前就對面孔嚴肅的紅色歷史感覺乏味,灌輸式的教育讓他們打不起精神。田燕旗又在部隊區域網「劍鋒論壇」上發帖,一交流才知道,很多政治幹部都有類似的遭遇,對政治教育不買帳的戰士大有人在。

網友「礪劍春秋」回覆:紅色基因固然千古流芳,但是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一個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戰士,無法深刻體會「吃一口青稞就一口雪」的艱苦,沒有經歷過戰火和生死考驗的官兵,難以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產生發自肺腑的情感共鳴。

網友「戎馬書生」留言:傳統的授課方式講述歷史故事時過於宏大、嚴肅,缺乏親和力,誰能把紅色歷史講出時代氣息,誰就能抓住年輕官兵的心。政治教育提不起新兵的興趣,是因為沒有找到他們的興奮點。

軍事遊戲網上爆棚,啟發思路——「時代語言」讓紅色基因更好傳承

論壇上的這場「頭腦風暴」,也引起了該部黨委一班人的思考:優良傳統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但是我軍的紅色基因並不會與生俱來地自然遺傳給年輕一代官兵。要傳承好紅色血脈,教育形式首先要跟上時代的節拍,學會運用新兵們熟悉的網絡工具。

他們協調各級網絡骨幹,利用兩周時間將長徵故事、紅色詩詞、紅色書籍、紅色歌曲、紅色電影等上百個G的文件資料搬到網上,整合成「傳承紅色基因,永葆老紅軍政治本色」專題網頁,以懸浮窗形式在部隊區域網呈現。

專題網頁上線後,很快吸引了眾多官兵瀏覽,點擊率直線飆升。可是好景不長,三天之後點擊量不升反降,一周後就變得「人煙稀少」了。網頁先熱後冷,讓各級政治幹部一籌莫展:網絡時代的兵咋就這麼難伺候?

查詢部隊區域網後臺統計系統得知,幾款軍事遊戲拽走了人氣。他們頓悟,不是說把紅色基因教育從課堂搬到網上就萬事大吉了,簡單的形式轉換並不能確保有效的入腦入心,還需要找準與官兵需求相匹配的「驅動程序」。乾脆投其所好,開發一款紅色基因網遊,把丟掉的人氣找回來——大家一拍即合,開發主題網頁的升級版,打出了三張「王牌」:

「跟著紅軍去長徵」闖關遊戲。把長徵的行軍地圖變成遊戲闖關地圖,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重大戰役變身遊戲關卡,在闖關中官兵到其地、知其史、悟其魂。

「長徵中的70個經典瞬間」情景動畫。將紅軍從離開瑞金到勝利會師之間的70個重大歷史事件,通過交互動畫移植到網絡空間,分為經典再現、經典故事、經典人物、經典細節、經典點睛五個子欄目,讓官兵身臨其境學習英雄的故事,重溫感人的細節。

「重走長徵路」知識問答。將有關長徵的歷史知識編寫成通關問答題,官兵選擇不同身份的動漫角色,沿著長徵路線行軍,通過彼此協作,在線闖關,直至勝利會師,大家在輕鬆愉悅的遊戲中了解長徵歷史,接受紅色教育,錘鍊團隊精神。

牆裡開花內外飄香,充分證明——與時俱進才能永葆紅色基因生命力

全面升級的「傳承紅色基因,永葆老紅軍政治本色」專題網頁運行一周,點擊過萬,好評如潮。統計數據顯示,最受官兵歡迎的是「跟著紅軍去長徵」闖關遊戲,始終雄踞點擊量排行榜榜首。

「太棒了!四次闖關,激戰半小時,終於拿下瀘定橋,這下算是真正感受到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勇與艱險了。」闖關成功的新戰士鄧月鵬在連隊網絡室興奮地告訴戰友。

下士李偉是一名老紅軍的後代,從小聽著紅軍長徵的故事長大。他坦言,特別喜歡「長徵中的70個經典瞬間」欄目。他不僅在網上發表感言30餘篇,還在連隊結合黨團活動開起了紅色故事會,把自己家代代傳承的長徵故事與戰友們一起分享。

「總算是沿著紅軍腳步走完了長徵路,真是長了見識。有一天扛著槍走向戰場,我一定不會退縮。」網友「劍舞雄風」發表闖關感言後,點讚者不斷。網友「強軍小兵」留言:「數次闖關四渡赤水戰役,紅軍出奇制勝的智慧讓人讚嘆。信息化戰場上,我們也要智勇雙全,演繹自己的經典戰例……」此帖一出,立即被置頂,數百戰友跟帖。大家在交流中不僅感悟到革命先輩的英勇,也在思索自己如何能打仗打勝仗。

據介紹,新專題網頁上線後,不僅在該部區域網十分火爆,還在第二炮兵政工網進行推薦連結,全軍數萬名官兵參加網上互動,發表感悟留言千餘條。牆裡開花內外飄香,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到,網絡時代背景下,紅色基因的傳承不僅需要官兵提升認識,更需要政治工作者轉變觀念、創新教育形式,始終奔著官兵的活思想去,持續激發紅色基因的魅力與活力。

相關焦點

  • 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開館
    中國軍網據解放軍報四川鄉城11月8日電 記者丁增義報導:為弘揚紅軍長徵精神,讓「藏漢一家親」的民族團結情誼永遠傳承發揚,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近日在四川省鄉城縣建成鄉城紅軍長徵紀念館是國務院扶貧辦、四川省政府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共同發起的「保護紅軍長徵遺址暨推動甘孜旅遊業發展工程」首批項目之一。紀念館布展期間,蕭克將軍之子肖星華捐贈了蕭克將軍使用多年的一批珍貴文物;建川博物館向紀念館捐贈了467件紅軍文物。
  • 紅軍後人自發組建合唱團 《長徵組歌》是拿手好戲
    「我的外公是紅軍,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我小叔公參加紅軍時才14歲,還沒走到1個月就犧牲了」「我的爺爺跟著紅軍渡過於都河,至今是北上無音訊」……當年在於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人踏上長徵路。他們中的很多人,倒在了長徵路上,倒下的那一瞬,他們甚至來不及回望一眼故鄉。
  • 紅軍長徵新聞輿論工作的時代啟示
    關鍵詞:紅軍長徵;新聞宣傳;輿論工作;時代啟示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徵勝利結束。歷經硝煙彈雨的洗禮,長徵途中紅軍報刊探索出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經驗做法,對我們今天的新聞宣傳輿論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國際教育學院學子自製長徵大富翁遊戲 闖難關重溫紅色記憶
    國際教育學院「長徵大富翁」活動合照  邱迎銀/攝「請問,是誰放棄湘江,決定向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12月18日,我院國際教育學院2015級金融專業的學生在食堂門前舉辦「不忘初心,青春常駐」的校立項活動,將紅軍長徵融入大富翁遊戲,過往師生通過投擲骰子「闖關」,重走長徵路。
  • 上海兩個黨支部發出倡議:在紅軍長徵路上建紅軍小學
    上海兩個黨支部發出倡議:在紅軍長徵路上建紅軍小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9日 13:40 來源:青年報     全市共產黨員、共青團員: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都在採取各種形式,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
  • 黨史一葉:長徵,鄧小平跟著走
    鄧小平用了他一貫的簡明方式回答:跟著走!毛毛後來評論道:「父親講的倒是大實話。長徵開始,他那頂『右傾錯誤』的帽子還沒摘,後來一直又沒有任軍事要職。再說長徵嘛,二萬五千裡,本來就是走過來的嘛!」 長徵出發前,鄧小平就受到了「左」傾路線排擠;紅軍長徵時,鄧小平在留黨察看的情況下,如願以償地跟著走了,他到挑夫連挑著沉重的擔子開始了長徵。
  • 黨和紅軍為什麼能在長徵中向死而生、前赴後繼?
    長徵五問: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答案(三)  ——黨和紅軍為什麼能在長徵中向死而生、前赴後繼?  長徵歷時之長、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鬥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
  • 長徵為啥能引領大家「跟著走」
    作者:毛 矛  這段時間,全國上下都在慶祝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值此之際,筆者不由得想起關於長徵的一個小故事: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在寫《我的父親鄧小平》時,曾問父親:「長徵的時候你都幹了些什麼工作?」鄧小平回答三個字:「跟著走。」
  • 揭秘:指引紅軍長徵的三張地圖
    毛澤東在研究繳獲的地圖。  地圖在軍事行動中好比指揮員的眼睛,有了地圖的指引才能明確軍事行動的路線和方向。地圖上唯一一句提示的文字是「自該地上走十裡無術(樹)林,行進隊伍多帶柴燒水」,繪圖人員可能覺得說明不清楚,又在「無術林」前加上了「全是草地」幾個字。    這句簡單的話語卻是紅軍戰士用生命代價換來的。如此簡陋的地圖,在當時卻是彌足珍貴。茫茫草地,動輒吞沒紅軍指戰員的生命。先頭部隊用自己的經驗教訓繪製了此圖,依次傳給後面的人馬,才保證了這支近萬人部隊以最小代價通過了草地。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在這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最近筆者也踏上了這塊紅色的土地。 參觀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紅軍長徵匯合之城—會寧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聚首,三隻鐵拳緊緊握在了一起,實現了勝利會師。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跟著信仰走——我們家的長徵故事》出版發行
    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由人民出版社、《軍嫂》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國內第一本關於紅軍長徵的家庭口述回憶錄——《跟著信仰走——我們家的長徵故事》出版座談會日前在京召開。該書由《軍嫂》雜誌社編著,共收錄28個紅軍家庭、31名老紅軍的長徵故事,通過老紅軍自述、紅軍家人及身邊工作人員口述的方式,講述了長徵途中紅軍將士堅定信念、緊密團結、浴血奮戰、不畏艱險的英勇故事,講述了長徵精神對紅軍家庭、部隊官兵的深遠影響,從特定角度反映了長徵的歷史和長徵精神的傳承。本報記者董燕玲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
  • 漲知識|第一本研究紅軍長徵的英文專著是誰寫的?
    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英雄壯舉,也是令世界矚目的偉大事件。在眾多向世界報導、研究紅軍長徵的人當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老一輩革命家陳雲、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等。實際上,還有許多這樣的中外人士,運用他們手中的筆墨,從各自不同的視角記錄了紅軍長徵,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哪些外國人參加了紅軍長徵?
    在中國工農紅軍進行長徵的偉大徵途中,有一批特殊的紅軍戰士。他們儘管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對於共產主義事業的熱愛讓他們聚集在一起,最終完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將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德。可是李德不顧中國的具體實際,主張硬拼硬打,結果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致使紅軍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道路。長徵初期,李德在戰爭中採取了消極避戰的逃跑戰術,完全不顧其他指揮員的反對。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後,新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立,從而結束了李德對紅軍的軍事指揮。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前往九寨溝途中的巨大紅軍雕像:川主寺的紅軍長徵紀念館
    從四川成都出發去九寨溝的話,一定會經過松潘縣。而繼續向北前行10多公裡便會來到一個叫做川主寺鎮的小鎮。這個小鎮海拔剛好3000來米,而這個小鎮有三條到不同目的地的道路。 一條到諾爾蓋,一條到九寨溝,一條到黃龍。去哪裡玩,就的在這裡下決定了。
  • 隨中央紅軍長徵的五位文化名人
    中央紅軍長徵,他任紅九團地方工作組副組長,1935年任幹部團上幹隊(上級幹部隊)政治教員,上幹隊為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前,紅軍大學和地方幹部學校(原為中央黨校)的一部分合編而成。馮雪峰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在長徵途中,他靠著自己的雙腳,拖著瘦弱的身體,邊行軍邊進行教育宣傳工作,堅持走完了漫漫長徵路,勝利到達了陝北。
  • 紅軍長徵在新化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相片
    據記載,在三大主力紅軍長徵途中留下紅軍高級指揮員集體照片,這是僅有的一次。集體留影后,團政治部主任夏曦等指揮員就英勇犧牲了。建國後,這張照片上的倖存者,蕭克、王震被授予上將軍銜,周仁傑等8人被授予中將、少將軍銜。照片攝影師是新化縣城水月樓照相館的老闆胡永康這張照片是當時新化一個有進步思想的攝影師胡永康拍攝的。